李怀平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伊金霍洛旗;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粮食安全在国家治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变得日益紧张。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藏粮于地,坚持耕地红线,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耕地数量有限的前提下,提高耕地质量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我国保护耕地质量、提高生产能力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经验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进行土地整治,建立设施完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土壤肥沃、抗灾能力强的农田。然而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并不顺利,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高标准农田不能完全发挥其价值。
伊金霍洛旗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4℃,常年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多风、干旱,植被覆盖度低,地表组织物质松散,常有强烈的风沙活动,构成了伊金霍洛旗脆弱的生态环境。因此,给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1]。本文针对伊金霍洛旗特殊的环境条件和耕地状况,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提供思路。
1 伊金霍洛旗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问题
1.1 生态脆弱,建设难度大
伊金霍洛旗常年干旱少雨,植被覆盖度低,地表组织物质松散,生态环境脆弱。受地理、地貌、气候等因素制约,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养分贫乏、土壤板结、土地产出率低。灌区耕地受灌排影响,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给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巨大的难度。
1.2 农田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较低
伊金霍洛旗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由于长期经受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地埂、田间道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塌毁。农田基础设施主要靠承包者自行修护,受到资金、技术、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农田现代化的水平[2]。在一部分交通不便利、偏远地方的耕地,由于管理不便,逐渐被撂荒,使耕地质量发生了变化,上等地变成了中低等地。
1.3 规划管控滞后,推进力度不强
政府有关部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起到统筹、规划的作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的自上而下的生产体系,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政府各部门要互相配合,然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部门人员分配不合理、任务落实不到位,使得整体规划和管理出现偏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实地考察,真正做到田有所属,地有所用,充分体现高标准[3]。
1.4 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完善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操作者,是主体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最有发言权。什么样的农田才是农户最需要的,是管理部门应该着重考虑的,需要尊重农业用户的知情权与话语权。通过农田建设期间对农户咨询意见,将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设计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出来,只有这样得到农户的支持才能顺利开展工作[4]。但是目前农户参与机制并未建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往往不去征求农户意见,领导意见贯穿始终,套用以往的设计规划模式,缺乏与农户之间的有效沟通[5],導致农田建设与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协调,为以后的农业生产和管理埋下隐患。
1.5 规划管控滞后,推进力度不强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而目前的建设中普遍存在配套措施投入不足,特别是对土壤水肥、理化性质改良、生态环境保持等建设投入不足[6]。一方面,连片、面积较大的土地建设工程分散,形成了“核心区”和“辐射区”,使得项目区域群众受益不均。在“核心区”能够得到相对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投入和资金支持,而“辐射区”的配套设备相对匮乏,质量管理不到位,难以达到国家标准。另一方面,资质符合招标要求的中标单位多为外地公司,但是项目中标人往往是借用他人资质进行施工的本地个体承包商,这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路面沟渠厚度、长度及宽度达不到设计标准,在规定的区域之外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未按项目实施方案施工,土地整理完成后地块平整度达不到质量要求等,影响后期的生产和管理[7]。
1.6 建设资金来源单一,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来源于政府的项目拨款。但这一部分资金是有限的,同时政府资金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环节,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资金短缺、拖延工期等现象;加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收益周期较长,效益较低,导致企业、金融机构不愿意投入。伊金霍洛旗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项目资金需求较大,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远远不够,因此,为保证项目的实施和按时完成,需要扩大资金来源。
1.7 农田机械化作业条件受到限制
农业机械化是农田高标准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的农田道路成为机械化操作的限制因素之一。农机设备体积一般较大,质量较差的道路造成了农田的机械化设备无法正常使用于田间,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还容易造成对道路的损坏,农田间道路大多都是土路,一旦下雨就会因土路泥泞而影响农田机械设备的使用。因此农田道路应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这一,在设计时要充分保证农业机的顺利通行。
1.8 建设完成后的管护机制薄弱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为设备设施持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护和保护。伊金霍洛旗占地面积较大,农田间距离较远,这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分布大多比较分散,农闲时多自然放置,无人看护,造成“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质量检测和管理手段比较薄弱,导致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也不清晰,管护措施不够到位[8]。有的设备出现损坏时,不能及时得到维修;有些甚至不维修,成为一次性使用工具,带来极大的浪费。
1.9 缺乏农田基础设施维护机制
大量设施设备的投入是保障高质量农业生产的关键。农田基础设施的维护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一个重要基础手段,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如果农田没有进行一些基础的维护措施,农业生产者仅仅进行一些农业生产活动,不重视公共农田的灌溉基础设施等的维护,将会导致基础设施缺乏合理的管理,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效率[9]。
2 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建立高标准农田建管服务体系
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要建设高质量的队伍,加强县乡两级的工作力量。只有建设强有力的队伍,才能更加有效、高质量的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其次要围绕农田建设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开展科学研究,可以聘请外地具有相关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和培训,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加强工程建设和农艺技术的应用,提升本地农田建设行业管理服务和农田建设管理技术水平[10]。最后要树立良好作风,严肃工作纪律,统筹考虑投资主体资本实力、筹资能力、投资风险、市场状况、竞争条件等因素,对农田建设全过程绩效管理。
2.2 尊重意愿,依靠群众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操作者,是主体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最有发言权,所以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听取农民的意见,通过讲座、交流会等形式让农民参与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项目中,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要让农民有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成为高标准农田产业的一分子[11]。形成规模化、宜机化的农业生产体系,进而提升生产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效益。
2.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伊金霍洛旗由于环境条件特殊,和其他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不能照搬他地经验,要对土地的板块进行合理的规划、调整,要结合本地的经济、环境、人口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争取做到土地资源的更细化并加以充分利用[12]。合理规划农田种植模式、水系分配和灌溉设施的分布,要确保所有地块都能够应对便捷的农事活动和紧急自然灾害,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效推进。
2.4 多方协调,综合治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多部门协调的综合项目,要统筹安排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委、水利局等职能部门间相互协作配合。资金是项目进行的支柱,领导部门要协商企业、机构进行投资,确保资金的充足[13]。在管理上,要坚持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项目决策的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使整个高标准农田可以正常运行,效益越来越好。
2.5 创新农田基础设施维护机制
农田建成后的管理维护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农业生产者对于基础设施等设备的爱护意识不足,因此要改变农户“重建设,轻保护”的思想观念。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对农田当中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有效地提高农田设施设备的使用效果。可制定设施设备维护小组定期对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监测、维护,也可采用承包机制,“谁使用谁维护”,将设备维护落实到个人,从而实现有人管、管得好,保障机械设备的质量不被大幅降低[14]。
2.6 结合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不能像原来的传统农业进行粗放的生产管理,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和生产体系的作用,重点布局发展田园农业、品牌农业和智慧农业[15]。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发展饲草料种植和畜牧养殖业配套衔接,建立规模养殖场发展现代畜牧;也可发展景观生态农业,利用近城郊区,开发有代表性的现代农业产业園、休闲采摘种植园,发展农事体验旅游[16]。
3 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促进国家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必要措施,也是我国农业发展行之有效的经验模式,能够加快农业生产水平和提高农民收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作用与功效的充分发挥,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