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889年10月-1971年4月),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第一届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1960-1969年英雄模范人物。
急国所急 赤诚报国
从造船救国,到为国找矿,再到地质研究;从在外求学,到克服重重困难重回祖国。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他不曾动摇、不曾停歇。祖国的河山处处印下他坚实的足迹。为救国而学习,为建设祖国而奋斗,李四光的一生一直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而拼搏。
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
李四光1889年10月出生于湖北黄冈,原名李仲揆。1904年,他考取了公费赴日本留学的机会,进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1905年7月,在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下,16岁的李四光成为第一批同盟会会员。会上,孙中山先生将“努力向学,蔚为国用”送予李四光,以示勉励,而李四光也一生都在践行着这八个字的真意。
1907年7月,李四光从宏文学院毕业,考入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在选择志愿时,他填写的是“船用机关专业”,希望能为祖国造出强大的轮船,以坚船利炮救中国。
1910年,李四光学成归国。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先后担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和实业部部长。湖北的实业当时在国内还比较发达,但因战事影响,一些实业单位遭受严重破坏,就在李四光积极恢复、建设家园之时,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发觉自己“科学救国”的抱负没有了施展的空间,毅然辞官,返归校园继续寻求救国之方。
1913年,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求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他选择了采矿专业,但一年后,他决定改学地质专业。因为他发现中国当时急需寻找铁矿资源,缺乏铁矿很难炼出钢铁,造出轮船,但只有学了地质才能知道矿产在哪儿。从学造船到学采矿,再到转学地质,李四光两次改换专业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一一国家需要!
不要金钱 我要回国
1918年,李四光完成了题为《中国之地质》的优秀毕业论文,通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李四光的导师包尔顿教授找到他,表示可以向一家需要地质工程师的印度公司推荐他,工资、待遇极其优厚。与此同时,李四光收到中国地质界的创始人之一一—丁文江先生的邀请电,电文表示蔡元培先生到北京大学任校长,殷切希望海外学子学成后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李四光做出选择,放弃待遇优厚的国外工作,不要金钱,回到祖国,有力气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施展。李四光谢绝了包尔顿教授的推荐,理由是之所以来国外求学,是要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他回到了这片自己深爱着的热土。1928年,李四光应蔡元培先生之邀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为推进我国地质理论研究和进行全面地质勘探而努力。
冲破阻挠 奔向祖国
1947年,李四光作为中国地质学会的代表被邀请到英国伦敦参加第十八届世界地质学大会。会议结束后,正逢国内局势动荡,李四光在夫人的陪伴下,搬至英国的海滨城市博恩默斯暂住。1948年10月的一天,李四光在英国报纸上看到了沈阳解放的消息,激动地对夫人说:“我们马上要做好回国的准备。”李四光很快就去申请法国、瑞士、意大利的过境签证,并预订了1949年9月的货船票。在此期间,李四光不断和南京地质所的同人联系,支持他们坚守南京,反对搬迁,为新中国地质科学事业保留了一支队伍及设备。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李四光被列入政协委员的名单,当时他自己还不知道。正在准备离开英国的前一个月,一位友人突然告诉李四光:国民党当局已通知驻英大使郑天锡,要李四光发表一个拒绝作全国政协委员的声明,如不发表声明,国民党大使馆将采取措施将他扣留,再送往台湾。得知此消息后,李四光决定他一个人先走,等他找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再让夫人来会合。一切安排妥当后,李四光给郑天锡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绝不会发表这种声明,并已启程回国,并劝告郑天锡“回头是岸”。李四光刚离开博恩默斯的第二天,郑天锡就派人到李四光住处,李四光夫人说:“我的丈夫已经同国了,他绝对不会发表你们要他发表的声明,”并把李四光写给郑天锡的信交给了来人。李四光只身先行离开伦敦后前往法国,夫人随后出发与他会合。因为担心李四光夫妇的安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其回国事宜。在欧洲,李四光夫妇先后辗转法国、瑞士、意大利,历时半年多,终于在1950年4月取道香港,踏上新中国的土地。
独创地质力学理论
李四光对地球科学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创立地质力学。这是他积几十年研究和实践的经验,辛勤浇灌出来的一株科学之花。在李四光一生的科学生涯中,他花费了最多的时间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他科学地把力学原理运用到地质构造学的研究之中,从而创立了地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
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是中国科学家以创新性的思想登上世界科学论坛,加入探讨重大地质理论问题行列的第_人。
李四光在《南岭东段地质力学之研究> (1944年)这篇论文里,第一次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1947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地质力學之基础与方法》一书,是李四光第一次总结地质力学这门学科。该书系统地讲述了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对建立地质力学这门学科具有重要意义。1962年年初,李四光完成了重要著作《地质力学概论>。这是他40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地质力学方面研究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有重大科学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他倾注一生心血的学术结晶,他提出的构造体系新概念,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开辟了新途径。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为寻找我国紧缺的石油和重要矿产资源及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选址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关键作用。
开辟石油勘探新思路
李四光对20世纪上半叶盛行的“中国贫油”论一直持反对态度。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了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的80% - 90%依靠进口。1953年年底,毛泽东主席邀请李四光到中南海,征询他对中国石油资源的看法。在座的有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所建立的構造体系,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陈述了他不同意“中国贫油”论,深信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
1954年2月,李四光应邀到石油管理总局做了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的报告。这篇报告打破了石油地质学家们的“常规”概念和既有理论,这一思想以后就成为地质部石油普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根据李四光寻找石油的理论,继发现大庆油田后,我国东部找油取得连续突破,证明了李四光的科学预见,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经济建设的“瓶颈”问题,进而建成了最早的一批石油化工基地,使我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展现了我国石油开发的广阔远景,为宏大的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上的保障。
为“两弹”研制探铀矿
李四光很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一部“放射性物质探测仪”,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是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他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吴磊伯等最早发现了钟山铀矿。
1955年1月,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会议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研究了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
1955年1月,普查委员会内设立的地质部第三局专职管理全国铀矿地质工作。随即组建全国专业性铀矿地质队,进行重点地区的铀矿普查,地质部系统的区测队和综合性地质队,也开始进行铀矿的顺便检查工作。李四光不仅在宏观上领导铀矿地质工作的找矿方向,还对具体工作进行及时指导。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我国核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铀矿地质工作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的需要。李四光身为中国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倡导开发地热
倡导开发和综合利用地热能源。我国地下热能的开发与利用,是李四光最早提出并组织开展工作的。在他看来,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可作为燃料一样重要,地热是可供人类利用的一种新能源,也是地质工作的一个新领域。
1959年,李四光指导研制了我国第一支热敏电阻温度计和第一台平板式稳态岩石热导仪,开始了地热发电的可行性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由李四光指导,在北京房山打出了我国第一口地温观测孔,开展了国内最早的地温测量。李四光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他要求从地球的形变场与地热场的关系人手,探讨地热能源的发生、转移、赋存的规律,找寻地热异常区,在最有利地区进行开发利用。他认为,如果在缺煤缺能的地区,设法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能源的不足。
李四光去世后,人们在他枕头下面的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纸条,内容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们为人民所利用。”
预测地震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现象较为普遍,但过去只有地震记录,从无地震预报。1954年,李四光在《旋转构造》这篇文童里就专门论述了中国西北活动性构造体系与地震带分布的关系,指出绝大部分地震属构造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又都发生在地壳里,因此,认为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地质现象,活动构造体系所属的活动构造带是孕育地震的温床。
李四光认为,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侦察地震这个地下“敌人”的潜伏场所,并监视它的活动,重要的是要抓住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是地应力。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四光进行了地震地质开创性的工作。
地震能不能预报?李四光坚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世界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解决!周恩来总理在1966年5月28日接见邢台地震科学讨论会代表时的讲话中称赞李四光这种“独排众议”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1969年7月18日,中央决定成立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四光担任组长。为了指导全国的地震地质工作,保卫京津地区的安全,他多次跋山涉水,深入房山、延庆、密云、三河等地区,调查地震地质现象,视察地震地质工作。这时李四光虽已八十高龄,但他不顾个人安危,把全部心血倾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亿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的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他对攻破“地震预报”这一难关,始终是满怀信心的。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提出备战备荒建设大三线,要将重要的军工厂和军事设施放在我国西部山区。然而,西部山区大都处于地震活动构造带上,针对这个难题,李四光提出“安全岛”理论,即在活动构造带里,可以找到相对稳定的地块作为场址。
“安全岛”是李四光于1965年和1967年先后两次在指导地震地质工作时,对在活动构造带中确定和寻找相对安全的地区而提出的通俗直观概念,用它来比拟活动构造带内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1965年,李四光指导组建了西南地震地质大队,去西南地区开展区域地壳稳定性及工程地质条件考察。
爱国丰献 一心为国
1958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合并,正式成立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统一组织一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李四光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在李四光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科协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在团结广大科学工作者向科学技术进军,建设新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爱国奉献,一心为国。
李四光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李四光致力用科学理论指导勘探,最终使滚滚石油在祖国大地喷薄而出,击溃了“中国贫油”的不实论调;在国防建设急需铀的时候,李四光又指导“找铀队伍”发现了铀石广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李四光在我国地质勘探、地震预报、人才墙养、科学知识普及等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李四光的一生,“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他追求科学真理,心向祖国怀抱,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为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全力以赴,奋斗终生,倾其赤子忠诚!
创立地质力学奠基地学中国学派
李四光毕生研究地球科学,穷尽一生的时光和心血,努力探求地球的奥秘与真谛,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科学思维方式,一生坚持科学创新,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著作。李四光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对地质学科的各个领域都做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所涉猎的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