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2022-05-30 20:25张帅史小建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0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非遗现状

张帅 史小建

[摘要]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传播,能够激发受众兴趣,增强受众的体验感,提高传播效率。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现状,发现其在数字化传播中存在受众认知表层化、地方非遗数据库不健全、数字化人才缺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推动非遗跨界创新、健全地方非遗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化传播、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传统戏剧;非遗;数字化传播;现状;问题对策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近年来文化传播的主旋律,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定的支持。我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其中传统戏剧类非遗应当受到重视。传统戏剧类非遗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保护好传统戏剧类非遗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类型的非遗,其保护形式也应有所不同。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其被应用于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1]。

一、传统戏剧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传播的主体一般包括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其在多媒体的助力下开展爬梳、阅读、创作、存储、显示、记录等传播活动[2]。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传统戏剧类非遗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传播的互动性强,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传递体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传统戏剧类非遗暂时停止线下演出,大量民间剧团由于无法开展演出活动,从而被迫停业或解散,这使得民间剧团演员的日常生活和训练受到严重影响。在传统戏剧类非遗线下演出难以开展时,部分民间剧团演员开始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直播等方式进行线上演出。

通过数字化传播,传统戏剧类非遗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使其更受年轻人的欢迎。传统戏剧类非遗利用AR、VR等数字技术,可为受众提供更为真实的体验场景,增强受众观看传统戏剧类非遗演出的体验感和沉浸感[3]。另外,相比传统的传播方式,数字化传播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目标受众群体,从而实现精准化传播,提高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传播效率。

二、传统戏剧类非遗数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受众认知表层化

短视频平台作为当前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之一,其在传统戏剧类非遗数字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11月,根据抖音短视频平台提供的《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在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中,累计视频1292万个,累计点赞22亿次,累计播放600亿次[4]。受众认知表层化是因为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受众的娱乐时间变得碎片化,使其未能消化深层次的文化知识[5]。面对大量的短视频,受众更多地是被其中的传统戏剧类非遗的表层化内容吸引,如唱腔、妆容和技巧等,很少有人更深层次地关注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文化内涵。这导致受众对传统戏剧类非遗的认知仅停留在表象上,缺乏系统性认知。这使得传播者最初期望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戏剧类非遗,从而传递深层文化价值的目的未得到有效实现。

(二)地方非遗数据库不健全

基于数字化技术所建立的非遗数据库,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非遗数据,而受众通过访问非遗数据库也可更深入地了解非遗的相关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非遗的传播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非遗数据库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非遗数据库缺乏标准化的建设体系。目前,国家尚未出台非遗数据库的建设标准,也未设立与非遗数据库建设相关的专项资金,缺乏对其的宏观规划,这导致各地非遗数据库的自建进度不相一致。目前,地方非遗数据库或非遗保护网站的建设情况大体可划分为三类:一是当地具有独立的非遗数据库或非遗保护网站;二是当地有关部门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设非遗保护板块;三是当地既没有独立的非遗数据库或非遗保护网站,也没有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设非遗保护板块。另外,部分地方已建设的非遗数据库或非遗保护网站存在内容更新缓慢、非遗名录缺失、超链接失效等问题。

第二,非遗数据库之间缺乏数据共享。目前,各地非遗数据库之间相互独立,未实现数据共享,导致在非遗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有些数据未被采集,而有些数据被重复采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各地非遗数据库所采集的数据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并且采集的数据大多为文本内容,图片、音频和视频内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遗的传播效果。此外,非遗数据采集周期长、采集形式单一、代表性差等问题也是地方非遗数据库建设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忽视受众差异,针對性不足

在数字化传播时代,受众从最初的被动接收信息逐渐转变为主动传播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传统戏剧类非遗蕴含着地方特色,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这使得一些传统戏剧类非遗跨地区、跨民族传播更具难度。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冲击,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而现今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数字化传播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导致大众对传统戏剧类非遗普遍缺乏认同感。

受众由大众逐渐转化为小众,小众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性,而目前传统戏剧类非遗在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较为忽视受众差异,导致其针对性不足,传播效果不佳。针对不同年龄的受众,传统戏剧类非遗应推送不同的内容,例如,面对年轻群体推送新潮、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面对老年群体则推送传统、符合他们观看习惯的内容。针对不同地区的受众,传统戏剧类非遗也应考虑当地文化特色[6],推出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非遗内容。除了这些方面,传统戏剧类非遗数字化传播还应考虑受众的性别、收入、文化水平之间的差异,以推出个性化的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四)传承人扶持力度不足,数字化人才缺失

除了上述问题,传统戏剧类非遗还面临传承断层、政策扶持不足等诸多问题。一方面,传统戏剧类非遗现有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师徒传承和家族式传承。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戏剧,这两种传承方式导致许多传统戏剧类非遗面临失传的风险。同时,现有的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面临老龄化严重的挑战,部分高龄的传承人不熟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方法,甚至有部分传承人不会使用数字化技术,且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传统戏剧类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建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只针对省级及以上级别的非遗传承人,对市级及以下级别的非遗传承人和没有被评为非遗传承人的表演者的扶持力度较小。而随着传统戏剧市场的逐渐萎靡,大量传统戏剧的表演者因无经济支撑而纷纷选择转行,这导致大量传统戏剧类非遗专业人才流失。

三、传统戏剧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推动非遗跨界创新

传统戏剧类非遗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来适应新环境,激发大众的观看兴趣,其与电子游戏融合创新,更容易受年轻人追捧。例如,2022年1月5日,由米哈游公司出品的游戲《原神》更新到2.4版本,其中的新角色云堇因极具国风元素的形象设计圈粉无数。由云堇演唱的一段京剧改编过场动画《神女劈观》获得广泛关注,被海内外网友所喜爱,甚至使得他们开始对京剧产生兴趣。另外,在以哔哩哔哩平台为主的互联网视频平台上,众多网友对《神女劈观》展开了反响热烈的二次创作,其被翻唱成粤剧版、越剧版、川剧版、昆曲版、黄梅戏版、皮影戏版等版本,受到大量网友追捧。

传统戏剧类非遗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依托企业自发性的创新,还要利用好高校的人才优势。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戏剧类非遗资源,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基础、传承人为核心、高校为辅助的“政府—社会—高校—传承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并鼓励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传承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师生对传统戏剧类非遗创新提出有效建议,组建传统戏剧类非遗专家库,同时传承人要把握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平衡。多方主体通过多种创新策略来激发大众对传统戏剧类非遗的兴趣,引导大众深入了解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文化内涵。

传统戏剧类非遗的创新需要的是将自身特色与传统戏剧非遗元素真正结合的作品,如《神女劈观》,而不是仅将数字技术无序堆砌在传统戏剧非遗上而形成的影视作品。优质的创新内容能够使数字化传播技术与传统戏剧非遗结合得更紧密,使受众主动、深入地了解传统戏剧类非遗,感受其文化内涵,而低质量的改编不仅不会助力传统戏剧类非遗数字化传播,反而会降低传统戏剧类非遗的生机和活力。

(二)建设非遗数据库,建立数字化体验中心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的戏曲剧种缺乏全面调查,未重视地方戏曲剧种数据库的建设。对此,地方政府应落实好相关政策,联合当地高校和相关研究组织,全面调查和整理地方戏曲剧种相关资料。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技术来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数据库,并向大众开放,满足不同受众对非遗知识的个性化需求。现今,学界对传统戏剧类非遗的研究仍在深入,因此,地方非遗数据库要及时补充新的研究成果,建立动态的多学科非遗数据库。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乡村数字化传播平台,完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使数字化传播能够在乡村发挥应有作用,扩大传播范围。

要实现对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活态传承,我们不仅要传播非遗符号化的表层意义,还要利用数字化传播呈现非遗的文化内涵。地方政府建立数字化体验中心,将数字化展示和受众体验相结合,在展示非遗研究成果的同时,可增强受众的现场体验感,使受众更好地感受传统戏剧类非遗的魅力。另外,数字化体验中心还可设立传承人表演区域,或者出售相关的文创产品,以深化受众对传统戏剧类非遗的印象,增强其数字化传播效果。

(三)通过大数据筛选目标受众,实现精准化传播

为了提高传播效率,传统戏剧类非遗应加强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大数据的搜索记录功能可以基本体现受众的浏览偏好,传统戏剧类非遗内容制作者可基于此分析受众的行为特征和喜好,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推送差异化内容,以提升传播的针对性。这可以帮助传统戏剧类非遗内容制作者和数字化传播平台锁定潜在的目标受众。同时,大数据可以将受众的实际观看时间和历史搜索记录联系起来,建立动态反应机制,预测和引导受众的观看行为,通过动态反应机制定向推送传统戏剧类非遗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受众观看。另外,大数据还可以根据受众对推送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喜爱程度,不断变更推送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受众的喜好,从而实现精准化传播,达到提高传播效率的目的。精准化传播不但可以提升传统戏剧类非遗相关内容的传播效率,还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加传统戏剧类非遗的受众数量,增强大众对传统戏剧类非遗的认同感。

(四)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

传统戏剧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前提是培养相关人才,其需要既熟悉数字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对传统戏剧类非遗有一定了解。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落实好“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和了解传统戏剧的相关内容,以培养他们对传统戏剧类非遗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培养具有传统戏剧专业知识、创新性思维和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以关键字“戏曲”进行搜索,与戏剧相关的课程包括戏剧概论、地方戏鉴赏、戏剧文化等。在线课程的发展降低了教学成本,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能让更多的人更方便地获取和学习传统戏剧知识。另外,地方政府除了要加强人才培养,还要留住人才。其应改善传统戏剧类非遗传承人以及未被评为非遗传承人的表演者的薪酬待遇,且为他们提供由于常年训练和表演而导致的伤病所相应的医疗保障。

四、结语

随着数字化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戏剧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交互感和体验感会更强,能让受众深入感受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传统戏剧类非遗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适应新环境,而那些未能适应新环境的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数字化静态保护的方式留存,或存放在博物馆中,作为传统戏剧类非遗发展的见证。

传统戏剧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传播形式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但最终目的都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文章分析了传统戏剧类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状,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旨在让更多人深入感受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文化内涵,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宗蔚,肖洋,李刚存.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21(06):131-138.

[2]季铁,Francesco Galli.数字传播:交互与影像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谈国新,何琪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理论月刊,2021(09):87-94.

[4]抖音.抖音发布2021非遗戏剧数据报告,这些宝藏戏剧创作者藏不住了[EB/OL].(2021-12-01)[2022-07-11].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36589994215080486/?log_from=ecdd8eddcfbb2_1657544676298.

[5]李子嘉.论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2015(09):154-158.

[6]王娴.敦煌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1.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非遗现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