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已经过了秋的第四个节气,国庆节将至,夜晚的小公园充盈着热闹的气氛,放眼望去是三三两两的小团体,这边是热闹纷呈的舞池,那边是气贯长虹的大合唱,当然也招来了不少看客。
伴奏起,喧闹的人群突然安静,熟悉的旋律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围观的人多半站得笔直,大家都沉醉地听着。一个小女孩牵着爷爷的手,目不轉睛地盯着合唱团,身体随着旋律微微摆动。歌声一浪一浪,犹如海浪拍打着海岸,是激动人心的。人群的情绪逐渐激昂,跟着合唱团一起唱起来。最后一个乐句结束,合唱团指挥果断握拳,饱满的情绪似乎全部集中在紧攥的拳头里。半晌,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如潮,人群中有人大声叫好。
小女孩拉了拉老爷爷的衣角,示意爷爷看她,然后挺起胸膛,张大嘴巴,摇头晃脑地学起了合唱者们唱歌的模样,爷爷慈爱地点了点头,一边对小女孩说着什么,一边用大手掌轻轻地摩挲着她的脑袋。秋风温柔地略过小女孩的发梢,看着她略显羞涩的脸,我想我一定在微笑。
暖黄的灯光下,记忆在复苏。
儿时家的附近是人民剧场,曾经有过锣鼓喧天、琼花绽放、伶面艳照的热闹场面。那时候公公最喜粤剧,每逢剧场请来戏班,公公便晓得有大戏看,于是招呼我们全家搬来矮凳,早早地占个前排。《杨宗保》《荔枝颂》《搜书院》《昭君出塞》……还有其他记不得名字的粤剧,生动地表达着家国情怀、爱恨情仇,黄发垂髫均能熟练地唱上几句。没耐性的我常常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在台上台下到处乱窜,偶尔趁戏班的人不注意,钻进幕布后偷偷瞅几眼,那个穿得花红的旦角,正画着浓黑的眉,她的嘴巴真红、真俊呀。我在心里总是感叹。便跑到公公身边,嚷嚷着也要学粤剧,接着像模像样地学着剧中人唱个两三句。公公总是乐呵呵地说:“好,好,去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吧。”
人民剧场旁是一条老街,一律的吊脚楼,廊下可行人。不少老街的住户会在自家一层开一个小店铺,大多是日杂百货。小时候,母亲总是牵着我的手在这里买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这里曾经是繁华的镇中心,从街头到巷尾都热闹非凡,稍稍留意便可看到每家每户的门头上都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有的小店铺还在门口的桌子上放台录音机,不停地放着振奋人心的歌曲。
父亲说,那一面面国旗是申奥成功之后大家不约而同在自家门前挂起的,那时候我年幼,“什么是申奥成功呀?为什么要挂起国旗呀?”我不解地问父亲。“那是一件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非凡的大事,值得全中国为之而傲!挂起来的国旗源自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父亲大致是这么解释的。当时的我大概也没能听懂,根植于脑海的印象便是:五星红旗是我们的骄傲。于是我让父亲也给我买了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插在笔筒里,每当我坐在书桌前看书写字的时候都能看到它,便会不自觉地挺起胸膛。
后来母亲也给我买过不少国旗贴纸,我将它们整整齐齐地贴在我的床头上,如今依旧还有它们的痕迹。
回忆起童稚时,几乎每夜睡前,父母总是习惯打开床头暖黄的小夜灯,环着我亲子共读书,这是我童年时期安然甜睡的港湾。
在父母的陪伴下,我读过唐诗宋词,读过四大名著,读过许多革命经典故事。起初我读的都是图画版的,认得的字并不多,更不要说理解其中的意义了,但母亲总是有办法将难懂的句子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母亲脾性甚好,一次不懂她就再讲一次,一来二去,有的故事我听了上句便能接出下句。偶尔还会听出来母亲有讲错的地方,我便抬起脑袋骄傲地求证,这时母亲总是轻轻地刮一下我的鼻子,假装把书合上,细语道:“就数你最机灵了,那接下来就不用我讲啦。”我连忙请求母亲继续往下讲,然后在母亲温言细语中不知不觉地酣然入睡。
也许正是父母这日复一日的阅读陪伴,培养了我对汉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后来问起父母对于我年幼时读本的选择,他们说,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字,是延续千年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以读书就应该从经典读起。
过往的思绪被耳边响起的旋律拉回,合唱团开始了第二次排练。细细聆听着合唱团歌唱着祖国爱、祖国美,我猛然发现,许多平日早已被我熟视无睹的活动,其实都是文化自信的源泉,而这一切的一切原来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当中。
编辑 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