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围绕财政预算资金执行情况开展的系统性审计监督,旨在遵循审计法相关规定加强财政预算执行管理,并在最大限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的同时促进各预算管理单位履行管理责任,以及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等。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陈述问题有余,解决方法有限
作为宏观调控不可或缺的组成,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不仅责任重大,且在各地区、各领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厚的实践经验与成熟模式。然而,时代快速发展给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带来越来越多的冲击与挑战,一定程度上反衬出多年来习以为常的传统工作模式潜在的不足之处。其中,陈述问题有余、解决方法有限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之一。
例如,部分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逐一罗列清单,但在整改意见与建议环节往往以“责令限期整改”一语带过。或者只有“责令严格依法依规编制预算”“责令尽快将应入未入之非税收入入库”等寥寥数语。
被审计单位虽然可以依照审计报告发现自身在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缺陷和问题,但极有可能并不清楚加强内部整改的正确道路或科学方法。尤其有个别单位本就对审计相关政策法规等并不充分了解,若审计报告中不能相对明确和详尽地阐释,被审计单位极有可能根据自身认知和理解主观处理。而这种相对随意的整改极有可能无法达到审计报告的要求或水平。
二、数据挖掘力度与深度有所不足
除了处理办法相对单一外,一些审计工作还存在数据挖掘力度与深度不足的情况。换言之,这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停留在数据与信息表层,其反映的缺陷或弊端往往难以触及更深层的问题。表面化不仅容易导致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指导不系统、不彻底,而且会在不同程度上妨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本身提高品质与效率。同时,挖掘力度与深度不足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更多风险隐患,对于被审计单位财政预算执行提质增效是较为不利的。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应对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审计结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针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开展审计工作是一项内容繁杂且工作量极为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且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或制约。纵观一些地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现存问题不难发现,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能力固然是决定审计效果的核心与关键,但被审计单位针对存在问题的自觉整改意识及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倘若被审计单位并未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各种风险隐患的不利后果,仅仅依赖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仍会不同程度存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不到位的情况。因此,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审计机构专业人员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审计结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比如,针对个别被审计单位公私不分、因私废公等不良状态,审计机关需要在开展常态化审计工作的同时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要一针见血地指出财政预算执行不力行为的违法性、违规性,要积极帮助并引导被审计单位切实增强法律意识、通过审计监督主动在被审计单位中营造出更加浓郁的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构造良好的工作业态。
又如,应尽量避免在审计结论或报告中出现诸如“责令限期整改”“责令严格依法依规处理”等过于笼统和泛化的用语。相反,应最大限度明确限期整改的期限长度、起止时间点、整改方式与内容;应将涉及违法的行为与法律法规或行政条例特定内容一一明示,并明确违法违规可能会遭遇的惩处形式与内容等。
避免笼统表述与泛化用语最重要的价值就是防止在工作思想层面产生麻痹大意、敷衍了事的错误想法。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在面对诸如“限期整改”等原则性语句时会第一时间产生“松了一口气”或“还好,没什么大不了”的感觉,潜意识里会将“限期整改”的期限自定义为无限期。这种观念上的错误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管理实践上拖沓延宕直至不了了之。
而清楚和明确的起止日期则不同。由于随时处于整改倒计时的紧迫状态下,被审计单位才会更有意识、有目的性地关注被披露的缺陷、漏洞与不足,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修正、优化、弥补,才能更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懈怠、拖延等错误处理方式。这才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实用性、实效性。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循序渐进地提高监管有效性
不同行业与领域中,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存在千差万别的工作特点、服务内容和管理形式,其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暴露出的缺陷与弊端也不尽相同。这些缺陷或弊端中总会存在轻重缓急的差异性,而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循序渐进、各个击破。
换言之,审计报告应当成为被审计单位加强自我整改的操作指南,而不应当只是一份参考消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得到的结论应当有所侧重,按照有条理、分步进行的原则逐一为被审计单位指明自我整改的先后顺序。对于存在问题最多、影响最严重的项目,应着重突出并给予最大限度的细化分析。要帮助被审计单位挖掘导致缺陷或错误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或为被审计单位明确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改道路。
同时,审计报告也需要引导被审计单位在中长期整改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条理性、规范化意识,应充分利用专业化的审计理论与实践技术帮助被审计单位营造更加科学、理性的内部控制环境。这也有助于被审计单位在自我整改实践中防止进退无序、盲目混乱等问题。
三、重视技术升级,充分利用多种先进技术提高可靠性
信息时代大背景下,技术正在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各种传统领域实现提质增效。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同样需要重视技术升级,充分利用多种先进技术提高前瞻性。
比如,一些被审计单位长期存在事后审计为主而事前、事中审计不足的情况。即便事后审计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极为中肯有效,然而时过境迁,“事后诸葛亮”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实用性、实效性。这就需要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充分利用线上审计的技术优势實现全过程审计。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事前与事中审计,不仅有助于提升审计机关的工作品质与效率,更有助于被审计单位科学、合理地分配财政资金,提高被审计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又如,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全面覆盖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传统模式下,受到技术手段限制,审计机构只能通过随机抽样的形式开展审计监督。然而抽样审计始终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部和片面的潜在隐患,这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完整性、全局性都有一定的损害。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全数据样本审计具备了扎实的基础与条件。覆盖所有环节的完整数据将使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获得最真实、客观、详尽、可靠的结论。这既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监督科学性的根本措施,也是被审计单位基于审计结论提升自主整改可行性与执行力的重要前提。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关系到各级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真实性、科学性,历来是政府预算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一些地区或部门仍不时出现局部性、片面化、执行不力、不到位等缺陷问题。尽管这些预算管理工作涉及大量专业理论或实践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技术操作要求,但出现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缺乏先进技术或技巧的应用。相反,导致各种缺失或错漏的根源在于工作思想、管理意识层面粗放化、随意性等弊端难以根除。正是由于指导思想层面未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审计实践环节才会存在各种不规范、不严谨的空白与盲区。故应对此类问题的前提在于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基于依法办事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个性化机制与模式。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和问题导向,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才能切实提高针对性、适应性与有效性。这不仅是新时期各地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解决当前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在顶层设计层面完善制度供给、强化管理基础的重要举措,还是新形势下立足思想解放推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作者单位:濮阳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