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掌心”:里下河,与众不同的水乡

2022-05-30 18:45春健
莫愁·小作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里下河范仲淹水乡

春健

以长江为界,江苏可分为苏南和苏北。说到水乡,人们往往会想到太湖周围小桥流水的江南(苏南)水乡。其实,在长江以北,江苏还有一片广袤的乡野田园、水网景观。纵横如网的河道、春天的桃李和金色油菜花、随风起伏的芦苇荡、沙洲上静静开放的野花、转动着的风车穿梭的小舟……里下河地区的“水”没有汹涌磅礴的气势,在洼地中静静流淌,节制而温婉。

里下河的名字,来自两条河——东西边界上的里运河(里河)与串场河(下河),它俩同为南北向,里下河平原就介于两条河之间。里运河是京杭运河淮安到扬州段,串场河则是历史上为串联滨海各大盐场而修建的一条人工河。因为地势低洼又位于江苏腹地,如果说少山多平原的江苏是一只平坦的手掌,那么里下河就是微凹的“掌心”。

一片被叫作“锅底洼”的土地:由浅水海湾到迷人水乡

距今6000年前,长江、淮河分别在今扬州、涟水一带入海,当时里下河地区还是介于这两大河口间的一个大海湾。大约3500年前,入海泥沙在海流、波浪、潮汐等海洋动力的影响下,于海湾底部堆积并露出海面,形成拦海沙堤,海水不再向内大肆漫浸,原来的里下河古海湾遂与外海隔绝,成为渴湖。漫长时光中的泥沙沉积,堤内的古老渴湖渐渐演变成大小湖泊和连绵的沼泽洼地。

随着沿海海塘工程的兴筑、黄河夺淮后苏北“地上河”的形成,为保漕运而不断加高洪泽湖高家堰、加固运河大堤等工程的推行,也进一步强化了里下河地势的低洼。今天的里下河,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形如锅底,有“锅底洼”之称。这片江苏腹心处的低地,不仅收纳了水,也承载着大量的土,遍布稠密的水网,被纵横交叉的大小河道划分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片区”,七水绕村、十水汇城的奇妙场景颇为常见。

因为特殊的低洼地貌,水曾给当地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自黄河夺淮700年间,殃及里下河的严重水灾达200余次之多。新中国成立后,多灾多难的里下河终于得到了科学治理,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堤防被加固,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江(长江)水道等工程建成,为里下河地区阻挡了外来洪水;沿海垦区疏通了射阳河、新洋港、黄沙港、斗龙港等河港的排水通道,建构了里下河地区排水入海的体系。

目前,里下河地区有13000多条河流、20多个湖泊湖荡遍布全境,是江苏重要的农业区,昔日洪水灾荒肆虐之地,已经变成今天的水上画廊、平原“粮仓”。

垛田、水迷宫和水上森林,千年人水博弈催生的盛景

人类与水的漫长博弈,给里下河带来了独特的水乡之美和水乡特色。比如,独特的垛田农业。今之垛田,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大者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地。垛与垛之间互不相连,四面环水,如一个个迷你小岛。农人不断将水道中的水草与淤泥罱出,为垛田增加土方的同时,肥沃的淤泥也是最好的肥料,最宜各类蔬菜的生长。今日垛田镇,已是闻名遐迩的蔬菜之乡。

2014年“兴化垛田”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里下河的水道迷宫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曾为保家卫国立下不朽功勋:抗战期间,日军入侵江苏,由于当时里下河水乡基本是相连靠船的一片“泽国”,在这片水迷宫中,日军难以进入,也摸不着头绪。于是1939年3月,江苏省政府便迁往里下河腹地,坚持抗战。

这片垛田森林生长着大片适应湿地的池杉、水杉,林中间种芋艿、油菜等,形成了垛上有林、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内有鸟、河流回环的生态系统。今天的水上森林已成为鸟类的天堂,猫头鹰、野鸭、白鹭、黑杜鹃、草鹦鹉、山喜鹊等众多鸟类在此筑巢生息,进入林中,杉木参天,大小鸟窝随处可见,黄昏时分百鸟归巢,遮天蔽日,蔚为壮观。

中国最大水上“庙会”,用篙不用桨的“会船盛典”

里下河的多灾多難,曾让无数人对这片茫茫的湖荡水域感到困惑、畏惧。他们不得不求助于神祇,不管能否真的灵验,本地的、外地的神灵都要一一请来,建祠堂庙宇祀之,以求保佑。于是,龙王庙、三官殿、真武庙、妈祖庙等众多庙宇纷纷落户里下河,各路神仙在此风云际会。

在苏北水乡,“迎神”是否隆重是检验诚意的标准。历史上,当一方神灵远道而来,里下河各庄会船迎神,四面云集。传承至今、规模较大的会船盛事,有泰州市的溱潼会船、兴化市的茅山会船等。溱潼会船与其他地方的龙舟赛大有不同。里下河地区地貌特殊,水网密集但水位浅,沙洲、岸坝、垛田遍布,用长竹篙撑船比用桨划船更易掌控方向、更快捷,所以溱潼会船也沿袭了当地人走乡间水路的习惯,多用竹篙而不用桨。

会船前数天,远近各个村庄都早早竖起会船大旗,将参赛船只装扮得鲜艳夺目,各村精选出的篙手们日日操练,仿佛水泊梁山好汉们将要挂旗出征。《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里下河人,有研究者说,正是家乡的水乡风情和他的水上生活经验,才成就了梁山泊的“水浒之韵”,以我所见,所言不虚。

里下河人:水的柔韧细腻和土的质朴淳厚

里下河地区历史上的复杂水患,不仅有来自黄、淮和运河,还来自东边的大海。北宋天禧五年,32岁的范仲淹来到淮盐主产地泰州担任盐官。上任之初,他就目睹了一场海潮倒灌的悲剧。范仲淹心系百姓,上奏朝廷,提出兴修海堤的建议。得到宋仁宗御准后,范仲淹捐出自己的俸禄和积蓄,亲率4万人叠石挑土,兴建海堰。历经五年,一条绵延两百里、北起盐城庙湾盐场、南至海安拼茶场的海堤终于建成。这道海堤发挥着“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功用。人们感念范仲淹,将这条拦海大堤称之为“范公堤”。

范仲淹为里下河留下了范公堤,也留下了一条宽阔的人文大堤。沿着这条纵贯里下河的大堤和堤旁的串场河,从古至今走过了无数文化大师:文学巨匠施耐庵,文学家宗臣,清代画派“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李鱓,著名文艺理论家、“东方黑格尔”刘熙载等。里下河水乡的独特灵气,还催生了当代的“里下河文学流派”。在这儿长大的汪曾祺、曹文轩、毕飞宇等作家,他们的文字就像这片苏北水乡,有了水的色彩、水的风情、水的性格,同时也有土的质朴和淳厚。

里下河的水文化有着江南水乡的基因,但与江南繁荣的商业文化不同,历史上里下河地区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农业。里下河的水多是平缓安静的,几乎看不到惊涛激流。就像这里的人,善于精耕细织,温和平实,还有些许保守。近千年连绵不断的灾害,又塑造了里下河人隐忍、豁达和坚韧的性格。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01期)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猜你喜欢
里下河范仲淹水乡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水乡哪里美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范仲淹苦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