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旭
在尝试对一些甲骨文字进行释读时,复旦大学青年学者蒋玉斌把目光集中在一个字上。这个字,形状像一根树枝,又像一只鸭子。他耗费大量时间研究了许多资料,也考虑了诸多解读上的可能性,但依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蒋玉斌没有气馁。这天,他端坐书斋,在翻阅了一堆资料后,依然一无所获。他感觉好似面对着一堵墙,有些憋闷,便离开书桌,去窗户边透透气。蒋玉斌明白,投身于这份漫长而枯燥的研究事业中,既要有一份对祖國文字的崇高的使命感,也离不开兴趣和毅力的支撑。过了一会儿,他回到桌边坐下来,继续盯着这个字,各种思绪在大脑里不断地交集、碰撞。突然,灵光一闪,一个“屯”字浮现在他的脑海里。这个谜一样的字形莫非就是“屯”字?他迅速翻检资料,很快,几条关键证据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猜想。蒋玉斌内心一阵狂喜。
考释古文字就像捅窗户纸,一旦捅破,一切便豁然开朗。认定字形后,蒋玉斌顺藤摸瓜,将“屯”字与“蠢”字联系起来,最终得出甲骨文中的“屯”主要用来表示“蠢”这一结论。这个解读的诞生,使有“屯”字的文句一下子都读通了,而且与先秦古书中的说法完全对应。凭借这一成果,他成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励计划”首位荣获一等奖的学者。
谈起成功释读“屯”“蠢”的过程,蒋玉斌一再说:“不是我有多厉害,而是灵感忽至,我太幸运了!”其实,灵感是对勤奋的奖赏,它是努力这棵树开的花、结的果。
(责任编辑/刘大伟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