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自然与现实

2022-05-30 10:48:04江非
诗选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仁爱荒野王维

江非

我个人認为诗歌所面对的“自然”包括四个层级。一是原野的自然,它所显示的是对死亡的展示与对人的拒绝,人面对它,只能处于一种对时空的丧失之中,比如诗人李白在《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说的“自然”。二是荒野的自然,它代表的是人的沉思与嵌入,人在其中获得空间中的存在,比如王维在《山居秋暝》等诗篇中所述。三是田野的自然,它意味着劳作与亲和,人在其中获得时间的存在,比如陶潜在《归园田居》中所言。第四种是视野的自然,自然在这里成为山水与风景,意味着情调、符号与消费,人在这种符号化的自然中呈现出了无奈的移情与身份的丧失,比如谢灵运的代表作《七里濑》中的“自然”。严格来说,只有前三者才算是关于自然的写作。自然的根本属性是事关存在启示的绝对死亡。我们当下一些涉及河海湖川草木花鸟的诗歌,大多都是第四种。自然,它作为原野,给我们提供纯粹的时空形式;作为荒野,给人提供恐惧和敬畏;作为田野,给人的是劳作、生活和生命展开的形式;作为视野之物,给人的则是一个可以游览、拍照、制作、怡情的对于“自然”的观念性模仿和复制。

借用马丁·布伯的话来说,人在荒野的“自然”中,称颂的是“我和你”;在田野中,则称颂“我和他”;在视野中称颂“我和它”;在原野中,人无言称颂。对于主体来说,它们分别是被腹语、低语、话语和词语所分割区别的四个“自然”。所以,我们可以说,自然在诗歌中呈现为三种质素:本质、属性和功能。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道出了自然的本质,王维的“清泉石上流”道出了属性,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则是说明了自然的功能。它们和诗歌的关系分别是:语言在语言之中、语言在关系之中、语言在对象之中。其诗歌的话语形式分别是:“是自然……”“和自然……”“像自然……”。苏东坡是第四种,在“横看成岭侧成峰”中他说出了:

“由自然……”,是“我思故我在”在自然的“形态”中。

我们能不能使用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说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不能。因为,现实只是杜甫的依据。他的诗作的本质表达是:仁爱。这是诗歌的最高现实和经验。杜甫不是那个写所谓的“时代现实”的人,更不是一个什么日常经验者。杜甫一辈子都没说过也不知道诗歌的“现实”是什么。他的脑子里,只有四个字:天下,仁爱,他甚至是反“现实”的。杜甫的诗,一字一君子,始终处于他的“理式”之中,而不是众人所认为的那种简单表象的“现实”之中。他们的作品都是面他的那个时代,而向儒学的君子天道之心的回归。没有这颗心,我们所谓的那些“现实”,根本就不会凝聚纳入他的作品中来。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书写了那个崇高之心的现实,他深刻地言明了人乃是历史和集体精神之人,而不是单纯的美学之人,这个“人”的灵魂,即是以天下观念为心怀的仁善。杜甫是“为什么写”的最好的代表。他不关心“写什么”。他通过他的心,创造了他的自我即理想的人的形象。所以,我们不能颠倒过来去说言说杜甫,说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我们只能说他有一颗仁爱至善之心。杜甫始终处于经验的最高层:饱满的理念世界,而并非现实世界。

所以,诗歌中的现实或经验,和我们面对普通现实的知觉或理性的经验不是一回事,它的要求更高,它不是个人所经历的一切,不是那些所谓的“日常”现实,也不是那些所谓的时代现象之实,不是那些“事情”,也不是所谓的“事实”,而是个人与历史记忆中的“事件”。事件是一个启示,是被诗人之心审视后的一个例外,它面向普遍存在与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开启。它通过普通现实中的“我在”,经过语言和言说的“我有”,而抵达“我能”和“我是”。所以,诗歌中所谓的各种经验与现实,仅是诗人之心对“为之何人”这一命题思考的纳入之物,并非是诗的根本目的。杜甫只能是一位仁爱主义诗人,而不是一个我们当下所说的那种现实主义诗人。王维的人之真,李白的人之美,杜甫的人之善,陶渊明的人之逸,他们的诗歌都是事关人之根本的。杜甫只在一个胸怀、形象和一颗心里,不在被后人所称之的题材现实之中。

猜你喜欢
仁爱荒野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公民与法治(2020年8期)2020-05-21 07:39:20
荒野求生
鸟鸣涧
儿童绘本(2018年18期)2018-10-31 14:47:42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 19:35:02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湖湘论坛(2015年2期)2015-12-01 04: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