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探究

2022-05-30 18:05:09刘玲
艺术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国画

摘要: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凭借独特的民族魅力深受世界各国人的喜爱。陶瓷绘画和国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根出同源。其实在国画还没有出现之前,彩陶就已经存在,远古时期先民的“爱美之心”使得他们在实用的陶器上装饰图案,让陶器更美观,陶器上的图案也是中国画的前身之一。在后来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画反过来影响陶瓷绘画,让陶瓷绘画艺术呈现出新的面貌。文章通过分析明清时期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指出国画对陶瓷绘画乃至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明清时期;国画;陶瓷绘画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3

0 引言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国画通常采用毛笔蘸墨、颜料等在宣纸和绢上绘画,其能够反映出古人对社会、自然等方面的认知。陶瓷绘画是指在瓷板表面或者陶瓷器皿上绘画的艺术实践活动,需要使用特定的绘画工具。陶瓷绘画隶属于陶瓷装饰,其利用了国画成就,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陶瓷工艺技法。陶瓷绘画伴随着国画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产生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

1 明清时期国画和陶瓷绘画的对比

1.1 技法和工艺的差异性

陶瓷绘画需要在陶瓷器皿上或者瓷板表面进行,而国画主要是在宣纸或者绢上绘画,绘画的载体不同,因此两者在用笔以及颜料的使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两者的载体不同决定了技法、工艺上的不同。

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用笔大体相同,但是颜料的调和有很大的不同。国画颜料通常用水来调和,具体结合纸张的属性还会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胶水。陶瓷绘画的颜料则需要使用油来调和,常见的有樟脑油和乳香油。其中樟脑油主要是能够稀释颜料,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让勾线更加流畅。而乳香油不仅可以溶解颜料,还能在渲染和分染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其化学性质所决定的。国画主要运用蜡烛油、盐以及胶矾水来辅助作画,运用的颜料能够溶于水中,因此画家可以通过胶矾水、盐等调和颜料。陶瓷绘画的颜料不能溶于水,因此在绘画的过程中就需要使用樟脑油才能达到斑驳的效果。同样是想要达到雪景的效果,国画除了可以运用敷色法和留白法之外,还可以利用胶矾水达到这一效果,而陶瓷绘画则只能通过敷色法和留白法达到这种效果。

国画和陶瓷绘画的工艺性也有很大的差别。国画的表现手法往往不受限制,但是在瓷器上绘画则要考虑到载体的特殊性,绘画创作时要结合其特有的工艺。比如陶瓷的烧制工艺,其会影响绘画效果的呈现,因此在绘画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做好处理和选择。陶瓷绘画受陶瓷工艺的影响非常大,这和国画有很大的不同。

1.2 构图和文化的差异

国画将构图称为布白、章法。国画是一种纯绘画的创作,因此会以宣纸或者绢的中心为画面进行创作,构图形式讲究“之”“甲”“由”“则”“须”,其代表的含义分别为左推右让、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左实右虚以及左虚右实。陶瓷绘画的构图和国画不同,国画都是在平面上作画,但是瓷器除了少部分在平面上作画之外,还要在曲面上作画,因此绘画的效果会受到转折、内面和外面、前后高低等的影响。对于立体的陶器,还要考虑不同平面的关联性,即使在平面上作画,也要保障不同平面之间绘画内容的关联性和连贯性,将其当成一个整体。比如常见的方瓶有四个面,但是不能将每一个面都当成独立的平面来绘画,而是要将这四个面当成一个整体。国画是平面的,观赏时可以直接观看,而陶瓷是立体的,因此陶瓷上的绘画也要从不同的面观赏,观赏时要转动陶瓷。陶瓷绘画构图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分面型、分段型、开光型和通体型,在绘画时要结合陶瓷的造型,因此陶瓷绘画拥有国画无法产生的特殊效果。

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国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了不同的文化内容,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将当时的社会文化融入作品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这也使国画艺术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国画艺术和传统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中国人的古典传统文化意识主要来自道家、佛家和儒家,国画也是在这样的文化框架中形成的,因此受到这三家思想的影响,从很多优秀的国画作品中都能够找到佛家超脱、四大皆空以及儒家中庸、乐天知命的影子,还有道家的清净玄虛。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国画还具有教化功能。比如各种圣人像都体现了榜样的力量,作画者会对人物形象进行“传神”处理,以达到教化的作用。

陶瓷绘画则将国画的教化功能转化为娱乐功能,在人物画创作方面,其人物形象更为世俗,更注重对世人审美的迎合。国画强调的不是对事物外在形象的模仿,而是对自然本质的深入观察,在创作的过程中注重自然本质的表现,写意精神追求的是神韵,而不是形似。陶瓷绘画中的花鸟画则通常赋予了吉祥幸福的含义,比如陶瓷绘画中的鸳鸯表达了琴瑟和谐的含义,锦鸡则有锦绣前程的含义。由此可见,陶瓷绘画更具有世俗性。

1.3 审美追求的相似性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强调的形似、气韵、意境等,在绘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画和陶瓷绘画在审美追求方面具有相似性。形似、气韵可以概括为形和神。形似在中国美学史上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人们常用这个词来肯定画家的绘画技艺。国画并不是始终强调形似,石器时代出土的美术作品很多都是抽象绘画,注重的是气韵。在后来的发展中,国画经历了追求写实再到不求形似的阶段。国画的作画风格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陶瓷绘画的形似和中国画的造型标准一样[1]。

气韵建立在形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神韵的表达,将形似和神韵融合在一起。陶瓷绘画和国画的绘画工具都是毛笔,虽然两者的载体不同,但是气韵的表现一致,陶瓷绘画的气韵表现和传统国画具有一致性。

意境属于传统美学的思想范畴,强调情景交融,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和境界。国画非常注重意境美,而陶瓷绘画受到国画的影响,也追求意境,陶瓷绘画中的意境和国画中的意境具有一致性,衡量准则都是平淡自然。

2 明清时期国画对青花瓷绘画的影响

2.1 人物画对青花瓷绘画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有官窑和民窑两种。官窑的画面都是由内务府定夺的,一些宫廷画师也会参与到陶瓷绘画中,因此绘画风格受到明清时期宫廷绘画风格的影响。明清时期,一个时期的陶瓷绘画风格往往和当时皇帝的审美有关,人们可以通过某一时期的陶瓷绘画风格来了解当时皇帝的审美风格,因此官窑绘画很多都是取悦皇帝的。

民窑的青花瓷则更加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是由民间绘制的,繪画内容很多都和民众日常生活、劳作相关,比较符合大众审美。很多民窑青花瓷的人物画都是在劳作的人们,人物的衣服、形态也以民众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很多是对民间世俗生活场景的再现。民窑的青花瓷绘画作品受到文人画的影响非常深远,一些画家也参与到了民窑青花的绘画之中,使民窑青花的绘画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民窑青花瓷绘画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禁止景德镇民窑烧制的法律,民窑在当时的发展非常艰难[2]。

民窑青花的人物绘画融入了很多文人画理念,体现了道家思想和佛教的禅宗思想。禅宗思想主张的淡、空、闲、寂对传统文人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青花瓷绘画又受到传统文人画的影响。这就使青花瓷绘画的意境和构图有所改变,陶瓷上的很多边饰图案都取消了,只保留了主要部分的装饰,使得整个陶瓷绘画的形式感减弱,但是画面的意境变得更加丰富。

明末崇祯青花的绘画题材和当时的世俗审美非常贴近,人物故事也十分贴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了社会和艺术之间的关联性。明清之前的国画人物题材非常丰富,宋朝之后,科举考试的流行使文人志士的文化水平提高,人物绘画的道德功能减弱,也使得人物画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到了明末清初,戏剧获得了快速发展,版画人物的插图则促进了人物画的发展,使人物画重拾魏晋以来的中国文人气节,但是绘画的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出大众化的特点,绘画的手法上也加入了一些版画的特点。明清时期陶瓷绘画中的人物画和以往的世俗画以及单纯的人物画相比,具有更强的故事情节和戏剧性,注重故事情节的表现和刻画,通常会设计一些戏剧性的动作将故事情节或者人物特性生动地表现出来。

2.2 花鸟画对青花瓷绘画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青花花鸟画表现出文人画的意趣。很多作品的花鸟画都在画面的一边赋上了诗句,采用以诗入画的形式。比如宣德年间的青花汀州鸳鸯纹蟋蟀罐,画面中就出现了《鸳鸯戏水》中的诗句,这种诗画结合的方式被直接运用到了陶瓷绘画中[3]。

民窑的青花花鸟画造型更加活泼,形象更加灵动,表现出非常丰富的意趣。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写意花鸟画家,如八大山人、徐渭等,这一时期的文人花鸟画受到了这些画家的影响。青花瓷绘画受到文人画的影响,其花鸟画中也出现了文人画中的大写意花鸟画。民窑青花的花鸟画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蔬果等都出现在了青花花鸟画中,和文人花鸟画一样非常生动。

2.3 山水画对青花瓷绘画的影响

山水画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美学思想和艺术哲理。山水画家通过空间表现表达山水意境,注重作品哲理性和意境的体现,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宇宙生命的感悟。在中国历史上,山水画是发展非常完备的画种。青花山水作品的发展比较晚,官窑的青花山水作品到了康熙时期才完全发展成熟。康熙青花山水作品的画风和传统山水画的画风非常接近。明末清初时期的画家更倾向于南宗画,出现了很多仿“元四家”的风格。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长方花盆就是受到“清初四王”影响而出现的青花山水作品,绘画风格和王时敏的风格很像[4]。

民窑青花山水作品在明代比较少,到了清代才慢慢多起来,其绘画风格受到文人山水画和院体山水画的影响,比如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就和南宗山水画风格非常像。

3 明清时期国画对彩瓷绘画的影响

3.1 人物画对彩瓷绘画的影响

彩瓷分为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绘画在设色、构图等方面同样受到国画的影响。康熙时期的彩瓷人物作品在明清时期是最为成熟的,工艺高超,但在用笔上非常拘谨。这是因为这些工艺高超的工匠受到统治者审美要求的影响和限制,导致绘画也受到限制。康熙时期的陶瓷绘画受到民间美术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的片段会以绘画的形式出现在陶瓷作品中。人物绘画在明清时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无论是在绘画内容的思想上还是形式上,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题材表现更加广泛,主题思想也更加生活化和现实化,人物表现非常洒脱自然,画风以简洁为主,这些都会影响彩瓷绘画。以粉彩人物画为例,其将人物绘画和粉彩瓷画结合在一起,绘画主题非常丰富,包括仕女画、神仙画、道释画等,设色粉润,工艺精制,构思严谨,能够将当时的社会活动直观地反映出来,包括风俗人情、社会面貌等。

明清时期的民窑画更能够体现出自然天性,不受各种外界因素的限制,绘画者往往率性而为。如同治粉彩人物故事西厢记胆瓶,画作的内容选自《西厢记》中的故事片段[5]。

3.2 花鸟画对彩瓷绘画的影响

花鸟画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画家通常通过自己对自然事物的感受、对生命的灵感来构图绘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创作花鸟画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花鸟虫鱼的真实形象表现出来,还要借助一定的绘画技巧让这些生物活灵活现,赋予它们灵魂。陶瓷粉彩花鸟画的创作思路和花鸟画的思路比较相似,其不像其他画作一样追求写实,花鸟画中的“意”大于“实”,画家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在绘画创作中,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让观赏者赋予花鸟画意义和灵魂。

御窑厂生产的官窑作品更为规范统一,大多有着固定的纹饰,绘画受到宫廷画样的束缚。民窑彩瓷花鸟画作品都赋有诗词辞赋。比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康熙五彩花鸟纹笔筒,其画作内容是墨彩荷花,红花墨叶,背后还有“雨洗红叶淡,霜侵翠扇寒”的诗句。

3.3 山水画对彩瓷绘画的影响

彩瓷中山水画题材的作品比较少,尤其是官窑中的山水画题材更少,主要集中在康熙、雍正以及乾隆时期。比如雍正珐琅彩蓝山水图碗,其外壁画风和王翚的山水画风格十分接近,非常细致地刻画出了景物。

清末时期出现的浅绛彩是一种新的釉上彩品种,其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形式上将诗、画、书和瓷器结合在一起,题材上包括人物、山水和花鸟,还形成了瓷画流派,受到很多文人的追捧。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浅绛彩瓷画就是瓷器上的文人山水画。

4 结语

明清时期的陶瓷艺术获得了蓬勃发展,陶瓷绘画的发展也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受到国画的影响,在借鉴国画、版画的基础上慢慢独立出来,最终成了与众不同的陶瓷绘画艺术。

参考文献:

[1] 罗成楠.从粉彩山水瓷画的历史看瓷画未来[J].景德镇陶瓷,2017(3):27-28.

[2] 甘牧.景德镇珠山八友文化月圆会活动侧记[J].景德镇陶瓷,2014(5):27.

[3] 张海国.“珠山”和“珠山八友”[J].上海工艺美术,2000(1):38-39.

[4] 叶建明.“珠山八友”瓷画:中国瓷业一朵瑰丽的奇葩[J].魅力中国,2008(1):90-91.

[5] 余峰.瓷都“珠山八友”[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5

(3):4.

作者简介:刘玲(1995—),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绘画创作方法与理论(中国画)。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国画
国画《鲦鱼》
垂钓(2022年7期)2022-07-20 09:15:20
国画《鲿》
垂钓(2022年5期)2022-06-13 04:40:41
“欲望”(国画)
国画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37:53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14:00:19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
中国通俗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青春岁月(2015年19期)2015-11-03 12:24:58
国画
团结(2014年2期)2014-02-28 17: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