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热烈反响。两个大型的器物坑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器物,其造型之奇特、工艺之精湛、审美之独到令人惊叹。其中青铜雕刻品种类繁多,如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的青铜人立像、青铜面具,造型宏大的青铜神树,夸张怪异的青铜人面鸟身像等。基于此,文章对以青铜器为代表的三星堆雕刻艺术进行造型特征研究,以感受其非凡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三星堆;雕刻艺术;青铜器;造型特征
中图分类号:K878;J3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3
1 三星堆青铜雕刻艺术的造型特征
1.1 三星堆青铜礼器的造型特征
先秦时代,青铜器作为礼器被广泛运用于祭祀活动中。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礼器与中原商周文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良渚文化中的青铜礼器一样,都具有祭祀的功能,保持着商周文化中青铜礼器庄重雄厚的特点,铸造冶炼工艺也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但其在造型上更关注先民的形象,这些承载着礼仪、崇拜、信仰意义的铸像艺术品,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将诡谲神秘的气质杂糅进对个体形象的认知中,塑造出一种抽象凝练、阴冷峻肃的艺术特质[1]。装饰纹样上,其在传承中原青铜礼器庄严审美特质的基础上,又独具地方色彩,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三星堆青铜礼器的造型特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1.1 器型单一、多圈足器
鼎象征王权与神权。古蜀先民有着独特的礼器选择观念,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礼器的主要器型为尊、罍,但其又受到中原殷商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自身特色的、以“尊”为中心的青铜礼器制度。青铜尊一般体型庞大,造型对称稳重,器口敞开、圈足多高耸、容酒量较大,整个器物造型呈现出非悬空的稳定感,象征“上通于天,下接于地”的美好祈愿。青铜礼器在整体造型上呈现以“尊”为中心的特点,由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中国青铜器》一书中有非常鲜明的标本,其圈足的高度占整个青铜器高度的五分之二,这种规格比重的青铜尊似乎独属于三星堆文化。罍的器形同样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型较大,但其器口不同于尊,小而直,高圈足,圈足最高的一件标本可达32.4%,同样为其他地区罍中所未见。
青铜鼎方面,与中原地区占主流的三足器与四足器不同,在三星堆中,青铜礼器皆是圈足器,所有青铜器物在外形上都呈现出线条硬朗清晰的特点,给人以饱满充实但不外露的审美感,线条充满庄严的力量感。
1.1.2 造型抽象、简约
三星堆出土器物拥有多个穿孔,不具实用性,且体型非常庞大。考古发掘报告将两类礼器定名为眼型器、太阳型器。眼型器大体上呈现菱形,在菱形的正中部位,有两个高高的凸起,是其眼球部分,表面平滑,眼白部分则呈菱脊状并且凸起,根据其组合构成不同,大致上分为三种情况:菱形整体、上下两部分、中心分为纵横十字轴线。太阳型器同样体型较大,外形神似太阳,故以太阳器形著称。两类器形在构形上有相似之处:一是圆形位于器物正中,二是拥有对称的图案,皆凸显出造型的美感和先民美好的寓意表达。这证明三星堆文化存在广泛的太阳及太阳神崇拜,甚至有可能三星堆古蜀国是以太阳神为主神崇拜的[2]。
1.1.3 庄重雄伟,推崇高、瘦
三星堆青铜礼器深受中原殷商文化中青铜礼器审美潜移默化的熏陶,一方面继承了总体上端庄大气雄伟之势,在造型上同樣追求巨大的体量、稳定的结构,表现出代表封建礼仪制度、象征王权和神权的青铜礼器的神秘、严肃,以及对王权、神权的敬畏和对神灵的由衷崇拜;另一方面,又加入了独特的本地审美特色,三星堆的青铜礼器更加推崇高、瘦的特质。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罍为例,造型更加高、瘦,上下分明,呈现高瘦的圆柱形。青铜礼器的这种审美意识与青铜人像、青铜动植物像相互呼应,形成了三星堆古蜀先民极具地域特点的审美观念。
1.2 三星堆青铜人像的造型特征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多以兵器、礼器的形式出现,人像这种形式偶有出现。而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雕像群有数量和阵容上的优势,青铜器共913件,其中包含青铜人像111件,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铜树共计802件,数量上的群体优势、单位上的体量优势,构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金属群雕阵容。三星堆青铜雕刻中青铜人像的造型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2.1 注重体量,讲究写实
从铸造工艺来看,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是运用多种不同的铸造方法铸造而成的,可见古蜀先民对青铜冶炼技术的娴熟运用。青铜人头像常采用倒立浇注法铸造,青铜立人像常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青铜面具则采用镶嵌法和接铸法铸造。无论是倒立浇注法,还是分段铸造法、镶嵌法等,都在于采用一种立体塑造的形式,使得塑造出来的各种青铜人像造型更加饱满,立体感十足,更加具有写实主义的色彩。特别重视对头部的刻画,准确把握头部间的形体关系以及身体各个部位间的关系,体量饱满。
塑造人物形象时还十分重视现实人物的身份特点,通过对其头饰、服饰造型以及纹样的不同刻画来展示。商周时期,青铜器塑造的形象以动物为主,而三星堆中出土了极为罕见的大量人物形象的青铜雕塑,人物形象的刻画具有浓厚的写实色彩。古蜀先民很重视“人”自身的形象,开始观察自身,出现了新的表现视角,即古蜀先民从以往单纯的自然神灵崇拜转变为对人类祖先的崇拜。
1.2.2 程式化中姿态各异
三星堆出土的以人为主体刻画表现的青铜器约100件,有全身立人像、人头像、人面具像,形态各异,全身人物雕像中最大的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0.8厘米,被誉为“青铜器之王”,雄伟壮观。而最小的仅有3厘米左右,精致小巧。其中有的站立、有的跪坐,还有半跪坐的姿势。这些姿态各异的青铜人像有一种奇特的相似之处,刻画面部特征时表现出明显的程式化,即浓厚粗眉、巨大的招风耳、短粗高耸的鼻梁、高高凸起的眼球、咧至耳根的微笑的嘴角。弧边棱柱状眼球向前突出十几厘米,似人非人,似兽非兽,是集人与动物于一体的神灵形象,均以遒劲的线条刻画面部表情。这种造型雷同、组合成组的青铜人面具,并非每一件都代表某一特定的神灵,而是象征具有广泛意义的神或祖先[3]。
这种程式化显著的标志是古蜀先民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及神秘宗教崇拜下的作品,证实了三星堆青铜雕刻艺术已经进入成熟稳定的阶段。娴熟地将线刻手法运用到脸部的刻画塑造上,大胆、明确、肯定的线条转折,使得整个脸型棱角分明,体积饱满,体量感十足,形象上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力,大胆地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创造了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1.2.3 夸张神化、奇幻神秘
《华阳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根据学界研究,“纵目”指的就是这种青铜面具上眼睛中间凸起的圆柱,可能用于刻画古代蜀王蚕丛。根据史书记载,四川的汶山郡相传是一个严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方。蜀王蚕丛的家乡就在此地,甲亢病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眼睛外凸。因此学界认为,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面具、人像是以蚕丛为原型。古蜀先民为祭奠这位祖先,在塑造其形象时抓住其眼睛外凸的特点,进行了夸张且带有“神化”意味的处理,这是一种抽象的意象化的造型方式,运用巨大的体量,对眼睛、嘴、耳朵进行非常夸张的处理,以此来表现其神性。人神同形,人神合一。在写实的基础上对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放大夸张处理,与现实有所不同,产生一种神秘奇特的美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1.3 三星堆动植物像的造型特征
三星堆遗址器物坑中出土的动植物形象青铜器与中原地区的动植物形象青铜器有所不同,其通常是以一个独立、完整的形象展示出来,形象更加活泼,充满生命力,蕴藏着三星堆古蜀先民独特、原始的宗教信仰以及对大自然的神灵崇拜,其造型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3.1 造型写实,自然生动
从古至今,观物取象是最基本的一种造型方式,也是古蜀先民最能熟练运用的造型方法。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描绘临摹,并用艺术的手法对此进行加工处理。三星堆出土的动植物青铜像与青铜人像一样,基本采用圆雕的手法,参照现实实物塑造,使得造型更加生动自然,充满立体感。动物类包括鸟、蛇、鱼、虫、龙等,植物类有神树、花果。除去龙,其余形象基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古蜀先民准确地抓住其特征,运用写实的手法来展现。造型自然生动,比例结构协调,活灵活现。比如三星堆青铜神树,树干高3.84米,树枝上站立着九只神鸟,神树下部还有一条悬龙。神鸟有振翅形象的、有收翅形象的,刻画无不生动。古蜀先民以青铜铸鸟,并以此为族属标志和崇拜符号,更具原始宗教的风貌[4]。
1.3.2 夸张多变,充满想象力
古蜀先民通过敏锐的观察,抓住了这些动植物的突出特点,加上丰富的想象力,突出了这些特征,使其形象产生变异,具有神秘感。鸟的形象常出现在三星堆的青铜器物中,青铜神鸟的刻画与青铜人像一样,往往会突出头部,夸张眼睛的部分。龙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却出现在古蜀先民的青铜器物上,完全是源于古蜀先民的想象力,显现了古蜀先民丰富的想象力与强大的创造力。龙的造型生动,结构清晰,充满力量,呈现出生机勃勃之势。三星堆出土的关于龙的青铜器中,狰狞雄奇的龙首与自由流畅的龙身和谐统一地连接在一起,将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巧妙融合,极具魅力。与其他青铜器物一样,其也有头重脚轻的特点,往往重视头部的刻画,淡化其他部分。
2 三星堆青铜雕刻的审美风格与审美价值
无论是恢宏大气的青铜礼器,还是生动的青铜动植物像、奇异神秘的青铜人像,在审美风格上大体具有以下特征。
2.1 造型磅礴大气
一是每个单体在体量与造型上的恢宏大气。如三星堆有名的青铜大立人像,整个器物高度超过250厘米,重量超过360斤,无论是高度还是体量都是无与伦比的。青铜纵目面具高65厘米,宽138厘米,带给观赏者巨大的震撼。二是出土的青铜器整体形成庞大的青铜雕像群,无论是阵容上还是数量上都占据优势,形成一种不可侵犯的磅礴之势。
2.2 神秘诡谲之感
三星堆神秘诡谲的艺术风格在人物面部或者动物头部的刻画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古蜀先民而言,巨大外凸的眼球具有直击心灵的力量,显得不可侵犯。除此之外,具有神秘色彩的“人兽合一”的青铜面具造像等夸张的造像出现在古蜀国似乎异常合乎情理。
2.3 程式化与多样化的统一
三星堆青铜器的制造工艺已达到非常成熟的水准,具有初步的统一构型模式,呈现出程式化的特点,但在程式化的基础上还具有多样的风格。如青铜人头像就带有程式化的特点,但又具有明显的不同。除面部整体呈方形,眉毛宽且粗大,眼球明显外凸,嘴巴宽大的普遍特征外,有的造像温文尔雅、五官清秀,有的严肃狰狞,展现出古蜀先民在审美风格上追求的多元化。
三星堆青铜器展现出的是一种直观的美、神秘的美,具有远古气息,体现出充裕丰富的实际生活的美,将审美意识与其王权、政治相结合。无论是造型还是纹样、图案,都能让观赏者感受到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青铜器不再是冰冷的金属制品,而是展现出一个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世界,用青铜艺术展现了人的价值。三星堆青铜雕刻展现出的审美风格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同时又注重抽象与写实的结合,从中可以感受到鲜明的浪漫主义情调。宗教思想和王权意识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通过青铜艺术造型的形式表现出来,丰富了三星堆的文化内涵。
3 结语
三星堆遗址展现了不同于中原殷商文化的另一种璀璨文化。三星堆青铜器从造型对象上可以分为青铜人物像、青铜动植物像、青铜礼器。三星堆青铜礼器受到中原殷商文化的影响,具有庄重典雅的特点,又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与中原地区有明显的差别,展现出古蜀先民奇特的审美情趣。造型生动、夸张奇特是其显著特点。夸张、神化手法的娴熟运用,精准展现出特定造型的比例特征,表明古蜀先民铸造工艺之高超与审美观之奇特。
参考文献:
[1] 吴为山.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7:15.
[2] 邱登成.三星堆文化太阳神崇拜浅说[J].四川文物,2001(2):17-21.
[3] 陈德安.三星堆-古蜀王的圣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8.
[4] 李社教.论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中的人鸟组合图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6):106.
作者简介:罗丹敏(199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