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类综艺节目中的中国风建构及其问题研究

2022-05-30 17:47凌冰
艺术科技 2022年10期

摘要:当前歌舞类综艺节目进行中国风的建构,成了一股创作潮流。该现象具有一定的动因,中国风在歌舞类综艺节目中主要有三种建构形式,即通过舞美道具展现国风气韵、通过选题立意彰显国风精神、通过人员选用代表国风缩影。通过中国风的打造,歌舞类综艺节目具有了一定的意义,但还存在内容空洞、专业性存疑、定义狭隘等问题亟须解决,文章对此加以研究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歌舞类综艺节目;中国风;传播形式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04

“中国风”一词最早出现于艺术领域,其在法语“Chinois(中国的)”的基础上形成。16—17世纪,一些带有中国花纹样式的商品随着东方贸易的繁荣大量进入欧洲。到18世纪中期,由于西方艺术家对中国设计及中国元素的喜爱达到一种狂热的状态,在装饰艺术、园林设计、平面设计等各个领域大量模仿运用,形成了一股“中国风”(Chinoiserie),即中国风格。其正式被学术界承认是在19世纪。1878年,“Chinoiserie”一词被正式收录在《学术辞典》(Dictionnaire de l'Académie)中,指“……皆是来自中国,或依据中国品位而制作”[1]。

随着“中国风”一词在当代使用的全球化與全领域化,其内涵不断拓展,文化属性问题日益凸显,国内学者对此定义不一。例如著名艺术家李尤松认为,“中国风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还是以中国为主题……但中国风未必是中国风格,可能是基于中国风格而引发的一些更多的联想”[2]。学者吴洁认为,“中国风元素是一种在包括中国传统元素基础之上还能够顺应目前时代发展的艺术风格”[3]。本文所探讨的歌舞类综艺节目中的中国风,其含义偏向学者吴洁的阐释,即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能够适应当今现代审美风格的艺术形式。

近几年,中国风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兼具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在众多领域颇受欢迎。歌舞类综艺节目也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着力探寻更具内涵的节目风格,其在节目中将中国元素与舞蹈、唱演内容相结合,通过对中国风的建构来达到“文化+娱乐”的深层次传播效果和自我创新。同时,这也对唤起国人高度的文化自豪感、形成平等自信的国际文化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1 歌舞类综艺节目建构中国风的动因

歌舞类综艺节目是以唱歌、舞蹈或两者兼有的表演形式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近几年,歌舞类综艺节目以贴近年轻话语体系、内容呈现精良的特点,活跃于大众视野,出现了《舞蹈风暴》《声入人心》《披荆斩棘的哥哥》等热门节目。而在经历了百花齐放的生长之后,趋向同质化的歌舞类综艺节目开始寻求更加厚重的内容表达,探索出一条生命力更为持久的创新之路,其中存在诸多动因。

首先,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时代政策与社会需求规约了歌舞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同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现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首次颁发了“限娱令”,在节目生产与传播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改革,诸多存在刺激性表层娱乐现象的节目被取缔,对综艺节目的格调走向提出了更高要求[4]。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向文艺工作者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5]。诸多此类政策的出台,为歌舞类综艺节目讲述中国故事指明了方向。

其次,探索中国风的表现形式,是歌舞类综艺节目自我更新的内在诉求。歌舞类综艺节目数量众多,但节目内容及形态的有限性导致其模式长期同质化,如歌舞类综艺节目中常见的“综N代”现象等,暴露了重复性的路径依赖问题。另外,过度利用“IP”“流量”“明星话题”,使受众出现审美疲劳,节目生命力和传播力较为短暂和薄弱。因此,歌舞类综艺节目不得不进行自我革新与转变,在深耕歌舞表现的同时,借助更为优质的文化内容进行合理调配,寻求个性化发展,不断增强行业竞争能力。

最后,将节目内容与中国风结合,能够迎合现今受众市场需求。近几年,中国风凭借本土内涵兼具前沿创新的表现形式,在众多领域颇受欢迎。中国风在歌曲、服装、设计、游戏等方面,都拥有日益壮大的受众群体。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之后,bilibili网站数据表明,自2021年起,在10个月的时间里,有关中国风的投稿视频已破200万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好甚至传播中国风的行列中。借助中国风联合传播,能为歌舞类综艺节目开拓更广阔的受众市场。

基于这些原因,歌舞类综艺节目探求对中国风的表达,成为一种必然。

2 歌舞类综艺节目中国风的建构形式

“电视娱乐节目中的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其表现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物质元素,比如节目中舞美设计、道具运用、人员服装等方面;第二个是形态元素,比如节目中的选题立意……第三个是文化元素,比如……节目所弘扬的精神实质以及传达的价值理念等。”[6]在歌舞类综艺节目中,其展现的形式也集中于此。

2.1 场景打造:舞美道具展现国风气韵

舞美是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其任务就是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之下运用多种艺术造型,达到烘托气氛与渲染舞台效果的目的。从舞美设计入手,是节目与中国元素结合最为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在《披荆斩棘的哥哥》一期节目中,张晋等人将中国舞、醉拳、剑术、大鼓等带有独特中国风韵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全新演绎了歌曲《好春光》。歌曲以中国传统乐器笙的声音拉开序幕,为表演奠定了国风基调。张晋与李响两人分别立于大鼓两侧,张晋以“武”击鼓,李响以“舞”击鼓,展现刚劲与柔美,在袅袅白烟中完成整场表演。之后,五位表演者缓缓登场,身穿带有水墨元素的武侠风服装,平添几分逍遥之感。通过一首《好春光》,将醉拳、剑术、古典舞等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搬上舞台,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现代文化语境下,使经典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年轻群体带来传统文化的“好春光”。

另外,《这!就是街舞》第四季的开头制作也带着浓浓的中国味。各大领队挂帅出征,以龙、虎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编舞登场,节目组以中国象棋为灵感,将舞台设计为中国棋盘样式,而舞者化为棋子来回舞动,在一来一回中展现出中国风韵。热播综艺《舞千年》通过舞蹈来讲述华夏故事。每一支舞蹈都根据剧情模擬多个场景,如《相和歌》配以辉煌汉乐场景,《书简》配以孔子弟子书声琅琅,“仲弓避雨”“学子丹论笛”的剧情与载歌载舞的场景完美融合,带领观众进入大同的幻梦之中,也让观众对“见贤思齐”这一美好愿景有了更为具体的想象。

2.2 主题树立:选题立意彰显国风精神

节目的选题立意是其传达给观众的精华之所在,通常决定着一档节目的层次与高度。在众多歌舞类综艺节目中,不乏明确打出“国风”招牌的内容,以此直白地唤起观众内心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此类节目明确地将宣传传统文化作为节目主旨,主题与内容明确,对观众进行“靶向攻击”,再辅以流行元素联合传播。

如爱奇艺推出的《国风美少年》,以“少年因国风而美,国风因少年而新”为宣传语,旨在以唱演秀的形式为传统文化发声,让“国潮”回归。央视推出的《上线吧!华彩少年》,同样以“国风创新演绎”为立意和核心,少年们通过京剧、民族器乐等一系列中国风的艺术竞演,向观众展示他们眼中的中华文化。天津卫视与优酷联合打造的《青春守艺人》,定位为“国潮”文化综艺,在每期的文化主题之下,以“守艺人”的身份进行各种器乐、歌舞表演。在已确立的“国风”主题之下创作节目,能够保证节目内容与风格的一致性,从而在观众心中树立更为清晰、独特的节目形象,对中国风精神理念的传达更具感召力与说服力。

2.3 符号建构:人员选用代表国风缩影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7]歌舞类综艺节目通过邀请带有“中国风格”的明星,将其个人语言与行为特征符号化,使之成为节目组的国风传播符号,以彰显正向态度。《这!就是街舞》的嘉宾是四位明星街舞导师,第一季的导师黄子韬经历过10年练武生涯,他在节目中一再表现出对中国元素的钟爱。黄子韬看到其他队伍用了中国长棍,瞬间被吸引。在面对强劲对手时,黄子韬坚持用其独树一帜的中国风街舞迎战对手。在节目中他说道:“我们用属于中国的东西,创造出一支属于中国人的舞蹈。”而在《这!就是街舞》第三季中,有海外漂泊背景的张艺兴更是表现出鲜明的家国情怀,他的作品《莲》就曾出现在纽约大学的课堂中,成为讲解中国文化符号的教材。他所指导的队员作品《侠影》《丹青》等,都具有显著中国风格的表达。

热播综艺《中国潮音》第四期邀请了SING女团和音频怪物同台演绎,一个是亚洲首个电子国风女团,一个是古风音乐圈元老,他们代表着国潮音乐的新起点。在《披荆斩棘的哥哥》中,拥有40年习武经历的赵文卓,出场就自带武侠背景乐,他所坚守的以和为贵精神与抱拳的致意方式,在“哥哥们”中掀起一波模仿热潮。节目借助这场声势,将中华民族精神“以和为贵”作为竞赛主题。这些节目通过邀请带有中国符号的嘉宾,实现对中国风的表达。

3 歌舞类综艺节目建构中国风的意义及问题

歌舞类综艺节目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中国风的建构,无论是对节目本身的创作还是对文化内容的传播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但问题也与此并存。

3.1 歌舞类综艺节目建构中国风的意义

3.1.1 “文化+娱乐”的互立互强

在歌舞类综艺节目中进行中国风的建构,可以通过歌舞类综艺节目本身的软性优势,以更为自然、亲近的方式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硬性魅力。例如,《舞千年》通过综艺性的剧情化方式,借助舞蹈这一载体,使不为人知的中华故事跃然于屏,在展现《敦煌飞天》舞蹈时,加入了音乐家与敦煌壁画修复师的爱情故事作为铺垫。B站综艺中心制作人兼《舞千年》总导演姜小巍也表示,“我们做的一切设计都被看懂了,很多观众马上就理解了这种风格……”,通过歌舞娱乐这种方式,“既让观众看到了活生生的‘中国好故事,又能接受其中的价值观念”[8]。这突破了以往枯燥的历史讲解形式,提高了观众对原本遥远、晦涩的文化内容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同时,一些鲜为人知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并推广开来。如《中国潮音》将各个地方的民谣与流行音乐结合传唱,《青春守艺人》让人们了解古彩戏法、传统鼓乐等。

借助文化的厚重内核,众多歌舞类综艺节目也找到了时代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焕发出更长久的生命力,以此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众多建构了中国风的歌舞类综艺节目,都取得了不错的节目效果。如《舞千年》节目播出之后引起热门话题无数、登上微博综艺影响榜第一,播出两期后节目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而以歌舞才艺等传承文化的《青春守艺人》,节目播出3个月内,抖音内容观看量达到了2.9亿次,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列入2022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名单,成为“赓续中华魂”主题的典型代表节目。通过文化与娱乐的结合,借助各方优势延伸,形成双方融合创新、互利互强的共赢局面。

3.1.2 平等自信之国际视野的确立

过去我国诸多热播歌舞类综艺节目都是购买的国外节目版权,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有嘻哈》等,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但仍缺少对本国文化的深耕。如今众多根植于中国风的优秀歌舞类综艺节目在全球都获得了赞誉。《舞千年》播出后,B站上许多外国博主发出了自己的“reaction(反应)”视频,表达自己受到的震撼和对节目的喜爱,总浏览量近百万次。起初因舞蹈好看被吸引而来的外国粉丝,后来也开始传播中国文化。他们会给节目配上英文字幕,就像国内字幕组翻译美剧时给出背景知识一样,他们也为每支舞蹈写好英文版介绍等。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兼巴基斯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和清、中国参赞驻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张美芳、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先后发布推特向世界推介《舞千年》。

国外粉丝对此类节目的推崇与支持增强了我国歌舞类综艺节目根植本国文化的自信。根据各视频平台和电视台公布的2022年片单,以传统歌舞曲艺为题材的综艺节目至少有八档。如湖南卫视邀请年轻歌手演绎中国民歌的节目《春天花会开》;B站将与河南卫视继續联手,在下半年推出《歌万里》;北京卫视计划推出首档为宋词谱曲的综艺《寻找蝶恋花》等。越来越多的歌舞类综艺节目以本国元素为出发点,不再以仰望的姿态面对他国节目创意形式,而是以独特、独立、独秀的个性差异从容应对西方文化。

3.2 歌舞类综艺节目中国风传播存在的问题

歌舞类综艺节目与中国风的结合,因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缺乏规范体系可参考,所以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3.2.1 浮于表面,内容空洞

随着中国风在年轻一代中的广泛传播,众多节目生产者都希望搭乘这趟快车,但是其中部分节目只是抱着“追赶热点”的想法制作,未深度解读中国风内容,甚至存在误读现象。如《国风美少年》虽定位为一档宣传优秀文化的节目,但是其本质没有跳脱“选秀”的内核。在节目播出期间,节目组大肆营销学员哈尼克孜的颜值,宣传重点放在“美少年”上。在节目表演中,学员们画着现代感极强的精致妆容、身穿并不规范的古风服装,随着几首牵强附会、带着些许古韵的流行歌曲随意扭动,被观众认为“槽点满满”,虽然歌词里有些古典意蕴,但并不具备足够的感召力。《新京报》也对其展开批评,《国风美少年》最终面临下架危机。虽然通过美好的事物和意境传达传统文化无可厚非,文化与颜值的搭配也并不相悖,但要对文化保持敬重,不能使国风失去内涵。

3.2.2 水平不一,专业存疑

嘉宾选择与中国风定位不匹配,是歌舞类综艺节目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国风美少年》为例,节目选择张云雷、鞠婧祎作为导师,但两人分别为相声演员与唱演明星。虽然张云雷与传统曲艺和古风歌曲有过一定接触,但只集中于细分领域,国风技艺博大精深,除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其中门类流派诸多,精通一门就十分不易,更别说面面俱到,张云雷称不上全面的权威专家。鞠婧祎作为唱跳明星,与中国风的接触仅限于出演古装剧集,因此出现了其点评不够专业的批评。而且在节目录制时,鞠婧祎频繁用手指指人、摊在椅子上等行为也被观众诟病“没个导师样”,种种言语、行为难以令人信服。

3.2.3 定义狭隘,理解匮乏

中国风在社会流行至今,各大领域对其理解不一。目前诸多歌舞类综艺节目都将其表现为古风,节目中一味堆砌古风元素,缺乏延展。在学界,古风与中国风之间存在众多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节目组在创作时,对中国风的理解要有个性与深度,中国风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局限于大众常见的内容,但也并不代表只能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选取素材。中国当下的文化,也可以作为取材的领域。

4 结语

目前,在歌舞类综艺节目中融入中国风,是其发展的亮点所在,但要真正做深、做精,仍有一段路要走。歌舞类综艺节目在建构中国风时,首先需要理解传播内容的本质,深入挖掘内涵,形成个性化理解,实现全面发展,而不是追赶热点、浮于表面。其次,对于节目中涉及的专业内容,应邀请专家解读或评判,避免出现误读,对观众造成一定的认知影响。最后,只有制作出符合中国本土审美与话语习惯的歌舞类综艺节目,从根本上完成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变,才能真正使之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 张省卿.东方启蒙西方:十八世纪德国沃里兹自然风景园林之中国元素[M].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15:37.

[2] 李尤松.“中国风”是一个遍及世界的文化现象[EB/OL].艺术中国,http://art.china.cn/txt/2021-09/15/content_41674564.shtml,2021-09-15.

[3] 吴洁.中国风元素在电视娱乐节目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传媒论坛,2021(4):71-72.

[4] 闫乃嘉.综艺文化类节目转型发展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9):3-4,6.

[5] 何雯雯.这些重要会议中,总书记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前进方向[EB/OL].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12/10/c_1128150984.htm,2021-12-21.

[6] 赵若竹.当下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对“中国元素”的挖掘与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7):162-163.

[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5.

[8] 张祁,丁文超.当前乡村真人秀节目的叙事策略及反思[J].艺术研究,2021(6):136-138.

作者简介:凌冰(1999—),女,江苏苏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