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承的问题。西北工业大学陈丽伶教授的新作《民间艺术与设计》探讨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策略,通过深入研究民间艺术的发展情况,构建了民间艺术与设计的框架。她指出,要基于民间艺术内在的深远意义,使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适应当下精神文明和艺术审美的需要,实现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该著作研究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总结了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方法,提出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发展策略。文章通过研究《民间艺术与设计》,分析中国民间艺术发展现状及局限性,探究中国民间艺术未来发展之路,助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现代设计;创新发展;《民间艺术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0-00-03
0 引言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间艺术由于自身生产方式与功能需求的限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以之的是当今各种高科技、现代化、信息化的批量化产品。民间艺术的局限性导致其逐渐与社会发展脱节,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如何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获得认可,促进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转型,实现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陈丽伶的《民间艺术与设计》作出了解答。
目前有关民间艺术的书籍著作较少,且以研究某个地域的民间艺术为主,如《湘西民间艺术与文化历史研究》《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审美研究》《保护与传承——黑龙江民间艺术》等,没有在整体层面探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间形成的民间艺术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些不同的民间艺术共同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中,有相同的精神内核。因此,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可以从整体上考虑。《民间艺术与设计》一书正是从整体层面对民间艺术进行归纳梳理,探讨应如何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
这部著作应设计发展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需要而撰写。作者深入研究民间艺术的发展情况,构建了民間艺术与设计创作的系统框架。《民间艺术与设计》研究了民间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究了当今设计发展的内在规律,初步构建了民间艺术设计应用的方法体系,为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转型贡献了力量,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民间艺术与设计》具有清晰的结构,全书共七章。
第一章基于民间艺术的概念内涵,概述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和民间艺术的类型,揭示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困境,指明了民间艺术的发展方向——民间艺术须找到体现自身价值的新途径,实现自我的文化再生。
第二章对民间艺术的创作主题、物质载体、创作特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对不同的传统工艺形式的现代运用作了对比分析,并对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总结概括。
第三章讲述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民间艺术设计元素的提取以及将其应用于现代产品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第四章通过对民间艺术品的市场、产品定位以及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民间艺术产品在地域文化、图符元素、特定文化和新技术下的相关设计策略。例如,在基于地域文化设计民间艺术产品时,可应用以下设计策略:发掘地域文化中的题材元素,提取地域文化中的图案素材,移植地域文化中的色彩元素,提取地域文化中的文字符号。
第五章探索如何将民间乡土文化与现代设计、传统民间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找到具有时代意义的突破口。将民间艺术导入现代设计中,让更多人了解民间乡土文化,尽可能使其生活化。
第六章搜集了许多民俗艺术与现代设计的案例,发现目前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还不紧密,需要在这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与现代设计结合的过程中,要兼容并包、横从穿贯,找到更好的结合方式,创造出既有传统民间特色又符合现代需求的作品。
第七章概述了设计评价体系,详细介绍了设计评价的方法,以及不同设计评价方法在民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1 中国的民间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民间艺术是来自民间和乡土的艺术,源于乡民的日常生活。祭祀、嫁娶、婚丧、庆典都是民间艺术表现的舞台,乡民的日常生活是民间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实、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1]。
民间艺术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反映了地方的风俗和传统,与当地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民众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能通过民间艺术表达出来,民间艺术的创作群体主要是乡民,他们自娱自乐地进行创作,其作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成为现在的民间艺术作品,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创作者采用朴素的手法,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因此民间艺术作品随性自然、趣味横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民间艺术多种多样,张道一先生将其分为年画花纸、门神纸马、印染织绣、编结扎制、剪纸皮影、陶瓷器皿、雕刻彩塑、儿童玩具、其他等九个类别[2]。
2 中国民间艺术发展现状及局限性
21世纪以来,全球兴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再次受到了关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3]。这些法律条约的颁布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促进了对民间艺术的保护。
近年来,针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中国民间艺术协会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举办了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拓宽市场,建立中国民间文化博物馆,建立了民间艺术示范村落,建立了民间艺术研究基地等。但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不能真正使民间艺术发展起来。
信息时代,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成千上万倍增长。信息洪流使人们眼花缭乱,很多人盲目追求西方艺术,而轻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现象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归根结底是文化不自信导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吸引年轻人。中华传统民间艺术也应结合时代不断创新,适应当前大众的审美追求,重新回到历史舞台。
当前,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数字绘画和雕塑可以轻松重现经典艺术作品,甚至出现了人工智能绘画技术,艺术似乎不再是人类的专利。面对这样的冲击,民间艺术更加边缘化。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区域差异变小,艺术逐渐同质化,因此传承民间艺术十分有必要。
对艺术进行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对民间艺术的创新不可简单照搬,不可时尚化。民间艺术的内核是无功利主义,是自娱自乐的创作动机,是坦然随意的创作心态。若是为了功利目的而生搬硬套,民间艺术的魅力就不复存在。民间艺术须在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创新设计,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3 中国民间艺术未来发展
民间艺术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更好地发展,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要想继承好、发展好民间艺术,就要深入探索,体会民间艺术的深刻内涵。要意识到民间艺术不仅是基于民众的生产生活创作的,还与民众社会关系的建立有关,同时民间艺术也是民众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表现[4]。《民间艺术与设计》从把握民间艺术的内涵出发,民间艺术的内涵由下至上包括四种观念,分别是原始文化观念、世俗文化观念、大传统文化观念和各种当代观念,是人类不同时期的文化积淀,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世俗理想和愿望,真实反映了人民淳朴的情感。
《民间艺术与设计》的另一个贡献是尝试提出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方法。首先是提取传统民间艺术设计元素。创造性地提出了“形”的衍生、“意”的延伸以及“神”的传承这三个层面。“形”是造型,随着朝代的更替,造型也在不断变化,其与当地的风俗与制作工艺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色。同一主题的形象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表达的主题不变。正如作者所说,“形”的衍生,既是对原始母體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对其外在形式的派生与延伸。
对于外来文化中的造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新的中国造型,并不断传承下去;对于传统的造型,不应该照搬复制,而是要基于现在的审美需求对其进行再创作,使传统造型焕发新的活力。中国传统造型之所以值得反复描摹,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的“意”。这种“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最初来源于宗教信仰或自然崇拜,后逐渐演变成“富贵平安”等吉祥象征。
正是对“意”的执着追求,使其得以一代代流传下来。对这种吉祥寓意的追求,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是一样的,将其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可以使现代设计更具文化意义。在欣赏古代文物时,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这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神韵。中华民族强调“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物我统一”的审美观,更注重整体气质的表达,即“传神”。在现代设计中,要摆脱物质表象,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形成真正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
书中归纳了现代化产品设计须遵循的一些原则,即情理统一原则、可继承原则、解构创新原则、变化转化原则等,总结了现代化产品的设计方法,如维度变化、材质置换、古法新用、简化拼接等。遵循这些原则和方法,能够实现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要想让民间艺术永远传承下去,就要对其进行创新,创造出更能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民间艺术产品。《民间艺术与设计》对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策略进行研究[5],通过对市场定位、产品定位、设计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四种设计策略: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策略、基于图符元素的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策略、基于特定文化的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策略、基于新技术的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策略。这些设计策略使民间艺术产品具有符合自身特色的艺术设计,推动民间艺术不断发展。
继承民间艺术要在深入领会的基础上,找到它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实现民间艺术自身的更新和转变,适应当下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与发扬。
4 结语
《民间艺术与设计》深入研究了民间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方法,分析了民间艺术产品的设计策略,探究了当今设计发展存在的内在规律,明确了民间艺术传承对设计实践起到的积极作用,初步构建了民间艺术与设计的学科体系,填补了民间艺术在当代发展策略方面的空白,为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本著作使大家关注到民间艺术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对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设计方法及其可实现性还有待进一步细化。相信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我国的民间艺术理论研究与实践体系会更加完善。除此之外,《民间艺术与设计》是一本非常易读的著作,语言简洁流畅,列举了大量设计实例帮助读者理解,对教学而言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民间艺术与设计》的出版有助于民间艺术的设计和传承,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弥补中国设计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不足。同时,它提出了民间艺术发展的新策略,拓宽了设计的新思路,能让民间艺术设计作品符合当代民众的需要,让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希望此书能够被读者喜爱并且被业界认可,也希望其吸引更多学者参与到民间艺术现代化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来,从而推动我国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817-818.
[2] 姜晓慧.民间美术图形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传承应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5,2(6):33-35.
[3] 姜露露.中华盘扣的艺术特色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
[4] 王学文.区域民俗研究走向何方:兼评《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审美研究》[J].民俗研究,2013(3):155-159.
[5] 陈丽伶.民间艺术与设计[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067-091.
作者简介:王方良(1975—),男,山东诸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设计理论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