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涛
春意盎然的時节,尤其是春雨过后的夜晚,在我的家乡东港市,只见人们或驾驶着摩托车,或开着汽车,不约而同来到黄海岸边的滨海路。然后打着手电,三人一组,两人一簇,沿着潮水沟抓嘟噜蟹。这一年一度的场景,给黄海岸边增添了新的亮点。
嘟噜蟹属于蟹类海洋生物,最大的外貌特点是两只眼睛像火柴头,眼下有槽,看东西时,火柴头一样的眼睛就立起来,不看东西时,眼珠就落在槽里,它的眼睛活动灵活,收放自如,让人觉得新鲜。嘟噜蟹虽然生长在海边,但它不喜深水深海,常年蜗居在潮水沟上方,随潮水的涨落活动,潮涨而入潮落而出。冬天深藏在自己的洞里冬眠,它们的巢穴洞口封顶外凸。沿潮沟远望,密密匝匝都是嘟噜蟹的洞穴,就好像密集的碉堡,很成规模。
春天开始,嘟噜蟹慢慢出洞,洞穴周边的沙滩上密布它们的爪印,仿佛装甲车碾压过的履印,好似战场的微缩景观,就差“敌我双方”和“阵阵狼烟”了。嘟噜蟹自我保护能力极强,除了有沙中洞穴这道屏障,还拥有较强的自身抵御能力,它们没有天敌,还能蚕食小鱼小虾。
清明前后,冬眠结束的嘟噜蟹爬出洞穴,开始进食。刚长嫩芽的碱蓬草便成了它们的美食。经过一冬的蓄精养锐,再加上恶补猛食了充沛的食物,嘟噜蟹开始变得肥硕。于是,这时便是一年当中捕捉嘟噜蟹的最佳时期,海边人开始忙碌了。还有一个捕捉的时期,就是秋天,只不过,秋天的碱蓬草已接近成熟,这时以碱蓬草为食物的嘟噜蟹口感就不如春天了。
抓嘟噜蟹要在雨后天气晴好的夜晚,因为这个时候的外部环境适合它们活动。夜里的光线和白天毕竟有所差异,客观上又给抓嘟噜蟹创造了条件。由于嘟噜蟹喜欢在潮水沟和附近滩面活动,抓嘟噜蟹也围绕这个区域展开。在手电的光线里,一旦遇到头顶冒着五彩缤纷泡泡的嘟噜蟹,必须反应机敏,伸手就抓,否则它就会撒腿就跑。抓嘟噜蟹的人最好戴手套,因为一不小心,嘟噜蟹那锋利的前螯就会割破手指。
过去,海边还没有拦海大坝,一望无际的海滩上生着几条潮水沟和它们的分支。沟沟岔岔越多,嘟噜蟹越多,抓嘟噜蟹的区域越广,过去抓嘟噜蟹的范围比现在要大得多。而且,以前住在海边的人家很多,距离海边近处的人们只需要走几百米就到了,有的潮水沟甚至就在家门口,并不像现在还会受距离的限制。那时,参与抓嘟噜蟹的人们比现在踊跃,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参与。那时副食品的紧缺,尤其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到海边捕捉嘟噜蟹解决“吃饭菜”便成了首选。那时,为了生活,父母也随众人去抓嘟噜蟹,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和母亲武装好自己,再三叮嘱我们姊妹4个之后,便挑着水桶走出院子。晚上我们也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时候回来的,第二天早上餐桌上就有了煮熟了的嘟噜蟹,还能听到他俩的议论“昨晚谁谁抓了多少”之类的,总是满脸的喜悦。之后的许多天,饭桌上就有了腌制好的嘟噜蟹。记得有一次,父母的收获颇丰,两个水筲(shāo)装满了,还装了两个裤管,我实在想象不出他俩是怎么拿回来的。一看到他俩的高兴劲儿,年少的我也跃跃欲试,但总被他们拒绝。不过也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再吃嘟噜蟹,总也尝不出那时候的味道了。
当时抓到的嘟噜蟹除了自己家吃,有时也送给亲朋好友,我们家就时常送嘟噜蟹给不在海边生活的两个姑姑和其他表亲及朋友。
近些年,海边设置了海挡之后,嘟噜蟹局限在了潮水沟和大坝上,虽然这几处也是碱蓬草生长的地方,但数量比过去少之又少。不过,人们抓嘟噜蟹、吃嘟噜蟹的多年“习俗”仍然没有改变。
嘟噜蟹的吃法无怪乎4种:一是腌制,放上食盐,配以大料、花椒、辣椒、白酒等佐料,腌制24小时便可食用;二是炸制,用少许盐先腌制,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出来的嘟噜蟹酥脆可口还鲜嫩;三是烀制,这种做法味香鲜爽;四是炒制,主要是用大酱来炒,风味独特,非常下饭。如今,不光抓嘟噜蟹这项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连在当地人看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腌嘟噜蟹,也进入了高档餐厅,并作为地域名片介绍到了外地。
嘟噜蟹目前仍是自然繁衍,并没有开始人工养殖,虽然抓嘟噜蟹的人并不少,但其数量并未减少。主要原因,是这些年城市及海域加大自然环境整治,海水水质得到进一步优化,给嘟噜蟹以及其他海洋生物创造了优越的生长条件,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共生。
(编辑 吴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