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捎话,让我有空回家拿新碾的麦仁。
跟着母亲住在县城的外婆,年轻时劳动惯了,老了依旧闲不住。五月麦收时,她随院里的老太太们一道,带着大口袋,去田野里拾麦穗。都是在乡村长大,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田野的辽阔让她们感到亲切,万物生长的气息让她们欣喜。
芒种时节,农人用镰刀或收割机,匆匆忙忙,兴高采烈地将麦穗带回家。可怜总有一些被遗落的麦穗,横七竖八地躺在田里,它们也想和大部队一起,雄赳赳气昂昂地回家。它们也大声呼喊过,但是微弱的声音被风声和匆忙的脚步声掩盖。
外婆和邻居老太太们是它们的救星。外婆在田里忙起来时,一点都不像古稀老人,仿佛有一双火眼金睛,加之多年的田间劳作经验,能快速地在满地的碎草堆里发现一个个大麦头,麻溜地捡起来装到袋里。有时捡到一株完整的大麦穗,外婆会直起腰身,拿在手中仔细欣賞:麦粒饱满,麦芒刺向天空,一拃多长的麦穗像一只扑棱棱欲飞的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对外婆来说,田里的庄稼,都是故乡的亲人,看到它们就如同回到了在田间辛勤耕耘的岁月。她仿佛听见散落田野的麦穗呼喊着“我要回家”。
连续捡了好几天的麦子,外婆与老友们也像过了一个麦收季,她们晒黑了,手臂上多了些横七竖八的划痕,皮肤的褶皱里藏着几缕五月的风。望着自己的战果,外婆的脸上堆着笑:拾到好几袋麦子啦,堆了小半间屋子了!
一个晴天的上午,外婆把院子的一块空地打扫干净,晾晒她的麦子。阳光下,黄褐色的麦子闪着光,田野的气息就在这方寸之地上弥漫开来。外婆坐在树下的长椅上,静静看着那一片麦子,仿佛看见一片青碧的麦田在十里春风中泛起波澜,葱茏生长,从青绿走向金黄。
家里的阳台上堆着外婆的劳动成果。那两袋麦穗变成了麦粒,大约七八十斤,都是经外婆反复晾晒,戴上老花镜仔细挑拣出来的。她不舍得用这些麦子磨面、蒸馒头,便找到附近一家磨坊,碾成麦仁煮水喝。自己喝,也把丰收和劳动的喜悦分享给亲朋好友。
外婆不知道袁隆平,不知道袁隆平说过的“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她只知道“一粒粮,千滴汗”,把每一粒粮食都领回家,是她的信仰。她要把那些晶莹剔透的汗珠凝聚成的粮食,像宝贝一样,捧在手心里。
翠薇:本名崔会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出版诗集《在内心,种植一盆兰草》《自然是无顶的教堂》,书评《生命的沙漏》获《人民文学》近作短评金奖。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