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大三那年,开始着手准备申请出国留学。和所有纠结的妈妈一样,爱人在家长群、留学群里四处找人问询,而后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留学的前景难说,兜兜转转,最后还是要回来,不如直接在国内读研、就业,人脉资源更丰富些。
家长们的说法,是一种假定推理、目标导向:与其八年十年以后还回到国内,不如现在就踏踏实实待在国内,结果是一样的,何必折腾?
儿子未予理会。我也不能苟同。假定同一个时间段,人可以选择两个不同的路径,那他遇见的人、走过的路、看到的景就是不同的,学到的知识、接受的资讯也是不一样的。即使八年十年之后,抵达同一个站点,人也会因为前面的种种不同而状态迥异。按照他们的推理思路,人就不要走出故土,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最后都告老还乡,过起从前的田园生活;按照他们的逻辑,每个人都在哭声中出世,也在哭声中离世,形成了一个闭环,活着的每一天,或可忽略不过?
人生,不是活在结果里,而是活在一个个过程里。
朋友喜欢足球,什么比赛都会盯着看两眼。一次赶着回家看球赛被堵在路上,急得想骂人。等到进了客厅,打开电视机,发现场上的比分0:0,他长舒一口气:还好还好,一点都没耽误!——这是一个笑话。球迷看重比分,但更享受的是比赛过程,失误、进球、犯规、罚球……对真正的球迷来说,比分可能只是一场比赛的副产品。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有个声音不断被重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这样的结果导向,诱发的冲动是只要达到某一目标,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可以不择路径。
不过,路径决定了人在路上的不同状态以及人在终点时的不同心态。我是从一些琐碎的生活小事里捡拾到的体会:某些结果,看上去一回事,而过程则是另一回事,人在其间的體验更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譬如考试。某次摸底考试,你和年级的学霸都考到了100分。一个偶然的结果,能说明两人的实力相当吗?科任老师最清楚,你使出了浑身解数得了100分,而学霸考100分是因为卷面分数只有100分。
譬如减肥。100斤的小伙子,渐渐胖成150斤大叔,老婆嫌弃,女儿吐槽。立志减肥,迈开腿,管住嘴,每天吃饭时,都与自己过不去。半年下来,成功瘦身,回到初始的体重。此时的他,与当年100斤的他,是同一个人吗?减去的仅仅是肉身吗?
有个动物的故事,可以让人看得更明白:狐狸发现一窝鸡,因为太胖,钻不进去,饿了三天,勉强进入鸡窝。饱餐之后,它发现自己又出不来了,只好重新饿上三天。狐狸感慨万千:除了过嘴瘾,就是白忙活。
白忙活吗?狐狸没过嘴瘾,它能心甘情愿、善罢甘休?一进一出,受益匪浅:进去时,限制它的可能是资历、学历;出来时,阻挡它的可能是年龄、健康。不折腾一次,能明白这些附属品对它的真正意义?——更深层次的启示是,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没有谁能带走一生经营的财富与功名,每个人最终的结果都必定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就是一个个过程中的选择和设计,一个个过程中的满意度和成就感。
周云龙:高级编辑,江苏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