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
近年来,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以某中职学校为例,从学校调查确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数据来看,初期调查阶段的数据为十几例,2021年上升到200多例;从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来看,由初期阶段的心理健康疾病到隐性心理问题和显性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呈现的复杂性及严重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中职生正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问题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不利于学校与社会的平稳发展。本文以一个班主任的视角,从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分析,对其表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家庭环境影响而缺失的亲子关系提供一些研究资料,提出了心理辅导的一些建议。由于分析数据有限,仅从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研究资料,希望对家庭教育、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5~18岁,简单归整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标准为:一是情绪稳定,没有过激行为;二是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自尊自信;三是认清自我,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接触到的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
1.情绪不稳定,存在自残行为或自残倾向
主要表现为不定期的生理不适,例如胸闷气喘,需要找一个物件发泄。初期的自残行为是无意识的,后来发展到有意识的自残,认为自残后果并没有让自己不舒服,反而由身体上的疼痛转为心情的平复。还有一种就是情绪突然失控,面色潮红,气喘而久不平静,有自残或轻生的念头。
2.性格比较内向,不能处理好同学关系
主要表现为与宿舍同学相处不好,宿舍大多数同学对其有意见,渐渐在学习与生活中被“孤立”,缺少与舍友和同学正常的人际互动,产生人际交往的矛盾,例如与舍友不和、团队作业中不合群、生活中缺少知心朋友,感到压抑等。
3.存在学习压力,有厌学情绪
有些学生来到中职学校后存在严重的心理落差,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作为中职生,不能认同自己的学生身份。主要表现为长时间不来学校上课;在考试期间,总想找理由请假回家;上课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融入团队的学习活动中;反观运动会期间,学生的状态还是很好的,心情比较愉悦,笑得比较开心。
4.心理健康问题引起身体的不适
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例如腹痛腹泄,呕吐,头疼,脸色苍白,表现为一般胃肠性的疾病症状。学习压力过大时,表现的生理问题会比较明显;离开学习环境后身体又容易快速恢复。有心理压力的孩子,一般会感到紧张不安,会经常产生一种不适感,腹痛腹泄是最明显的一种症状。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基于个案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在多次与家长访谈,和学生沟通的情况下,积极采纳心理老师的分析与建议,认为中职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1.家庭环境及经济因素影响很大
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受家庭影响比较大,原因有很多,但从几个案例分析得出,经济上富足的孩子相对会快速找到缓解办法。有好朋友的陪伴后人就变得很开心,即便喜欢独处的孩子也可以去寻求医生的帮助。而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他(她)的心理问题会持续得长一些,表现也更明显。例如长时间失眠;情绪上的失控,伴随着“抽搐”式的身体不适;长时间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不停地换同伴;喜欢一个人长时间独处,有时会自言自语。
2.亲子关系的缺失
亲子关系的缺失是所有接觸到的心理问题个案中最主要的原因。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会扭曲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笔者所接触的几个案例,有的来自重组家庭,有的来自单亲家庭,还有的来自隔代家庭,跟爷爷奶奶生活。隔代家庭的孩子对比正常孩子来说,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孩子在生活上比较独立,自理能力强,但是很难在集体活动中看到孩子发自内心的笑容。孩子在成长的环境中,缺少或缺失父母的教导与关爱,长期生活在一种孤独与压抑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就会变得不自信,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太愿意与他人眼神交流,不会正视说话者,表达也不太流畅,语不达意。我们在接触这些孩子时,除了对其原生家庭的生活经历感到痛心之外,其实更多是佩服这些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成长过程中,严重缺失或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与陪伴。
3.家庭教育的不当
这是来自重组家庭的一个案例。孩子上小学时才来到母亲身边,从小没有见过亲生父亲,母亲重组家庭后,工作压力比较大。他和笔者讲了一件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小时候很贪玩,但经常要做一些家务。他有一次继父回家之后,发现他没有完成家务,大发脾气,把家里的电视机都砸了。在初中阶段时常受到同学的嘲笑,甚至长时间受到同学言语与肢体上的欺侮。但是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小就认为,不能向自己的父母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只会打骂自己。有什么困难只能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就忍着。这个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比较冷漠和敏感多疑,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朋友,对父母的感情也比较淡漠。
4.对学习失去信心
由于初中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中职学生并没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差异化也比较明显。来到中职学校之后,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计划,整日无所事事,专业课学习跟不上,时间长了,会产生学习压力与学习焦虑。有的学生虽然接受了中考失利的后果,来到中职学校后,缺乏学习上的引导,在思想上自认为不是读书的料,很容易自暴自弃,变得散漫而怠惰。而学习怠惰产生的后果又让他们对自身能力与未来感到失望和压抑。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策略
青少年在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养成时期,如果得到及时的心理梳导,是可以纠正与排除其心理问题的,人际关系的改善也可以解决大多数的心理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德育工作的班主任老师,笔者希望以自身的实践经验,能给老师与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1.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完善
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家长应重塑亲子关系,尽管建立与完善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不容易相信家长,自我意识与自尊心比较强。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降低对孩子学业上的期望值,不要给予过多的学习压力。家长要时时充当一个合适的倾听者,我们提倡“倾听一刻钟”活动是必要的,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和思想,适当地提出建议。“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例如在孩子学习的时候,递一杯水,洗一个水果,静静地陪在他(她)的身边,就是给他们最大的学习上的支持。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独处,如果没有办法做到陪伴孩子,至少要保持适当的电话沟通。
2.同学关系的改善
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比较被动一些,例如不爱说话,在集体活动中不够主动,不会找到合适的聊天话题,他们很容易被“孤立”。班主任要刻意在班级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一些和谐的小圈子,例如寻求个别同学的帮肋,让她们试着去包容这个学生,用孩子们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笔者记得有一个心理问题个案,就是在宿舍长的带领下,开诚布公地解決了宿舍矛盾后,整个宿舍的人际关系融洽了。同桌关系、同伴关系及室友关系和谐了,这个孩子的抱怨少了,见到老师和同学也会主动打招呼。
3.家校共建亲子活动,保持良好的家校沟通
家校共建亲子活动的目的,是让家长们学会用适当的活动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并通过家长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与引领其他家长效仿。教育有时是“润物细无声”,家长们在亲子活动中的言行教育,实际上就是一堂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课。学校在开学初期开设的亲子活动,就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与抗挫折能力,并让他们“抑郁”的心情得到释放。学生所表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往往会给学校提供更多中肯而有效的处理意见。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4.学校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
学校由上而下建立了健全心理辅导机制。一是与定点医院合作,由心理医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制定心理健康档案,给出专业性建议;二是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老师与团建老师负责,学生能够及时获得个人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三是学生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成立“阳光心晴社”,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还可以获得朋辈的指导;四是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对于班级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人及现象及时向班主任汇报;五是对班主任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培训,通过考核班主任获得心理健康辅导专业证书,涌现出一批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辅导意见的良师益友。心理健康问题也能够自下而上地反映,及时而有效地得到科学的分析和解决。
5.高度关注心理问题背后的群体效应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单方面的,不只是对个体产生影响,而是会对整个集体产生影响。例如前几年发生的某学生跳楼事件之后,由于该校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干预,引发了另一场人间悲剧,一个患有抑郁症状的孩子也从五楼跳下……她的同班同学现在就在我们班上,每当回忆起那个场景,她就会控制不住地发抖。因此,高度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体效应,及时对学生采取合适的集体心理辅导与干预是必需的。心理老师的定点定人定时辅导;班主任不定期地安排小范围的团建活动,组织团体心理辅导;学校整体范围内的应对措施,例如防疫期间,“隔离学生”的安抚工作,就是由学校心理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学校领导集体对“隔离学生”进行了隔屏慰问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恰恰体现教育的本质就是关怀和爱护,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影响,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发掘孩子自身的潜能,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提升了学生于集体、于学校、于家庭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6.适度关注与关怀“问题学生”
作为班主任,不宜以心理问题这种内容在班级中开展主题班会课活动,这种做法恰恰放大了心理问题的影响力。有些孩子不太喜欢被人关注,尤其是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其实我们所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包容心去理解与关爱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而不是刻意地关注。生活上的关心让孩子倍感温暖;学习上的帮助让他们觉得平等;在工作中,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理解、包容与适度关注,让这些有些许特别的孩子在热闹的人群中显得舒服自在,在包容和谐的集体中绽放出迷人的风采。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在岁月的流光里,心里的那些问题,就如同一阵风,消失得无影无踪。
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同时,要看到个体问题的普遍性与差异性;要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发展特点;有效利用个体问题的代表意义,以点促面,妥善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给予“问题学生”适度关注,建立与完善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群体的良好人际关系。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