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诗雨
过去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买买买热情高涨。消费升级带火了贵妇护肤品;悦己消费令奶茶经济和盲盒经济长势惊人;国潮热带动了新国货品牌飞速发展;“3、2、1”的倒数声里,直播带货迅速成为消费新常态。
我们用消费为经济发展做了贡献,我们也用消费为自己的理想生活添砖加瓦。
但今年,气氛好像突然不一样了。言语间,大家对消费失去了以往的热情。网友@爱说,几年前月消费六七千,最近月消费两三千。
这或许是因为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让大家捂紧了钱包,也可能是前两年的消费试炼让我们有了更成熟的消费观。
在消费心态的变化上,每个个体背后都有一串具有个性又充满共性的故事,最终它们汇聚在一起,成为一股影响商业世界的力量。
前不久,我们在公众号上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你的消费热情还在吗?大家踊跃给出了答案。坦白说,丧气派比热情派更多一些。当然比yes和no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而答案就藏在大家的字里行间。
@Don Diego:这几年物价真的疯涨,工资收入却没什么变化,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物价真的跟一线城市没区别,但是工作收入基本稳定无变化,不是我不想消费,奈何我真的没几个钢镚。
@Suphia:以往每年最重要的消费之一是旅游,例如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两次购买快乐飞玩遍大江南北。后来防疫政策不断升级,就不敢出行了,今年喜提两次共计三个月封控,已经习惯在家躺平,感觉现在不出门最省心也最省钱,毕竟下一次静默可能不会太远,万一所在行业熬不过疫情倒闭了就得失业,还是省点钱吧。
@半条鱼:1.听多了“非必要不xx”,这种思维模式已经在心中埋下了种子,引起了反思,尤其是花钱上。2.原来觉得未来是会越来越好的(越赚越多),现在未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战争、失业),自然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存钱)。
@Emily:疫情提升了厨艺,不爱下馆子了。每次想想出门吃饭还要开车停车排队,就觉得不如在家吃完饭就可以躺沙发来得舒服。现在口罩一戴,发现都可以不用化妆了。以前囤的口红粉底卸妆油都还没用完,化妆品的钱也省了。因为非必要不出沪,旅游次数变少。不能旅游,再加上几大头部主播的陨落,买衣服的热情也下降了。
@杰子:降了,以前都嫌麻烦不算消费了多少,今年开始记账了,每笔钱的流向都要算清楚,可买可不买的就尽量不买。从去年开始公司就在大裁员,已经裁了差不多50%,感觉日子过得朝不保夕,要做好准备了。
@陈小丹:淘宝开始三天一小促五天一大促;日上、代购给出的护肤品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无论是谁,都可以开始直播带货。现在已经不囤货,没事不上淘宝,有需要才打开看一看。反而在外出吃东西上花了更多的錢。我发现,吃好吃的带来的快乐,大于不停买买买了。
@小猴子:降。一个是因为大环境不好,能存点钱就存点钱,未来真的难以预料;第二个是因为不管是食物饮料美妆还是数码产品,都没什么新的突破或者说吸引人的地方,至少不会花上大半个月工资去买了。现在我更愿意多花点钱买书和健身,保值。
@Aaron:数码产品创新乏力,新产品缺乏吸引力,服饰设计缺乏年轻感和激情,偏向于保守,餐饮由于疫情原因,特色店倒闭了不少,对剩余的大牌食欲一般。消费吸引力严重不足,不能引起消费冲动。
@angelia:换了几款新牌子的护肤、保湿产品,效果全不如意,准备用完就换回从前的品牌。
@言小言:搬家影响我的购物 欲。
我曾经也算是一个买买买狂魔,基本上日用品都在网易严选或者小米有品买,有一段时间基本不看淘宝。不管用啥都要那种高颜值低实用性的看起来格调很高的东西。
然后不断搬家狠狠毒打了我,这些东西一次次地用不上,我一次次把它们封好装箱等待下一次打开,只有打开箱子的一瞬间有喜悦感,然后它们就要被闲置,直到我下一次搬家。
后来一狠心一咬牙扔掉了一个花瓶,仿佛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扔多了自然就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了,看着心动的物件,想起来前两天刚扔过一件,也就没有了再买的心思。
下次趁搬家还要努力再扔一些,年龄大了就知道,要什么不珍贵,珍贵的是知道自己不要什 么。
@不困:出门少了,在家没事就喜欢大扫除盘点一下家里的存货(吃喝、穿的、用的、护肤彩妆、书籍电器啥的),就会发现家里有好多买了还没用的和囤得太多 的。
@KΞNZ:几年前就看了三浦展的《第4消费时代》,意识到我们当时所处的阶段还处于“第二”结合“第三”的消费时代。但疫情作为催化剂,加上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把一切都加速了。
回到我自己,刚毕业工作时会对过往经济不独立时喜欢的产品,比如3C和球鞋报复性消费,每年淘宝账单的大头基本都是在这个部分。前几年就开始对自己的每一次购物需求自省—如果一样产品对我自己而言,未来闲置的可能性超过一半以上,我就会直接跳过。尽量选自己真正喜欢且用得上的东西。
@D:今年忽然开始研究消费主义,觉得所有的商家都在让你买买买,让大家透支消费,从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开始极简,以及只买需要的。存钱才是最重要的。
@莎:经济下行期,挣钱显得越来越困难,随着年龄增长消费观也变得越来越成熟。刚需消费当然不能少,但在追求一种“刚刚好”的消费模式,比如点餐,不会像以前那样看到什么想吃就点,最后吃不完浪费。买衣服也是,更加考虑实穿性和舒适性,预计一年到头穿不了几次的款式果断放弃。护肤品也是,开始对比,寻找同功效但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不再一味追求品牌效 应。
@Jasmine Zhang:不会了,最初是为了省钱,但还是很难抑制消费带来的快乐,过一段时间就会报复性消费,后来看了极简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纪录片,人真的不需要那么多东西,让物品回归物品本身的使用意义,穿一件衣服是为了舒适,吃一顿饭是为了饭菜的好吃,而不是为了身份个性意义,消费的时候真的会理智很多,也少了很多削足适履的使用场景。这种理念上的改变,比按住自己不去剁手要有用。消费-快乐的链接自己就断了,现在基本不会有为了买而买的行为。另外建议大家收拾下房间,特别是女生,好好清点自己的护肤品彩妆,各种小样,会被吓到的,下次被种草的时候,打开抽屉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十分需要。
@MMMay:我觉得我去年还是很理性的,是所谓的消费降级,不买不需要的东西。但是今年不知道是不是工作太痛苦了,偶尔还会报复性消费,“管它的,开心最重要!”于是在户外用品、戶外体验、服饰上花了不少钱,这些东西说实话用上的次数不多,但我还是花了很多钱,比如陆冲,忙碌的生活和周末导致一个月可能只玩了一天,甚至更少,但我还是买了两个陆冲板,花了近两千去上课。
@Yuan Yuan:别人疫情后都说消费降级,为什么我越来越想去吃好的?也老是想买宝石、首饰什么的,难道是因为不能出去玩憋的??
@梅宥魜:今年看过一本书《二手世界》然后就降低了消费欲望小半年,没想到连负债都还清了。还清之后又开始买买买,不过还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刹不住车了,只买当下要用的,就是书和鞋子还是喜欢囤(同时也是精神食粮),其他的能不买就不买了。因为疫情演出总是买了票又取消,旅游也不敢随便出去了,无形之中省钱。哦,今年夏天因为天热,喝咖啡花了1000多元,每天没有冰咖啡无心开工。
@来自卿豆岛:情绪性消费从物质转向精神。更愿意为演出买门票、为徒步出团费、为追星买周边。快乐太不容易了,花钱买点乐子吧。
@Norman蜀黍:我唯一没有减退的消费热情就是对知识的追求。什么都可以是非必要的,唯有书本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