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记忆的传统街巷更新与保护策略研究

2022-05-30 13:56:11邬明洋
艺术科技 2022年14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街巷更新与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中商业化街道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传统街巷的历史痕迹,更有甚者为了商业化建设不惜拆除和重建传统街巷,导致这些带有城市发展记忆的传统街巷被逐渐遗忘,增加了传统街巷的更新与保护工作的难度。文章以场所记忆理论为指导,研究传统街巷的活化策略,以唤醒传统街巷及人群的场所记忆,从而使这类空间恢复活力,推动文脉延续,促进传统街巷同其他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传统街巷;场所记忆;文脉传承;记忆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在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传统街道的更新与保护。例如,专注于经济效益而忽视原住民的居住条件改善问题,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大量年轻人迁出传统街道,街道日益丧失活力。同时,商业文化的涌入使传统街道丧失原有的城市记忆,一座城市独有的记忆逐渐被抹去,人们难以体会到城市的历史厚重感与归属感,最终导致城市的记忆断代。传统街道作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是一座城市鲜活的历史资料库,承载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是集聚城市居民归属感的地方。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应大力保护传统街区,尊重并维护传统街巷独特的历史文化属性,优化其内部空间结构,改善建筑风貌。

通过场所记忆的理论指导,对传统街巷进行更新改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醒这些街巷的场所记忆,从而推动城市文脉的延续、促进空间活力的重塑和增强人们的场所归属。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城市更新建设中重拾传统街巷在城市化建设中遗失的独特文化,唤醒这些传统街巷的场所记忆与场所精神,实现传统街巷与城市其他区域的统筹发展。

1 传统街巷与场所记忆

“街巷”二字,在古代都有道路之意,一般直者称“街”,曲者称“巷”。汉代称城市的干道为街,居民居住区内的道路为巷,主要指连接不同功能区域的线性空间。街巷是公共空间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其都有很高的空间承载能力和使用频率。传统街巷既是城市交通的基本单元,又是城市文化遗产的文脉单元,充满了市井气息。如今,我国开始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也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人们保护传统街巷的意识逐渐增强。

“场所”一词在拉丁文当中的寓意是一个具有精神文化内涵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变得更加丰富[1]。场所记忆最早由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他认为场所记忆的本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构建的意象。城市的场所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它是城市建筑风格等元素留存于人们脑海中的记忆。传统街巷作为邻里生活的场所,是一个物质空间场所,其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参与,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承载着几代人的历史情结与记忆。

2 基于场所记忆的传统街巷更新保护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1 基于场所记忆的传统街巷更新保护的必要性

以场所记忆理论为指导对传统街巷的更新与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2]。如今,人们在追求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对传统街区的人文关怀,导致重建后的街巷千篇一律,城市文化断层。场所的记忆如同人的记忆,它包含过去与现在,是一种身份认同,一座城市的记忆保留了它的起始来源,历史越悠久,城市的记忆越深刻,抹去这些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街道小巷便等于抹去了城市记忆。通过场所记忆理论的指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传承传统街巷及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梳理传统街巷的记忆元素,从而消除空间失落、恢复空间活力、提升生活品质和凸显文化内涵,也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树立特色文化形象,实现传统街巷的复兴。

2.2 基于场所记忆的传统街巷更新保护的可行性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许多设计旨在重现回忆。对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古村落等进行更新改造,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保护意义。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北京的南锣鼓巷和上海的田子坊等,皆通过挖掘梳理当地的场所记忆,再现其文化底蕴,借助现代化设计手段,让传统街巷以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焕发新的活力。在更新与保护的过程中,需不断地挖掘和梳理这些有形的物质要素与无形的记忆要素,以历史环境为背景,以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为情感主线,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与技术,将“怀古恋旧”与“新陈代谢”相结合,再现传统街巷的生活场景。

3 传统街巷场所记忆要素的提取

3.1 有形的物质空间记忆要素

记忆储存是大脑的特殊机能,记忆的形成过程如下:获取信息—保留信息—提取信息。一个地方记忆的产生是由认知与被认知组成的,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可以形成不同的地域记忆,被认知的部分便是有形的物质空间要素。如非人工所造就的自然环境,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地域记忆。传统街巷内部的建筑结构与形态也是有形的物质记忆要素[3]。街巷两侧的房屋是当地人代代传承下来的,是建筑智慧的结晶,浓缩着当地的文化特色,经过多年的打磨,亦能保存下来,是记忆的重要载体。如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屋所围合而成的老北京四合院;安徽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其流暢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以及各种精美的木雕、石雕,不禁让人感叹其布局之精细、结构之巧妙、装饰之精美。因此,传统街巷两侧的构筑物可以很好地传递当地特有的场所记忆,给人心理暗示,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传统街巷的空间风貌也可以唤醒人们的记忆。这些街巷的道路布局、建筑肌理及材料和颜色等共同营造出一种视觉记忆,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有的街巷空间人烟凑集,给人一种摩肩接踵的感觉,有的则疏密有致,给人庄严肃穆之感,这些可以直观触碰到的物质载体能直观地再现记忆。

3.2 无形的文脉记忆要素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使每个地方形成独特的民俗习惯与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无形的记忆要素。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不仅使每个民族都可以保持独特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记忆,也使我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居民们茶余饭后,会聚集在门前水泥墩或者道口大槐树下的小块空地,这里是居民互相沟通交流和参与娱乐活动的场所,这种小的生活场所,带有当地生活的味道,往往是场所记忆的一个触发点。

一个地方的传统特色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记忆,地域性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特色行业,一些发展较好的行业甚至传承至今。在美食方面,有北京的老字号全聚德烤鸭、重庆充满市井气息的火锅;在产业方面,有河南的农业和新疆的棉纺织业。特色产业是一个时代技术的重要体现,代表着一个地域的记忆。

传统艺术与历史人物故事赋予了一个地方特殊的记忆。这些习俗和故事是几代人的记忆,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如鲁迅先生的故居仍保留在胡同中。这些名人故居承载了时代的记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经历了岁月的磨砺,是珍贵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4 相关考察案例分析

宽窄巷子作为成都市的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的老城街道及它们之间的四合院组成,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缩影,是城市记忆的象征。从历史文化传承与社会效益角度来看,宽窄巷子作为极具成都特色的招牌,选择了部分保留、部分新增的更新模式,在不改变街巷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建筑外立面的更新、场地的连接和环境的美化,再现当地文化习俗,在满足当地原有居民居住需求的同时,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宽窄巷子曾经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由于城市的发展,单一的居住功能已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4]。宽窄巷子在更新后,除满足原住民居住需求外,同时发展了商业和旅游业作为主要的功能业态。在交通流线方面,宽窄巷子沿原址流线,对道路进行改造,更新内部空间连接模式,利用建筑之间的预留空间,加入景观小品和指示牌,起到了引导人流的作用,使得历史街巷的交通流线更符合如今的空间使用要求。在建筑肌理风貌上,其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形态,保留了老街区的原有风貌,更新了建筑的外立面与色彩,增加了许多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壁雕,打造现代与历史相结合的界面,使街巷空间变得更加丰富。人们行走其间能深刻感受当地的文化习俗。宽窄巷子通过对原始场地的更新及对文化习俗的挖掘,打造了不同定位的文化老街,营造了城市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影响力与竞争力,值得借鉴。

5 场所记忆下传统街巷的更新保护策略

5.1 传统街巷格局的保留与重组

经济的增长导致物质文明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街巷的格局也随之变化。一些与传统街巷整体风貌格格不入的商铺改变了原有的街巷风貌和记忆,传统街巷应呈现出与城市商业街区不同的风采[5]。首先,需拆除与传统街巷风貌不相符的建筑,根据这些地方的原有记忆,进行更新修复,恢复传统街巷原有的空间意象。其次,解决传统街巷交通混乱的问题,以原有路线肌理打造适用的人行步道,改善街巷的空间格局与空间肌理。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修缮和保护历史名人故居、历史遗迹,这有助于吸引外来游客前来观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5.2 传统街巷历史景象的再现

传统街巷属于记忆的实体载体,包含当地的生活传统与民俗习惯,要深入挖掘这些无形的文脉要素,在设计上再现怀旧印象。在街巷中,可加入一些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强的设计小品,强化街巷的主体性,增强人们的怀旧感和体验感。当前,各地有许多古城古街,对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应深度利用当地的历史遗址,增设艺术文化会馆,开展更多的民俗展演和文化活动,传播当地的传统文化,使人们更深入地认知了解当地文化。由此可见,独特的地方场景能更好地唤醒人们的场所记忆,更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增强地方认同感。

5.3 传统街巷的环境催化

人们最普遍的记忆方式便是看得到、摸得着、闻得到和听得见[6]。色彩、材质、气味和声音能够直接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快速回忆起相应的记忆。街巷内部的建筑材质、道路铺装及墙体的雕塑、文化宣传、传统装饰都是营造场景氛围的重要元素,无论在视觉体验还是触觉方面,均能使人回想起空间所承载的情感与文化。挖掘传统街巷内的特色行业,进行加工与包装,既能促进街巷内部的经济发展,又能实现特色文化输出。

与此同时,要将现代商业与传统街巷进行融合,街道两侧的吆喝声充满了市井气息,再现了老街的魅力,既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又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底蕴。将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成街巷街区的商业化模式,是复兴传统街巷活力的一种新途径。景观的更新也是营造场所氛围的重要方式,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这一场所的历史记忆,可以采用叙事性景观的手法进行设计,确定叙事主题,融合当地历史记忆,营造出充满当地故事情节的环境,强化观赏者对当地的记忆。

6 结语

传统街巷是城市特色和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对一定阶段的历史或者民俗习惯的反映,在文化传承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飞速发展带走了很多记忆,因此对传统街巷的保护显得至关重要。近些年,我国老旧城区已经步入了微更新时代,一味摒弃地域文化特色推倒重建的做法只会造成“千城一面”的格局,进而导致城市失语、文化断层。因此,必须改变观念,寻找城市的记忆与文化,实现文脉的传承,尊重城市的历史。

要用场所记忆理论指导传统街巷的更新与保护,分析该地域的记忆要素,基于当地记忆的痕迹,立足于居民的生活需求,通过对有形的物质记忆要素和隐形的文脉记忆要素的梳理,再现传统街巷的场所记忆,从记忆的角度出发,以点带面,减少大拆大建,还原本质,凸显文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传统街巷空间失落、活力丧失、特色缺乏、社会历史感与社会认同感不足的问题,重新营造心灵归宿场所。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带动当地的商业和旅游业,促进传统街巷在传承与更新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湘君.记忆场所的再生[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11-15.

[2] 雷雨欣,王欣悦,秦宁真,等.城市更新视角下北京西交民巷场所记忆研究[J].住区,2020(6):34-40.

[3] 史言翔,代海泉,马英.场所记忆与北京历史街区胡同空间重塑:以白塔寺宫门口岔口更新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2):142-147.

[4] 褚海峰,丁兆茏,刘亚军.城市针灸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J].湖南包装,2020,35(4):29-32.

[5] 李欣然.基于场所记忆的历史街区景观更新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8:18-22.

[6] 强瑞,石哲宇.街巷生活的重生 上海瑞虹新城新港路商业设计[J].时代建筑,2021(3):128-133.

作者简介:邬明洋(1998—),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