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曼 葛雷
8月31日,由本刊全媒体记者、劳模、青年职工组成的湖北工运旧址寻访小分队,赴汉阳寻访铁厂遗迹,感受百余年前的澎湃“铁流”。
1890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主持创办汉阳铁厂,这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中国钢铁产业由此蹒跚起步,中国产业工人“朋友圈”加速扩容。
盘剥多、生活苦,必然有反抗。1895年,汉阳铁厂工人举行罢工,这是湖北地区最早的罢工斗争。
1922年,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会——汉冶萍总工会在汉阳铁厂成立。汉冶萍总工会以组织严密、工人斗争力强著称全国。
工运火种 燎原八方
汽车驶入龟山北路,顿时满眼青绿,喧嚣也消失了许多。“这一片是汉阳铁厂旧址,龟山北路原是铁厂运送物料的一条火车铁轨。”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顾问、原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顾必阶说。在他的指引下,寻访小分队停驻在一块“大石头”前。
“大石头”高约2.5米,直径3.3米。大家围着左瞧右看,十分好奇。
顾必阶笑着说:“这不是石头,是凝铁,后来改名‘定汉神铁,它是漢阳铁厂的历史特别是工人运动史的见证者。”
关于这块铁坨的前世今生,很长时间众说纷纭、扑朔迷离。顾必阶仔细研究凝铁及不同时期高炉设备的生产数据,考证其为铁厂四号高炉1923年9月2日夜晚炉墙坍塌、铁水凝结后的产物。
顾必阶说,炉墙坍塌与此时期的工潮停产有关系。凝视着这块重约200吨的古铁,触摸着它坚硬的纹理,当时血与火的工运斗争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1908年3月,为扩大生产规模,筹集资金,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冶萍公司)。1909年起,汉冶萍公司因经营不善,大量举债,亏损重担转嫁到工人身上。
一战结束后,钢价暴跌、国内军阀混战、洪水灾害等,让曾经辉煌一时的汉阳铁厂更加举步维艰,工人生活日益困苦,反抗和斗争一触即发。
在成立不久就把组织工人运动作为此阶段中心任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策划下,1922年7月16日,汉阳铁厂工人俱乐部召开成立大会。军警包围会场,逮捕工人,开除俱乐部会员72人。铁厂工人为了保卫自身组织,反对压迫,决定举行罢工斗争。中国劳动书记部武汉分部许白昊、林育南、林育英等参与领导,并成立了以许白昊为首的罢工委员会。
7月22日,汉阳铁厂罢工委员会发表《罢工宣言》,宣布全厂罢工,并向厂方提出“解除军警压迫”“恢复工人俱乐部内一切物件”等6项条件。
罢工开始后,最大的化铁炉却还在冒烟。罢工委员会立即查明,原来是厂方“搞鬼”,用重金收买了该炉工头韩老三,破坏罢工。罢工委员会在厂内外贴上标语,成功吓跑了韩老三,挫败了厂方的阴谋。
最终,罢工取得胜利,厂方接受工人开出的条件,俱乐部一切还原,被开除的工人一律复职。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俱乐部、长沙粤汉铁路工人俱乐部等纷纷应援。汉阳铁厂的罢工,演变成一场声震全国的罢工斗争,显示了工人阶级团结的巨大力量。
“从分散到团结,不仅粉碎了厂方阴谋,更改变了过去各厂孤军奋战的不利局面,促使武汉工人走向阶级联合,为武汉工团联合会和汉冶萍总工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汉钢退管办负责人刘建国说。
“如果不是工人罢工意志强烈,化铁炉不停产,可能就没有这一炉凝铁了。”寻访队员、武汉市第三职业教育中心教务主任罗正丽感慨。
团结是铁 团结是钢
沿着龟山北路到达南岸嘴江滩,一块“汉阳铁厂矿砂码头旧址”的石碑出现在寻访队员眼前。
百余年潮涨潮落,码头上历历在目的铆固件依旧散发着黝黑的光芒,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顾必阶介绍,汉阳铁厂矿砂码头,当年专供铁厂装卸矿石原料和钢铁产品,几乎是当时国内最繁忙的物流港口之一。
就在矿砂码头附近,1922年12月10日,一个闪耀工运史册的工会组织——汉冶萍总工会,在汉阳铁厂三码头举行成立大会。遥望顾必阶手指的方向,大家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群饥寒交迫、为“三座大山”压迫的工友们齐聚码头,他们表情坚定、口号激昂……
1922年,汉冶萍公司各厂矿企业基本成立工会组织后,为促进全公司工人大联合、团结斗争,各方决定成立汉冶萍总工会,并将汉冶萍总工会会址设在基础最好的汉阳铁厂。
当年12月10日,汉冶萍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大会主席李立三致辞宣布汉冶萍总工会担负的三项使命:“今天3万余工友团结携手,为工人求政治法律之保障,求经济的改善及求人格和地位的提高。”大会选举刘少奇为委员长,聘请陈潭秋为顾问。
汉冶萍总工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人总工会,推动了武汉工运发展,彰显了抱团联合威力。以前,汉阳铁厂各领工受厂方挑拨,在工会之外曾拉拢少数工人成立工余研究所。汉冶萍总工会成立并举行多次罢工斗争均取得胜利,这部分工人感到工人大联合的重要,自动解散工余研究所,加入工会组织。
“雄厂”炉火 生生不息
砖红色废弃厂房、生满铁锈的工业管道、高高耸立的烟囱。在汉阳琴台大道169号原汉阳钢厂旧址,眼前的这片上世纪工业遗存,让寻访队员兴奋不已,纷纷拍照留念。
“1938年,汉阳铁厂整体搬迁至重庆,在汉厂房全部炸毁。1952年,武汉市政府在原汉阳火药厂遗址上重建汉阳钢厂,复建汉阳铁厂牌楼。”顾必阶介绍,2012年,汉阳钢厂最后一座电炉停产。随着企业改制、外迁,曾经声名显赫的工业园区归于沉寂,只留下一片老旧厂房。
一栋三层楼高的砖红色房子,曾是汉阳钢厂的转炉车间。房子入口墙上挂着两块牌子,一块写着“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汉钢转炉车间旧址”,另一块写着“国家工业遗产 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
“此处正规划建设一座工业博物馆,不远处的船形建筑就是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曾经的制氧车间老旧厂房现在建成了‘1890拾光艺术馆……”武汉1890工业遗址研究院院长罗黎勇介绍。
19世纪末,汉阳铁厂一度被誉称“亚洲雄厂”,并与后来在其附近建立的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等共同形成“汉阳十里工业长廊”。2017年,汉阳铁厂工业遗址群落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如今,这里正规划打造城市“文创客厅”。
“遗址的定位是,传承和重塑汉阳铁厂的钢铁精神内核,建成国家工业文化保护样板区、武汉文创艺术商业核心区。”罗黎勇说,要让汉阳铁厂故事代代流传。
“现场重温汉阳铁厂的辉煌历史,追忆汉冶萍总工会成立时的盛况,让我对蕴含其中的中国工业史和工运史篇章有了更深了解。”寻访队员、90后网约车司机朱博彧说,今后服务乘客的过程,也将成为他讲述汉阳铁厂历史、工运革命故事的旅程。
百年炉火,生生不息。
资料显示,2020年底,肇始于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炼钢厂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实现年产钢超1亿吨,问鼎全球钢企粗钢产量之冠。百余年来,从汉阳铁厂燃起的中国工业文明之火、革命斗争之火,在不同历史时期薪火相传、绵绵不息,必将在新时代迸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催生更伟大的创造。
“铭记一段铁与火的红色记忆,汲取革命先辈钢铁般的奋斗精神和坚强意志!”寻访队员们说,这正是此行寻访的意义所在、收获所在。
(武汉市总工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