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适周问礼与巷党助葬略考

2022-05-30 13:19曾先桃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0期

曾先桃

内容摘要:《曾子问》所载“巷党助葬”與《史记》《孔子家语》所载“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为两次不同事件。“巷党助葬”发生在昭公七年,时孔子十七岁,巷党是鲁地。“适周问礼”发生在定公元年至定公四年之间,时孔子四十三岁至四十六岁,地点在周。

关键词:孔老 南宫敬叔 适周问礼 巷党助葬

“孔老相会”的相关考证不仅是儒道两派的争论焦点,也是学界历来公案。经过几千年的考证,终究未考出“孔老相会”发生的时间地点,遂有人怀疑此事的真实性。笔者认为,“孔老相会”真实发生过,且不止一次。阎若璩等的考证之所以遭到多人反驳,是因其未逃离出将“巷党助葬日食”与“孟僖子丧期南宫敬叔学于孔子”合论的范围。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曾子问》所载“巷党助葬问礼”和《史记》所载“孔子适周问礼”当为孔老两次相会,不可混为一谈。本文即对这两个故事进行些微考证,粗陋不堪,以求教于方家。

一.孔子适周问礼

关于孔子适周问礼的相关研究起源于《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鲁南宫敬叔言鲁君……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1]以及《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1]的记载。针对司马迁该文,学者们各抒己见,出现了孔子适周问礼“十七岁说”“三十一岁说”“三十四岁说”“四十五岁说”“五十一岁说”等多种观点。现将各派观点简述如下:

一是“十七岁说”,代表者是司马迁和皇甫谧。皇甫谧在《高士传》中对《史记》上述记载予以赞同。但根据《史记索隐》,皇氏在司马迁误解了《左传》中“病”“及其死也”之意的基础上,将时间错乱,造成孔子十七岁时,孟懿子与南宫敬叔从其学礼并适周的误解。

二是“三十四岁说”,代表者是朱熹和阎若璩。朱熹在《论语集注》[2]序中将孔子适周放在孔子三十五岁前,清人阎若璩则从日食天象方面考证认为孔子“适周问礼”是在昭公二十四年。此说且遭到众多学者的反驳,如梁玉绳、冯景、崔述、毛奇龄、胡适等,且将“巷党助葬”与“南宫敬叔与孔子适周问礼”混为一件事是不合史实的,盖不成定论。

三是“四十五岁说”,代表者是孔广森。他在《经学卮言》第五卷中说:“子在周时,《家语》有刘文公论圣人之语。定公四年,文公即卒,元、二两年未没,昭公之丧,访乐苌弘,又非攸宜,前后推校,则适周其在定之三年与?”通过分析当时鲁国和东周的政治环境,认为孔子适周问礼在定公三年。[3]

四是“五十一岁说”,支持者是清人梁玉绳,他依据《庄子·天运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在反驳阎若璩的基础上,提出“必欲求其年,则《庄子》五十一之说,庶几近之。”[4]此说遭到蒋伯潜的反驳,蒋氏认为五十一岁时,孔子已在鲁国从政,无暇适周[5]。

五是“三十一岁说”,提出者是詹剑峰,他从周鲁两国的政治背景来排除鲁昭公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孔子适周的可能性,认为可能适周时间是昭二十一年[6]。

上述五种说法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他人的反驳,尚不成定论。下面就史料所载提出笔者粗陋观点。首先,关于“孔子适周问礼”故事的真实性。《史记》《孔子家语》等多部典籍均记载孔子适周问礼的故事,尽管细节并不相同,但孔子适周问礼之事应非寓言。《庄子》亦有孔老相会的记载,该书多寓言,但其所反映的人物关系是真实可信的①,《庄子》所映射的老子年长于孔子且孔老相会当为事实不疑。

与《史记》所载此内容相映证的还有《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

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

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根据对比,《观周》所载内容与《史记》相近,二者相互印证。据此可确定,孔子适周均由南宫敬叔向鲁君进言,南宫敬叔是孔子适周的关键性人物,那么,南宫敬叔是何人?与孔子是何关系?为何要向鲁君替孔子适周进言?

根据《孔子家语·正论解第四十一》:“南容说、仲孙何忌既除丧”[7]显然,如王肃所注,《家语》认为南宫敬叔与南容说是一人,与仲孙何忌同为孟僖子之子,而孔子弟子南宫韬则另有其人。且看证据之一,《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介绍南宫韬时说到:“南宫韬,鲁人,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洿。孔子以兄子妻之。”[7]而《论语·公冶长》中:“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也有:“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则南宫韬就是《论语》中的南容,是孔子侄女所嫁之人。《礼记·檀弓上》中所载孔子教南宫縚(縚与韬通)之妻做髽亦可为证②[8]。证据之二,南宫适是孔子口中的“君子”,遂许配侄女为之妻。《论语·宪问》中有:“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亦有“南宫括,字子容。问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国有道,不废;国无道,免于刑戮。三复‘白珪之玷以其兄之子妻之。”[1]刘宝楠云:“‘括又作‘适。”[9]则《宪问》中的“南宫适”即《史记》中的“南宫括”。又,对比《论语》《家语》,则南宫括即南宫縚,亦即南容。至此,南宫适、南宫括、南宫縚、南容为一人尔,娶孔子兄之女为妻,是孔子口中的“君子”。

至于学界将孟僖子之子南宫敬叔与南宮縚、南宫适混为一人的说法,起于郑玄注《礼记·檀弓上》:“南宫縚,孟僖子之子南宫阅也,字子容,其妻孔子兄女”[10],后颜师古、朱熹、夏洪基等承其说。事实上,南宫敬叔与南容并非一人。《汉书·古今人表》将南宫敬叔与南容分列为两人,清人朱彝尊也反驳夏洪基说,认为南宫敬叔不是南宫适,毛奇龄在《四书賸言》中更详细论之:“敬叔本公族,与《家语》及王肃论语注称‘容为鲁人者大别,即曾受僖子命与其兄懿子学礼孔子,然并不在弟子之列,《史记》《家语》所载弟子只容一人,向使容即敬叔,则未有载敬叔不载懿子者。至縚妻姑丧,孔子诲兄女髽法,若是敬叔,则此姑者孟僖子妻也,其丧在孟氏或庙或寝,夫子亦安得诲之?”据毛氏,若南宫敬叔即南宫适,则《弟子传》中独录弟之名而不见兄、世族丧服需孔子临时教授均不合理,此论甚确,可从之。

综上讨论,跟随孔子适周的南宫敬叔与“君子”南宫韬分为二人,南宫敬叔与兄孟懿子受父命学于孔子,但并未拜孔子为师,故各《弟子传》中未载他们兄弟二人。

下面讨论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时间。据《孔子家语·正论解》:“南容说、仲孙何忌既除丧,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7]南容说即南宫敬叔,他在鲁定公即位后方得到允许与兄一起学于孔子则,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于定公即位后,定公元年孔子四十三岁。

到周之后,孔子除了见老聃,也见了苌弘。除前列《孔子家语》:“访乐于苌弘”外,又见《孔丛子·嘉言》:“夫子适周见苌弘,言终退。”[11]苌弘在见孔子之后,与刘文公谈论孔子圣人之德,而孔子随即知晓刘文公与苌弘的谈话,行文紧凑成一段,考虑当时信息交通条件,则苌弘与刘文公谈话之时,孔子尚在适周期间,未离周也。而刘文公卒于定公四年。所以孔子适周时间下限在定公四年,即孔子四十六岁之前③。

通过上述考论,可初步确定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时间在定公元年至定公四年,即孔子四十三岁至四十六岁之间,具体准确的适周时间留待后续考证。

二.孔老巷党助葬

通过对“南宫敬叔与孔子适周问礼”史实的考察,我们可以确认南宫敬叔适周与孔子与老聃巷党助葬毫无关系。关于孔子老聃“巷党助葬”故事的考证主要依据《小戴记》中《曾子问》篇所载,该篇中四则材料均言“闻诸老聃”“老聃云”,是孔子向曾子忆述,关于何时何地“老聃云”无明显交代,仅第二条中出现“巷党”“日食”,可考一二。但是阎若璩等将巷党助葬遇日食与适周问礼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巷党助葬与孔子适周问礼是一件事,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另有根据《曾子问》记录的孔子与老聃的问礼内容,二人主要交谈丧葬等具体之礼,因此高亨先生认为助葬问礼应为孔子早年,陈鼓应先生更进一步将其助葬时间定在孔子17岁时。

巷党助葬一事虽未见于《论语》《孟子》,但并非孤证。陈恳《孔子问礼于老子早期传本考信》从门派传书角度考证《曾子问》既非伪本亦非孤本。另有学者考信,汉画像石就是孔子助葬图,如陈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其实是孔子助葬图》,张从军《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一文更是指出汉画像石中孔子是丧葬队伍的延续。除此之外,据衣抚生《孔老相会时间再考察》考据,《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也有一则老子给孔子讲礼的记载,与《曾子问》四条类似,很可能是孔子跟从老子参加丧礼时学到的。综合以上多种出土文献和传世文本材料,钱穆先生对《曾子问》所载孔老巷党助葬问礼的真实性疑问即可解除,该事真实发生过,且不与孔子南宫敬叔一行适周问礼事件重合。

首先考证助葬发生地点——巷党。郑玄《礼记注疏》:“巷党,党名也。”[10]刘汝霖在《周秦诸子考》分析:“巷党不冠以国名,必是鲁国的地名。因孔子、曾子同是鲁国人,称本国的地名,不必更加国名。[12]”由此可推断,孔子助葬地巷党为鲁国地名。证据之一,康有为《论语注·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注:旧本,‘达字错写与‘巷党相连。……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注:巷党,鲁地。”[13]证据之二,反映巷党助葬内容的汉画像石大量在山东境内出土,而鲁国辖地就在今山东境内,这说明汉代时孔老助葬的故事在该地区流传得很广,试想,若此事发生在别国,至汉代在鲁人后代中的流传度一定不会如此广泛,更不会普遍地将其刻画成墓葬石像。故巷党应为鲁国所统辖。

再考其时间。边韶《老子铭》、郦道元《水经注》均言“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老子传》也认为孔子在青少年时与老子助葬巷党④[14]。根据高亨先生研究,老子在昭公七年曾因收到东周贵族迫害前往鲁国,而此时正值孔子自述“志于学”时期,故孔子前去跟随老子学习,得以助葬巷党,且此年恰有日食。根据李水海教授在论文中所列“公元前720-前480年日食一览表”,昭公七年3月18日早上5:26有日全食,时长4分钟,清晨出柩下葬(民间至今仍有此丧葬做法)、在正常天亮时路遇日食天黑,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孙以楷《老聃与孔丘交往新考》一文中明确认为孔子助葬于巷党是在青少年时期。衣抚生也认同该说,他认为昭公七年,孔子“志于学”才两年,问学成就尚不显著,故向老聃所问均为具体之礼。

综上所述,孔老巷党助葬发生在鲁昭公七年,鲁地巷党处,时孔子年十七。

“孔子问礼于老聃”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此事的研究几千年未曾衰绝。很明显,“南宫敬叔与孔子适周问礼”和“孔老巷党助葬”为两次事件,不由分说地抓住“巷党助葬”之日食和南宫敬叔父卒的细节,以此考证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时间,是不科学的。钱穆先生认为孔老相会为后人伪造出的故事,这个观点是忽略了文献记载之史实的。基于以上,本文仅对《小戴记》《史记》《孔子家语》所载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考证,认为孔子与南宫敬叔同行适周在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1年)至定公四年(公元前504年)之间,时孔子四十三至四十六岁。而《曾子问》所载“巷党助葬”故事发生在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时孔子十七岁,助葬地“巷党”在鲁国。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修订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宋)朱熹:论语集注·论语序说[M].济南:齐鲁书社,1992.

[3](清)孔广森撰,杨新勋校注.经学卮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清)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蒋伯潜:诸子通考[M].南京:正中书局,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

[6]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魏)王肃注: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四部备要.第五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4.

[9](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汉)郑玄注:四部备要004·礼记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辑刊.第四册.1989.

[11]孔鲋:孔丛子[M].《四部备要》第五十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12]刘汝霖:周秦诸子考[M].上册.北京:文化学社.1929.

[13]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余世存:老子传[M].海南:海口出版社.2010.

注 釋

①观点详见于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418:“《庄子》书中虽多寓言,但除完全架空的人物以外,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则从无紊乱。”

②《礼记·檀弓上》原文如下:南宫縚之妻之姑之丧,孔子诲之髽,曰:“尔毋从从尔,尔毋扈扈尔。盖榛以为笄,长尺,而总八寸。”孔子为南宫縚之妻叔父,故教之做髽。

③孔广森《经学卮言》亦持此论,但是孔氏更进一步认为孔子于定公三年没昭公丧之后适周,周未必没鲁昭公之丧,此观点存疑,故不采。

④原文如下:“在孔丘青少年时,他甚至幸运地在丧礼上遇到了我,那次发生在鲁国巷党地丧礼,因为有懂礼的我在场,人们以我为主心骨。”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