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 钟强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党和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红色体育运动,在苏区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中,体育教育列入教学范畴,苏区普遍设立“列宁室”和俱乐部。据统计,当时设立的俱乐部有1917个,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固定会员达9.3万人。[1]P1-2体育运动既强健了体魄,也融洽了军民感情,有力推进苏维埃政权建设。
一、中央苏区时期体育运动的有力推进
1.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体育运动。中共十分重视发挥体育动员的作用,通过体育运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特别是在体育竞赛中把竞赛的目的任务与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与广大劳苦群众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联系起来,即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P643。各级苏维埃政府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在施行体育教育时,注重对青少年实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1933年10月发布的《小学课程与教则(草案)》明确指出:“儿童是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目前参加阶级斗争的新后代。”规定了各学年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十分重视和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作用,通过竞赛的方式发展体育运动,这是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比赛的目的在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加强友谊,增进团结。中央苏区的体育竞赛和其他事业的革命竞赛一样,提倡“共产主义的竞赛是用先进的模范去帮助落后的,使落后的也走到先进的一个水平线上来”。例如,女子体育工作就普遍得到重视,这是因为妇女们积极行动起来与旧的封建传统作斗争,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有了提高,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学校在每天早晨不定期要出早操,主要是进行队列操练,以培养女学生的军事素质。中央苏区每逢重要节日、纪念日或重大集会、检阅之后都要举行各种规模的体育比赛。在许多体育比赛中都有女子参加。1930年5月,龙岩县龙池区举行全区运动会,许多女子竞相参加,并分别获得少年女子100米和200米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1933年6月24日,红军卫生学校为响应全苏赤色体育运动号召,召开了校运动会,参加的还有附属医院院部以及一所、二所、三所,运动会专门设有女子竞赛项目。此外,苏区以俱乐部为基础,建立了“列宁俱乐部”(亦称“列宁室”),在工会和青年团的具体领导下负责筹办、组织各单位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了使运动项目规格化和讲究运动方法,1932年中央苏区还编写了《各种赤色体育规则》的小册子,包括各种球类、田径竞赛规则、田径训练法和运动场所的布置、体育运动的图样,并附有体育运动的图解。
2.各级领导带头参加体育运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负责同志,积极提倡赤色体育运动,宣传体育运动的好处,组织体育运动队,为运动会作指示与总结,担任体育裁判,同时带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中央机关干部成立各种球类代表队,比如中央政府篮球队、中共中央局篮球队、国家政治保卫局篮球队、少共中央娃娃篮球队等。例如,苏区女子体育事业发展很快就与康克清的领导有重要关系。康克清从小就喜欢体育活动,参加革命后经常有意识地参加体育锻炼。在朱德的影响下,她很快学会了打篮球,并成了篮球运动积极分子。1932年年初,她到红军学校女子义勇队担任队长兼军事教练。她在义勇队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比如篮球、排球、乒乓球、跳远、跳高、赛跑等。在瑞金举行的全苏区“五卅”运动会上,女子虽然没有参加比赛,但一些女同志常去看比赛,康克清天天必到。1932年在福建汀州举行的“红五月”运动会上,康克清带领女子义勇队观看比赛。康克清经常带领她们在河边沙滩上跳高、跳远和做游戏。红军女子体育的开展,使女子在思想上有新的解放,在体格上得到锻炼,女战士的身体素质提高了,适应了当时艰苦的作战环境,在行军途中能跟上队伍不至于掉队,在救护工作中能连续作战。而且,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为苏区体育作了许多指示,不但自己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还教育青年战士和警卫员学游泳或练跑步,并与徐特立、谢觉哉等亲自组织修建沙洲坝大运动场。朱德特别喜欢体育活动,尤其篮球技术全面,撑竿跳高博得战士阵阵掌声,还经常和战士一道做游戏,当啦啦队员。王盛荣、邓发、张爱萍、汤建、施碧晨、关蕴秋、雷经天、黄福山、欧阳毅等都是苏区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们既是领导者、组织者又是参与者。
3.苏区体育是党和政府有组织、有目的、分层次、讲文明的全民体育活动。苏区体育不是一般的运动,它是根据当时形势开展的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军事体育活动,其形式着重于军队技能训练和团体活动,培养集体精神,倡导文明体育,这也是苏区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在红军连队、学校、青少年组织还是在工厂、农村,这一特点在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中均有着明显体现。中央苏区红军开展体育活动都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作风,因陋就简,奖品简单,重在教育意义。体育比赛讲文明、讲团结、讲友谊,不但运动员模范遵守,而且群众观看比赛也特别有秩序,热情高,自觉组织起啦啦队。苏区体育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经历的时间较短,却是中国体育史上的一项创举。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已经上升到政权建设层面,中央苏区体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得较早的以工农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新式体育运动,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二、中央苏区时期体育运动的主要特色
1.运动项目的多样性。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时期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比较丰富的。俱乐部是中央苏区时期组织体育活动的主要部门。1933年6月,中央教育部编写出版的《俱乐部的组织和工作纲要》规定,俱乐部开展的运动项目有普通操、器械操、拳术、球术、田径赛、劈刺、竞争游戏等。[3]P278体育列入中央苏区各类学校的课程中。1933年1月8日,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举办永新县寒期老师讲习所,并印有《教学法》作为教材。其中体育科教学法提出,应注重游戏,比如步技、走技、力技、跳舞表情,促进竞争拟战游泳等等,至于普通操、徒手口令、球类等等亦须并用,特别是要多采用团体的游戏。[3]P273-274红军指战员也是中央苏区时期体育运动的主要参与者。1933年5月1日举办的红一方面军全军体育运动大会中,比赛项目有田径(跳高、跳远、100米、200米、500米)、球类(篮球、足球),军事(射击、投弹、过浪桥、越障碍)等。[3]P276包括学生、工人、农民、士兵在内的青年及少年,是中央苏区时期体育运动的骨干。1933年青年团属下的少年总队部发起“红五月”各种球类比赛,并在《红色中华》第72期报道消息,比赛项目有篮球、足球、排球、網球、乒乓球等。
2.参加单位和人员的广泛性。青年是中央苏区时期体育运动的主体。1930年8月22日,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决定,“九一”少年国际纪念日举行闽粤赣三省模范少先队总会操,会操课目有国术(拳棍)、新式兵操(如步伐、散兵队、瞄准)。[3]P267据《青年实话》第24期报道,1932年6月30日,福建上杭太拨区各学校举行竞赛大会,会期4天,参加的男女学生共计486人,比赛的项目有徒手操、跳高、跳远、赛跑、武装竞走、三人四足竞走、击球竞走、游戏、政治测验、政治问答、法令、社会进化史、共产主义知识等内容,还有算术、美术、识字考试,并评比团体总分。[4]P89参加中央苏区时期体育运动的单位和人员相当广泛,有的全国级运动会参加的人员100多人,但有的区一级的运动会有400多人、600多人,甚至上1000人的运动会。从参加体育运动会的单位来说,既有部队也有地方武装,既有机关也有学校,既有红军学校也有地方的普通学校。从人员来说,既有红军指战员,也有中央、省、市、县等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既有青年学生,还有青年工人、农民。1933年5月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运动会上,运动员来自前方红一、红三、红五军团,福建省、江西省各县,还有红军学校及中央政府部门,共计180多人。[3]P277据有关资料,至1934年1月,江西、福建、粤赣三省已设立俱乐部1656个,工作人员49668人。俱乐部通常设有运动委员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普通操、器械操、拳术、球术、田径赛、竞争游戏”等。[4]P93—94
3.体育运动的革命战争性。中央苏区时期的体育运动,是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当时革命斗争紧密相关的。1932年秋,第二次闽浙赣省苏维埃大会通过的《文化工作决议案》明确指出:“特别要做关于战争需要的运动,如跳高、跳远、赛跑、游泳等运动,锻炼身体,锻炼在革命战争中所需要的技能,更有力地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与‘围剿,争取革命在中国的完全胜利。”[3]P272-2731933年4月9日,《青年实话》发表文章,提议立刻组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会,“在苏维埃区域里,我们工农劳苦群众,为得能在体格上适合阶级斗争的需要,应该有一种集团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3]P275-276。5月30日下午,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叶坪举行全苏区赤色体育运动大会,来自红军第一、第三、第五军团,红军学校,中央直属机关,江西军区和苏区江西等省的少先队,以及公略、胜利、博生、万泰、安远、兴国等县地方红军和群众中的16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少共中央局代表队获得篮球、网球和乒乓球的冠军,国家保卫局代表队获得田径赛冠军,红军学校代表队获得足球冠军。中央苏区时期的体育活动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活动,而是和当时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化、武装斗争的开展紧密相连,这在团中央机关报的《青年实话》刊发的文章中说得很清楚,就是要“把一切任务与军事化青年联系起来”[3]P274。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多次“围剿”,中央苏区体育运动把青年的军事化作为运动项目的重要内容,也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严峻的革命战争形势。1932年2月15日,少年先锋队主任王盛荣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少先队要提倡体育,使大家身体强健,更有力量来自卫。”[3]P270
三、中央苏区时期体育运动开展的历史启示
1.体育运动要贯穿精神的培养和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和文化教育紧密相连。中央苏区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总训练部部长张爱萍提出:少先队文化教育与体育运动工作必须健全。[3]P273体育运动贯穿着精神和文化的因素。体育活动以培养精神、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这是中央苏区时期体育运动的一个宝贵经验。中央苏区时期建立的政权是新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工农民主政权雏形,受到代表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他们多次发动“围剿”,就是想通过战争来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地军民就必须为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而战,否则就没有工农民主政权的生存空间,更没有广大工农群众的解放和幸福。通过开展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强健的体魄,凝聚根据地军民的精神,不仅关乎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乎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以人民为中心。当时在体育运动中提倡“一种集团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3]P275-276。这里所说的集团精神,就是革命的精神,而健康的身体就是这个革命精神所依赖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今天的中国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新考验、新任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在体育运动中贯穿精神的培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红色基因的传承,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团体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不断进取精神、永不懈怠精神,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这是中央苏区时期体育运动留下的一个重要历史启示。
2.要通过竞赛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体育运动是不进则退、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运动。体育运动带有激励机制,体育运动的开展过程也是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1933年1月14日,《红色中华》第47期报道了工农红军学校开展革命竞赛大会的情况,关于体育方面也有不少的进步,田径赛的参加者比较普遍,而足球、篮球尤其是足球在此次与中央机关球队的比赛中,结果确是有了大大的进步。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对于部队的建设、官兵精神面貌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推动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1933年5月,少先队总队部总训练部体育委员会举行各团体机关球类比赛。当时江西省俱乐部在五一节举行的球类大比赛中,参加单位有省级球队、军区球队和红三军团教导队。比赛项目就两项,篮球和足球。比赛结果是红三军团教导队获得优胜红旗。[3]P276这对获胜者是一个很好的鼓励,对其他参赛单位和个人则是很好的激励。体育活动贵在参与。1933年4月16日,红三军团教导队与江西省一级机关在博生(宁都)举行篮球、跳高、跳远比赛。1934年,工农红军学校还举办“八一”军事体育竞赛,在投掷铁球、手榴弹和通过障碍物等项目上的成绩都有新的突破。[5]P294
3.要结合不同对象和特点使体育运动大众化。中央苏区时期的体育运动,部队指战员和青少年是主要参与者,还有其他一些参与者。如何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特点组织体育运动,是体育运动能否达到理想目标的重要因素。1930年12月11日,共青团中央做出的《儿童运动决议(草案)》指出:“因为儿童的兴趣,应当组织各种的工会性的、学校的、识字的、运动的、打拳的、工艺的、旅行[远足]的、音乐的等等组织,废除过去用军事组织系统的方式。”[3]P2671931年6月17日,通过的《团中央关于儿童运动决议案》提出:“共产主义儿童运动,是用儿童所了解的方法(唱歌、图画、游艺、体育、故事,以及参加阶级斗争)来教育儿童。”[3]P2681933年3月5日,张爱萍在《青年实话》上发表文章,提出今年的儿童节要举行中央苏区儿童大检阅,内容包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体操、游戏、秋千、拍球等等。[3]P274所有这些项目,在当时是很适合青少年特点,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也很受青少年喜欢的文体活动。部队的体育活动,除了通常的项目以外,还有一些和军事斗争关系更为密切的部分。军事体育活动作为国防教育、作为一种训练和准备,对青少年也是很有意义的。中央苏区时期的体育运动“成为后来建立的新中国体育的源头”[1]P1。
“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是每一位体育人毕生追求的梦想。”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回顾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作为逐梦者则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体育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2]教育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3]曾飙.苏区体育资料选编[C].内部资料,1985.
[4]福建省志·体育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5]江西省苏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黄云,中共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科科长;钟强,中共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研究二科四级主任科員。
责任编辑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