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如
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宜春儿女,不计个人安危,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奋勇投身革命,为我党民族解放事业,以及中央苏区、湘鄂赣苏区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和我们宜春的永恒骄傲。不忘本来,方有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育人,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千万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今天,重温宜春红色革命历史,挖掘保护和利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对于加强和做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工作,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秋收起义策源地和湘鄂赣苏区重要承载地
秋收起义和湘鄂赣苏区,是宜春红色历史宝库的两大亮丽名片,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军队和中国共产党的两件重要大事,都与宜春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为挽救中国革命,我们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其中,由毛泽东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其策源地之一就是宜春铜鼓。秋收起义虽然发生在湘赣边界农村,但其进攻目标是长沙,所以它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一样,坚持的还是“城市中心论”道路。后来,在攻打长沙受挫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南下,经过“三湾改编”,最后上了井冈山,建立我们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在铜鼓排埠和铜鼓县城,迄今还保留有毛泽东化险为夷之福地旧址,以及阅兵广场、前敌委员会旧址萧家祠等重要红色遗存。
秋收起义点燃了宜春人民的革命热情,也为不久后的湘鄂赣苏区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1928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首次攻克铜鼓县城。9月,在铜鼓幽居恢复建立湘鄂赣边区特委,以此为标志,正式拉开以宜春为重要承载地的湘鄂赣苏区建立的序幕。湘鄂赣苏区是中国六大苏区之一,前后坚持斗争长达10年之久,在1931年时达到鼎盛。这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在湖南浏阳成立,“下辖36个县委,其中江西20个,湖南7个,湖北9个”。同年9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在江西的20个县委中,宜春区域内,除了丰城,其余9个县市区都包括在内。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西北和东北方向的重要屏障,湘鄂赣苏区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对中央苏区的存在和发展起到强有力的配合支撑。湘鄂赣苏区在鼎盛时有党员5万多人,主力红军1.5万人。1932年4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政府由九江修水遷往万载小源(今仙源乡),标志着以万载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宜春成了湘鄂赣苏区的核心区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4年夏。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六七月失败,湘鄂赣苏区进入三年游击战争时期,1937年冬,湘鄂赣红军游击队1100多人下山,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开赴抗日前线。今天,宜春下辖的铜鼓、万载、宜丰、奉新等地,还较为完整保留有大量湘鄂赣苏区时期的标语、红色遗址,流传着“寻找戒指亲人”这样很多感人的红色故事。
中央红军和湘鄂赣苏区重要事件发生地
宜春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就东西方向而言,它刚好处在湖南省会和江西省会中间,就南北方向而言,它又是中央苏区和湘鄂赣苏区的重要接壤地。在宜春革命历史上,不管是中央红军,还是湘鄂赣苏区红军,都在宜春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烙印,举办了一些重要会议,发生了不少激烈战斗。
1930年6月,以李立三为首的党中央错误估判形势,要求处在农村环境下的弱小红军攻打大城市,进而“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在此背景下,红一军团(由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组成)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服从中央决定,从赣南和闽西转战宜春的奉新、靖安、上高、宜丰、万载。9月28日,红一方面军(1930年8月由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而成)进驻宜春城(今袁州区)。29日,在宜春城内张天成药铺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史称袁州会议),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朱德、黄公略、彭德怀、林彪、罗荣桓、滕代远、邓萍、袁国平等高级将领,会议正确分析前期攻打南昌、长沙不利情况,决定先打吉安,在湘赣边反复作战,以歼灭敌人。实践证明,袁州会议决策是极其正确和符合实际的,使赣西南苏区得到较大发展。此外,1930年10月23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在清江(今樟树)昌傅镇太平圩召开总前委会议(史称太平圩会议),继续讨论红军的军事行动问题,这是继袁州会议、峡江会议后的又一次重大会议,是罗坊会议的前奏。袁州会议和太平圩会议都在中共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在不同程度上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是毛泽东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独立自主解决我党我军问题的伟大实践。
除了中央红军上述两个重要会议外,湘鄂赣苏区也多次在宜春召开重要会议。1928年9月,平(江)浏(阳)修(水)铜(鼓)四县县委和红五军党委负责人联席会议(史称幽居会议)在铜鼓幽居召开,恢复重建了以滕代远为书记,彭德怀、李宗白、王首道、邱训民为常委的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制定了“以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为重点区域,向四周临近各县发展,形成边境红色割据局面,建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方针”。这次会议历时4天,为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指明了工作方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1929年12月10日,在万载陈坑召开了中共湘鄂赣边特委第二届第二次执委会会议,为湘鄂赣苏区的巩固发展明确了路线方针。
宜春大地历经五次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也发生了规模不一的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其中最有名的是1934年2月发生在宜丰县天宝乡黄沙村的“黄沙大捷”,它是第五次反“围剿”时,红十七师师长萧克指挥的。我军以不足3个团的兵力,击溃敌人4个团,是红军时期我军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精彩战例。此役共俘敌300多人,打死打伤敌军五六百人,缴获步枪四五百支,轻重机枪40多挺,还有大量的弹药和军用物资。此外,1933年4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时,湘鄂赣苏区红军第十六、第十八军及独立第三师,在宜丰港口与国民党军第七十七师相遇,经过激战,我军歼敌4个营,缴枪670余支(挺)。另据资料记载,以红五军为代表的武装力量前后5次攻克铜鼓县城,1928年8月18日的首次攻克就击溃国民党铜鼓靖卫队60多人。
著名党史人物和开国将领孕育地
近代以来,包括江西在内的南方数省,革命烽火炽烈,比如太平天国运动、萍浏醴起义、武昌首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等。这种国内政治大气候,加上宜春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自古以来崇文尚武环境,使得宜春本土不少热血男儿,毅然与旧生活决裂,追求进步和真理,投身革命洪流,走出一批党史著名人物和杰出开国将军。
熊雄,宜丰县芳溪镇人,1892年出生,早年追随李烈钧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随李烈钧逃亡日本,后结识孙中山,参加中华革命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16年回国,先后参加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曾任军队上校参谋。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1919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宜春最早中共党员。1923年,受中共旅欧支部派遣,与王若飞等人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1925年,因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熊雄奉命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大队副大队长,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工作。1926年,熊雄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同时当选中共广东区委军事委员,是国共合作背景下我党在黄埔军校主要负责人之一,也是我党在广东最重要领导人之一。1927年4月,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熊雄被秘密逮捕,5月惨遭杀害。但是,其革命丰功伟绩,一直为我党和人民所铭记。不少权威党史文献,包括目前全国高校通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在写到大革命失败时,都提到熊雄名字,并予以高度评价。例如,“著名的共产党人萧楚女、刘尔崧、熊雄、邓培、毕磊、李启汉等都在这次反革命政变中牺牲”。“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000多人。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年、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周文雍等党的重要活动家先后牺牲。”在这里,通过上述表述中的“著名的共产党人”“党的重要活动家”等关键字眼,在被杀害的26000多名共产党人,也只列举了熊雄等11人名字。这些都充分彰显熊雄的崇高威望、巨大影响力。
夏征农,丰城同田人,1904年出生,1926年在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历任新四军政治部统战部副部长兼民运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山东省委副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辞海》主编等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
除了上述两位著名党史人物外,宜春这片土地上,也走出了为共和国浴血奋战、屡立功勋的杜平(万载)、张翼翔(万载)、王宗槐(万载)、周赤萍(袁州区)4位开国中将,以及罗章(万载)、谢胜坤(万载)、彭盛(万载)、汪祖美(上高)、黎同新(宜丰)、张海棠(樟树)、杨树根(樟树)、李振邦(丰城)8位开国少将。杜平(1908—1999),万载黄茅人,1930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攻打长沙、吉安,以及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曾任红一军团无线电队政委。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其后曾任南京军区政委,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军委委员。
除了熊雄、夏征农和12位开国将军外,宜春这块红土地还涌现享誉全国的两位红军时期的英雄。那就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的刘梓华,以及强渡大渡河的英雄连长熊尚林。刘梓华(1912—1951),袁州区水江镇人,我军特级战斗英雄,1929年参加红军,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红四团排长。1935年5月29日,担任飞夺泸定桥22人突击队队员,在机枪掩护下,手持冲锋枪,背插大刀,腰缠10余颗手榴弹,奋勇攀爬到对岸,为我军成功打开了胜利通道。后参加平型关大捷等战斗。刘梓华一生作战英勇,五立战功,九负重伤,是我军载入史册的优秀楷模。熊尚林(1913—1942),高安黄沙岗人,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二连连长,1935年5月25日,担任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领队,为掩护红军大部队顺利过河立下大功。
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史育人”,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习近平特别指出,“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当前,全党全国都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精神,宜春也不例外。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纷纷前往宜丰熊雄故居、万载仙源、铜鼓秋收起义纪念馆、樟树太平圩会议旧址、袁州区水江刘梓华广场等地参观学习,接受红色熏陶和洗礼。如此大规模、高密度地全员参與,这在过去是不常见的,充分说明在当前大好环境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已经蔚然成风,成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还是冷静看到,宜春红色资源的宣传、弘扬、挖掘、整理、策划力度和实际效果还是远远不够的,突出表现在零散碎片化、公众关注度低、全国影响力不够、外来游客少等,严重制约宜春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譬如,在宜春,不论是中心城区还是县市区,不管是高铁站、机场还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或者国道、高速公路进出口两侧、路口,或者站在高铁站、机场广场上,映入眼帘的大多是宣传明月山旅游的广告,或者房地产广告,基本上看不到关于宜春红色资源的信息。而在湘潭高铁站,则随处可看到“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等标语和宣传画,让人印象深刻。另外,对宜春本土著名党史人物和将军群体,我们在研究、宣传上也远远不够。譬如,普通战士黄继光、张思德,都已建有专门纪念馆,而“著名的共产党人”“党的重要活动家”熊雄却还没有纪念馆。另外,在电影制作、电视拍摄、学术研讨会召开等方面,我们都还比较缺乏有影响力的举措。而与宜春毗邻的萍乡,则接连举办几届以“秋收暴动”或“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邀请当事人后人和北京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参加。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以本文所述宜春人物为主角的影视作品,笔者只看到1部,那就是2013年拍摄的反映万载籍开国中将的电影《王宗槐战地情缘》,而其他人物为主角的则暂时没有。但在2020年热播的关于抗美援朝的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里,时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的杜平将军则出现有不少专门镜头。
传承和弘扬宜春红色资源,我们要转化宣传思路,高度重视,统筹推进,擦亮宜春红色知名品牌,营造较为浓厚的红色氛围。这需要江西特别是宜春籍专家、学者率先行动,建言献策,建立长效机制、久久为功,通过袁州会议92周年、熊雄诞辰130周年等宝贵契机,利用出版著作、发表文章、举办全国性公开学术会议之契机,大力推出和搜集关于宜春红色资源的研究成果,努力扩大我们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这才是对宜春著名党史人物和将军群体以及湘鄂赣苏区精神的真正纪念和传承。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宜春优秀儿女奋勇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过上幸福生活。对此,2019年全国两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奋斗目标。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代表全党郑重宣布:“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当前,举国上下都在全身心致力“乡村振兴”伟大战略,这是我们对先烈的最好告慰,也是对人民的最好交代。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农村,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70多年,农村面貌、农业收入,农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环境状况,始终牵挂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不管是过去的脱贫攻坚,还是今天的乡村振兴,都鲜明地诠释和体现了这一点。
纵向比较,我们深感自豪,与周边省份横向比较,我们深感压力和责任。江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宜春山区较多,交通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薄弱,而且各类人才缺乏,乡村振兴的难度不小。不少红色遗址和红色资源所在地本身地处偏僻,譬如幽居会议所在地幽居村,太平圩会议所在地太平圩村,以及黄沙大捷发生地黄沙村,包括杜平将军的家乡黄茅镇和平村。笔者认为,这些革命先烈(含开国将军)的家乡,革命时期重要会议、重要战斗的发生地,它们虽然位置偏僻,分处宜春下面各个县、乡、村,但分散有它天然的好处。它们正如珍珠般,散落在广袤宜春大地。做好宜春乡村振兴工作,我们正好可以整体谋划,以它们为工作重点,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乡村振兴工作切入点和示范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从而推动宜春广大农村的乡村振兴。
现实中,我们对红色资源所在村要加强顶层设计,大力予以政策支持。譬如,归纳整理出宜春的红色资源村,把这些地方优先纳入宜春4A乡村旅游点规划,实现红色学习和绿色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修葺和维护故居、会址等红色遗存,安排专人维护管理,完善进村的道路交通以及公厕、民宿、农家乐、医疗点、文化广场、停车场、影视播放室等,完善红色资源村彼此之间的道路联通,加大对史料和红色故事的挖掘、整理,节假日邀请烈士(将军)后人、知名党史专家学者,围绕具体人物、事件开设红色讲坛,以更好文化惠民,向游客和乡亲传播宜春红色文化,增加群众的党史自觉、自信和家乡自豪感,以及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另外,地方旅游管理部门也可设计出若干串联各红色资源村的精品旅游线路。宣传部门要加强与权威媒体联系,多召开学术研讨会,多在广播、电视、媒体上介绍宜春开国将军和著名党史人物。让外面游客过来宜春,在游览明月山、泡温泉之余,也能感受宜春灿烂红色资源,这样良性可持续发展,也能增加村民收入,把宜春红色资源的弘扬与乡村振兴很好地结合起来。
党员干部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宜春的跨越式发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对党员干部而言,他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在报告中听到的,或者单位组织外出参观的,往往是全国或全省范围内的一些热门红色资源。譬如外省的韶山、西柏坡、延安、遵义、嘉兴以及省内的南昌、井冈山、安源、瑞金、莲花(甘祖昌干部学院)等地。这些外地经典红色资源,大家从小到大都耳熟能详。接受教育,不仅应该,而且必要。毛泽东曾说:“找知识要到各方面去找,只到一个地方去找,就单调了。”在这里,毛泽东的话启示我们,用红色资源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不仅要参观学习宜春外面的,而且也应该参观学习宜春本土的,这样才能让党员干部的学习更丰富多彩而不单调。
事实上,包括笔者同事、同学、家人、朋友在内的很多党员干部,在交往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对宜春本土红色资源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熟悉,有的甚至可谓一无所知。虽然他们很多都是宜春本土人士,有的甚至是级别较高干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传统主渠道教育中,包括教材、文件、電影、电视、学习研讨会中,被选入的宜春本土红色资源较少。另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党史工作和红色资源挖掘弘扬,不像现在这样被重视。再次,日常工作生活中,关于宜春本土红色资源的宣传内容很少。譬如,宜春有哪些开国将军?宜春有哪些著名党史人物?他们的事迹资料,在各种公开场合很少见到。即便是在这些将军、党史人物的家乡,这种情况也司空见惯。所以,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宜春不少党员干部不知道宜春本土红色资源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在宜春,这些著名党史人物和开国将军就是我们宜春的英雄。我们一定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社会上努力宣扬他们事迹,营造学习这些英雄的浓厚氛围,同时也要组织广大机关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生,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这些特殊节日,参观他们的故居或会议遗址、战斗遗址等。在他们的生日、忌日这些特殊年份,邀请他们的亲属、党史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举办纪念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同时,市县两级党校的干部培训也都要安排宜春本土红色资源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这样就能用家乡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家乡人,广大党员干部也就能参与进去,接受灵魂洗礼,感悟革命先烈的初心,化为工作前行的动力,进而努力为党和人民书写精彩篇章。
[基金项目]2020年宜春学院教改项目“立德树人视角下《纲要》课教学改革寻根红色资源研究”(编号:YCUJG-2020-38)。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