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晓静
【摘 要】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习惯于形象思维。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这是低年级教师常常运用的教学方法。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学具,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序化程度和操作效果,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组织学具操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形象思维 学具操作 思维能力
学具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
低年级学生在学具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和“手脑脱节”等现象,课堂上容易显得乱哄哄的,教学效果常常不是很理想。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探讨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组织学具操作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读懂教材,设计合理操作的步骤
读懂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教师要明确每一次学具操作活动的设计意图,以及想要达到的目标,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操作活动;要注意杜绝目的不明、活动步骤不清、不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只是为了教学时髦而胡乱安排的操作活动。例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有小的,初步通过观察和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学生能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会画角;
(4)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四个操作活动:“找角和指角”“摸角和画角”“做角”“创造角”。四次动手操作,目的各有侧重。找角和指角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的器物观察中认识具体的角,过渡到数学抽象的角,为学生形成角的表象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初步感受角的基本特征。“摸角”的目的,则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角具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本质特征,通过操作活动了解角的概念;而“画角”,能够让学生将观察所得的角,通过内化,经历表象的抽象再外化出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角的本质特征,同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做角”则是为了:(1)加强学生对角的特征的理解和体验;(2)让学生在做角中通过运用多种材料和方式,展示解决问题过程中策略的个性化、多样化。最后,“创造角”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借以理解、掌握角是有大有小的,同时在比较中综合地巩固本课前面所学习的知识点,发展学生抽象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把握学具使用的流程
通过长期执教低年级数学,笔者注意到,低年级学生操作前一般不善于选择和准备学具,也不善于倾听操作要求。针对低年级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种种问题,为使学具操作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克服盲目操作和不着边际的思考引发的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规划,实行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操作有方向、思维有目标、展示有顺序,向着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所学新知的方向前进。
教师在学生操作学具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操作什么、怎样进行操作、操作的具体活动的次数等。例如,“做角”活动,学生操作前教师要明确地说明做角的要求:(1)每人做一个角;(2)主要选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材料;(3)做出一个角以后,先自己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再在小组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扩展交流。安排学具操作活动,教师对活动过程应当思考到位,仔细地提出要求,切忌大而化之,要求笼统,以便预做调控。在学生的学具操作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表现好的地方及时表扬,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要及时加以制止。有了良好的课堂秩序、严格的操作要求,学生的动手操作自然会开展有序、过程清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重视示范,规范操作活动的引领
低年级学生虽有活动的独立愿望与要求,但依赖性较强。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活动过程既不能由教师包办,也不能一味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和交流,应视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选取合适的操作活动内容和展示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安排操作示范,给学生建立一个准确、科学的模型。这种示范操作既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是生生合作完成,还可以是师生共同完成。视操作活动的难易程度,必要时教师也可以亲自进行操作演示和讲解。需要强调的是,操作示范活动应该安排在学生独立自主尝试之后,可以借由学生展示环节规范活动步骤和过程,学生对照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比较、反思、修正,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升。
示范操作常常是学生借以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示范要准确,步骤要分明、清楚,要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明白,使大家获得操作过程的清晰表象;(2)教具的颜色要鲜明、醒目,示范的教具要足够大,有利于学生清楚地观察,也可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电教手段来实现示范操作;(3)示范操作一定要慢些,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思考,有时甚至可以请不同的学生重复示范;(4)要尽量避免示范操作中的不准确或多余的动作,以防给学生带来不良的操作影响,妨碍他们知识技能的形成。对于示范的过程,教师在上课前应有完备的腹稿,不论使用哪种形式,都应尽量引导操作展示者删繁就简,避免烦琐、无谓的步骤,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模型。当然,也可以让不同学生进行操作展示,通过对比感受“哪种方式好?好在哪里?”,或者在学生展示后提问:“你对他的操作有什么建议和疑问?”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逐步明确规范、科学的操作流程和最终的结论。
本节课中,教师在学生指角活动汇报时安排一个学生指三角板上的角,学生指角时只指出了顶点和两条边,指得无序也不完整,可以让他尝试提出更完整的指角方法,逐步总结:由角的顶点分别滑动指向角的两条边,用一個小弧线表示角。如果该学生无法规范指角,教师也可以指一遍,然后问其他学生:“老师指角的方法和刚刚的同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觉得哪种指角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教师的指角方法指出的角更完整、更准确。指角模型建立后,可以让学生采取多种方式重复指角,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角的本质特征,形成角的表象。
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模仿能力则相对强些,对于难度大的操作,通过示范给学生的活动提供模型至关重要。不做示范操作,学生一般都不会正确地指角,通常只是指着角的顶点,以一点代替对角的全部认知,所以学生示范后要及时让其他学生体验正确的指角方法,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观察示范学生的指角过程,找出不规范行为,并指出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的理解和体验。
四、注重小结,点明操作活动的主旨
学具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操作的工具,操作它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思考,但不能以此代替思考。学具操作是把脑内的思维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这一外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和勾连学生内在的智力操作,从而帮助他们准确、迅速地抽象出理性学习认知,避免抽象概括中的思维卡壳和断裂情况。因此,操作后需要及时提醒学生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认真回顾、总结,准确归纳,及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教师在引导操作后的归纳总结中,一般可以安排这样的过程:首先,选定一种最佳方案或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同的认识;其次,让学生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描述;接着,通过阅读教材进行校正,或者教师在学生语言基础上提升、抽象、归纳众多学生的认识;最后,还得结合实例,或者安排在标准情况下进行尝试运用。
本节课中,每一次的操作活动后都应该有小结。例如,“找角和指角”操作活动进行后,要小结指角的方法,同时也引入下一个环节;“摸角和画角”“做角”操作活动后都要通过小结强调角的特征;“创造角”游戏活动后还要小结角是有大有小的,以及角变大或变小的方法。学生经过几次的操作,积累了丰富的活动体验,再反复小结强调,突出教学的内容要素,认识角的教学重难点也就能够被一一攻破了。
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如果课堂纪律不过关,教师在学生操作时缺乏必要的掌控,对学具操作的方法不加以指导,很可能就会把操作活动变成一堂随便摆弄学具的消遣活动。所以,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正确、有效地组织学生操作学具,有利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