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挖书

2022-05-30 09:11:37凤穿牡丹
做人与处世 2022年11期
关键词:折皱几本书困苦

凤穿牡丹

1938年到1944年,杨振宁一家随时任西南联大数学系教授的父亲杨武之迁居昆明,租住在小东城脚的平房里。尽管物质生活匮乏,但当时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浓厚、学者云集,在物理系就读的杨振宁更是如鱼得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同时,身为长子,他还在弟弟妹妹中倡导读书之风,许诺一天之中,凡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的就给记上一个红点。累计一周,积有三个红点的,杨振宁就会骑自行车带他去昆明城看一次电影。如此,杨家可谓书声盈门。

那时,昆明虽偏居西南一隅,却经常遭到日军的空袭,警报一响,人们便要下防空洞避险。一次,日机又来轰炸,并把杨家小屋炸成了一片废墟。几天后,杨振宁找来把锄头独自回到家中,挖掘被埋在断垣残壁里的生活用品。而让他最为兴奋的是,居然挖出了几本书。虽然已污损,但杨振宁却奉若珍宝,压平折皱的书页后又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今天,尽享全媒体时代阅读便利的我们,很难体味杨振宁当年挖书时的心情,正如他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中所说:“今天已很难了解,在那种困苦的岁月里几本书的价值。”

在一次国际科学大师论坛上,杨振宁说:“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困苦时需要有两种精神,其一便是不放弃的执着。”“挖书”一事见证了杨振宁对学习的执着,或许,也正因这份执着,他才有所成就。

(责任编辑/劉大伟 北原)

猜你喜欢
折皱几本书困苦
最多能买几本书
父亲(新韵)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0
折皱的记忆
我的书
困苦本是寻常事
多借几本书
精纺毛织物结构参数与折皱回复性的关系
纺织学报(2016年11期)2016-05-17 07:25:57
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他人的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