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宣布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9月6日发布的《中国灵长类动物濒危状况评估报告2022》显示,中国分布的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在野外均未被监测到,符合野外灭绝的标准。
顶级“掠食者”——白鲟
白鲟又称中华匙吻鲟,体长2~3米(最大体长可达7.5米)、体质量200~300千克,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白鲟距今已存在1.5亿年,是中生代白垩纪留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是长江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
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导致长江流域淡水鱼类种群数量锐减,白鲟面临食物匮乏的危机。长江中下游沿岸化工企业密集,航运、采砂等人类活动频繁,白鲟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此外,人工繁育难度大也是白鲟灭绝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白鲟生性胆小且性格刚烈,被捕养后拒绝进食,极难通过人工繁育进行种群调节。总之,白鲟灭绝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野外灭绝”又现身——长江鲟
长江鲟,又称达氏鲟,是长江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长江鲟被宣布“野外灭绝”后,为何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物种总数、地理分布、受威胁程度等規则,将物种分为“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灭绝”五个等级。“灭绝”意味着该物种的最后一个活体已经死亡。“野外灭绝”实为一种保护现状,表示在某一物种的寿命范围内,经过调查发现野外的最后一个活体已经死亡,但该物种尚有人工养殖的活体存在。
近年来,增殖放流一直是实现长江鲟“保种”的重要措施。事实上,科研人员一直都能在野外监测到长江鲟的存在。然而,要确定长江鲟是否为放流的,仍需更多精准的数据来证明,恢复野外种群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此次被发现的长江鲟,其胸鳍、背鳍的鳍条完整、清晰,预计鱼龄为5~7年,野外驯化时间1~2年。未来,随着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以及人工种群的放流,或许能为其恢复野生种群带来希望。
灵长类动物——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
全世界有超60%的灵长类动物被列为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75%物种的种群数量日益下降。我国灵长类动物种类较为丰富,除猕猴、食蟹猴等少数灵长类野外种群数量较多外,其他灵长类的生存普遍面临较大威胁。
人类的猎捕、森林砍伐和栖息地被破坏是导致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这两个物种在我国野外灭绝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栖息在零散的景观中,栖息地分布呈现“岛屿化”状态,种群间交流或基因交流也因此受到限制。
多个珍稀濒危物种的灭绝正在给人类敲响警钟,人类活动已经严重影响并压缩了其他野外种群的生存空间。对于野外种群尚存的濒危物种,保护好它们的野外栖息地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重中之重,尽可能消除威胁其生存的因素才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栏目编辑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