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秀
白发三千梳时光,思念长短尽成丝
“小儿,帮我看看几点了!”那年,我7岁,上小学一年级。我刚扒出一本《活页文选》,虽说字还认不全,却连猜带蒙地读得如醉如痴。听到姥姥叫我,我不耐烦地瞄了一眼小闹钟:“十点半!”
自打放了暑假,姥姥总让我帮忙看表。平时,她都是看着太阳做饭的。我对姥姥这本事既敬佩又好奇,有时看完时间故意不告诉她,让她看太阳估摸时间。姥姥无奈:“这孩子!”然后把手搭上眉梢,抬头看看太阳,再低头瞄一眼树荫映出的花花影子:“我约莫着有十点半了吧!”神了!时间刚好十点三十八分。
可老天也不总是阳光普照,有時也会黑着脸阴雨绵绵,这也难不住姥姥。在乡下生活大半辈子了,岁月的打磨,使她对时间的把握像闹钟一样精准。做饭总是很按时,从没误过大人上班、孩子上学。
姥姥生于清朝末年,她那双小脚就是封建社会残害女性的铁证:除了大脚趾,其他脚趾都被生生裹住压在脚底板下。不敢想她小小年纪时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只知道从童年起,她就没尝过疯跑撒欢的乐趣,而且终其一生只穿过一个尺码的鞋袜。在她的字典里,仿佛就没有“休息”这两个字,她活在世上的价值就是劳作:出嫁前为父母,出嫁了为丈夫,生了孩子为子女,再后来又为孙辈。她一生都在默默无闻做自己认为的分内事,埋头为别人奉献,为别人活着,从没想过自己。姥姥如同被遗留在世上的孤儿,生前悄无声息,死后无足轻重。她在这世上走了一遭,连自己的名字都没留下,户口本上写着的只有王初氏。
姥姥的固执让我发愁。一天,我在一本《我们爱科学》中看到,大米泡过之后再蒸,不仅熟得快,而且出饭多。大米在北方是细粮,是稀罕物儿,我从小就知道它挺金贵,连忙把这个既省煤又节粮的好办法告诉了姥姥。谁知她却从鼻子里往外哼了一声:“那不是诳肚子吗!”
姥姥的好心眼儿让我敬佩。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许多人都饿得“连自己的影子也拖不动了”。姥姥每晚脱了鞋袜,腿上也是一按一个坑。大人们说那叫浮肿,是饿的。那几年,常能见到要饭的人上门。尽管姥姥自己也饿得浮肿,却总是从嘴里省出吃的给他们。
姥姥在我家那么多年,从没和邻居红过脸。谁家套棉被,给孩子裁衣服绞鞋样,邻居来借针头线脑或发面酵头,她总是尽其所能地热心帮忙。
姥姥虽然没文化,但四大名著却能从有趣的角度讲给我听。诸如贾宝玉的贾还有gu音,唐僧是唐三藏,徐庶回马荐诸葛,杨雄不忍杀潘巧云,更有《庵堂认母》《四海棠》……
改革开放后,播撒在后代基因中的读书种子破土萌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姥姥的多个外孙都考上了大学,并且,家中晚辈有12名共产党员。看到后辈的进取和出息,远在天国的姥姥肯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此刻,我仿佛看到姥姥正在遥远的天际注视着我,那眼神静谧温和。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