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玉坤
1944年,王承书获得博士学位继续攻读博士后。她与乌伦贝克教授合作发表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观点轰动世界,被西方科学界认为是最有希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1949年,王承书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立即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经过7年多努力,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
当时,我国正在筹建的热核聚变研究室在国内有着技术空白,人才缺乏,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参与到研究工作中。核聚变对王承书来说是陌生领域,跨专业进入从零开始挑战性很大,万一出现不理想的结果,对自身名誉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出乎所有人意料,王承书像铁了心回国时一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钱三强,开始了热核聚变的研究工作。
1961年,国家原子弹的研制进入攻坚期,但核心燃料浓缩铀研究却进展缓慢。钱三强焦急中又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挑起高铀研制的担子。王承书有丈夫和孩子,高浓缩铀研制是一项秘密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不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而且要隐姓埋名,与丈夫和孩子暂时失去联系。王承书怀着对祖国的忠诚,不顾个人得失,满腔热情地接下任务,来到我国第一座浓缩铀工厂,开始了新的工作,并于1963年成功取得高浓缩铀合格产品。
完成了这一阶段任务,王承书迫切希望与丈夫和孩子团聚。这时,钱三强向她发出第三次邀请,希望她继续为我国核武器发展做出贡献,王承书二话不说,再次坚定不移地做出了留下來的选择,成为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并成为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理论的奠基人。
许多年后,一些人仍然为王承书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而惋惜,但王承书却毫不掩饰内心的激动说:“我一生平淡无奇,能踏踏实实为祖国做贡献就是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我仍然无怨无悔选择报效祖国。”
(责任编辑/刘大伟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