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文化的南京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

2022-05-30 10:48:04徐敏王舜
艺术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红色文化

徐敏 王舜

摘要:红色纪念性景观是红色文化物化于景观的典型代表,反映一个地区特有的革命历史及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对南京地区红色纪念性景观的实地调研,结合实例归纳分析纪念性景观的红色文化主题、空间布局、建筑材质应用、植物景观营造,以期为红色文化视角下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纪念性景观;空间布局;植物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0-04

红色文化是具有中国本土时代特征的文化之一,融入了中国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如今,如何有效运用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红色文化蕴含着不畏强敌、忠诚无私、清廉为民、勇于创新、万众一心等精神特质。因此,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发以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为目的的景观,以更好地展示红色文化遗产、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红色纪念性景观是红色文化物化于景观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一个地区特有的革命历史及文化内涵,是极其珍贵的文化景观资源,更是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3]。它是承载中国革命历史的精神空间场所,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瞻仰、凭吊以及举办纪念活动、开展红色教育、游览、休憩、观赏等需求[4]。我国的红色纪念性景观数量多、分布广,每个地区都有极具地方特色和历史的纪念性景观。文章结合南京纪念性景观实例,对纪念性景观的红色文化主题、空间布局、建筑材质应用、植物景观营造进行分析,为红色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1 红色文化主题

红色纪念性景观通常从人物、事件、遗址三方面表达红色文化主题。根据实地调查和网络收集,目前南京对外开放的红色纪念性景观有68个,分布在12个区(见表1)。其中,玄武区、鼓楼区、六合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中红色纪念性景观的数量较多,而从保护和更新改造情况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总统府、“五二〇”学生运动纪念广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李巷红色遗址遗迹群。因此,大力更新和改造红色纪念性景观是目前建设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 红色纪念性景观中的空间布局策略

2.1 中轴对称

红色纪念性景观常采用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式,以增强空间序列感。雨花台烈士陵园以纪念碑到纪念馆为中心轴线向南北拓展,轴线上分布有忠魂亭、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等主纪念性建筑,总体布局呈对称规则状,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景观要素。其中,水體位于景观序列中部,连接南北两侧的纪念性空间,使得场地中部的空间序列景观较为丰富。

2.2 叙事空间

红色纪念性景观中常根据叙事逻辑构建景观空间,通过开端、发展、高潮等故事编排手法对空间进行编排,并组织成一个整体,从而增强游览者对场地的情感共鸣[5]。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沿中轴线分隔成不同空间小序列,从而形成多个叙事小空间,每个叙事小空间都有起承转合,入口空间以忠魂亭为叙事开端,《思源曲》水池和《忠魂颂》浮雕形成入口空间的高潮,而纪念碑作为整个场地设计最高点和故事的高潮,叙述革命历史,体现了场地缅怀烈士的主题。

3 红色纪念性景观建筑的材质应用

3.1 清水混凝土

质朴厚重的清水混凝土既能够凸显建筑的纪念性特征,又符合安静平和的建筑气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馆沿街立面均采用一次性浇筑的清水混凝土材质,外立面一列列混凝土柱阵将阳光切割成条条光影,形成无穷无尽的韵律感。

3.2 锈蚀钢板

暗红色的锈蚀钢板材料能够凸显历史感与沧桑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馆的场地中心有一片椭圆形休闲草地,弧形胜利之墙环抱草地周围,胜利之墙采用暗红色锈蚀钢板打造而成,象征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历史记忆。

3.3 红钢

红色代表着革命精神,钢材具备顽强拼搏的精神内涵。在南京渡江胜利广场中央矗立着大型“千帆竞渡”群雕,是南京最大的城市雕塑。它由60根高度不一的红色钢柱组合而成,截面是红色五角星,每根钢柱上都刻有和平鸽,钢柱下刻有渡江英雄的姓名。其中最高的一根红色钢柱长49.423米,象征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夜晚,红色五角星连同红色立柱在江边闪耀,犹如灯塔指引着革命者奋勇向前。

3.4 青铜

青铜是我国一种传统古老的材质,可以精确清晰地刻画各种图案纹样,并且青铜器历来具有纪念意义,因此将青铜元素运用到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并赋予其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意义和内涵具有重要价值。“五二〇”学生运动纪念广场入口处的《穿越之门》青铜雕塑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雕塑遍体“伤痕”,寓意这是一场悲壮惨烈的战斗。再往广场深处走,36尊民国学生青铜群雕成为广场的醒目标志。

4 红色纪念性景观中的植物景观营造

植物作为红色园林景观设计表达的重要元素,不但能创造美的感受,而且人们还赋予了某些植物特殊的情感,使其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在红色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例如,青松代表傲然正气、坚韧不屈的品质,竹象征高风亮节。在红色纪念性景观中,常常将植物的不同种植形式与周边的其他景观要素如景墙、雕塑、纪念碑、水池等结合,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氛围。

4.1 作用

4.1.1 烘托主题

首先,植物可以烘托红色文化主题。借助我国的传统植物和特有植物,可以进一步凸显红色文化力量。如梅花用铁骨冰心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有着傲、幽、坚、淡的高贵品质,展现了革命烈士宁死不屈、万古长青的精神。

4.1.2 增强情感

红色纪念性景观空间是保存记忆的场所,向人们讲述历史,以情感人。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借助植物的生生不息来激励人们走出悲壮的历史,燃起全新的希望。比如大片的水杉林,春来初绿,盛夏浓绿,秋天变红,冬天傲霜,在四季绽放不同的美。

4.1.3 作为背景

以纪念为主题的红色文化雕塑,常以树形高大、枝干笔直的松柏类常绿树种或者藤本植物为背景。比如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烈士雕塑群像,背面林植高大的雪松作为绿色背景,在群雕的两侧种植栾树,每到秋天,红色果实挂满枝头,把庄严的纪念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在梅园新村纪念馆入口处,周恩来铜像雕塑背后的墙面上爬满了爬山虎,随四季变化呈现不同的风貌,达到与环境对话和共生的目的,同时爬山虎也是对周恩来脚踏实地的生命精神的写照。

4.1.4 红色故事

这里的故事是指某些植物与纪念对象之间具有相关性。比如梅园新村30号是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周恩来夫妇办公居住的地方。60多年来,院子里的柏树、海棠、石榴依然像它们的主人在时那样挺立着,笑迎络绎不绝前来参观的游客。

4.2 种植形式

4.2.1 规则式种植

规则式种植是红色纪念性景观中最常见的植物种植形式,沿着道路、台阶、水岸进行等距或者不等距的行列式种植,营造庄严肃静的氛围。比如中山陵博爱牌坊入口处运用了棕竹对植,进入牌坊,在主路两旁运用雪松列植;在雨花台陵园,通往纪念碑的台阶两旁将龙柏修剪成规整的长方体进行篱植,即近距离密集栽植成篱状,规整的台阶与修剪平整的龙柏交相呼应,形成庄严肃穆的气氛;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筑边缘运用侧柏进行篱植,很好地营造出庄严宁静的氛围;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入口处利用常绿灌木金叶女贞进行篱植,直观地表达出“雨花台”文字的立体造型;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碑的台阶处运用万寿菊、百日草这两种草花植物摆放文字造型,以“信仰”“牢记使命”为主题,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艰苦探索。

4.2.2 自然式种植

自然式种植是指植物不经过修剪,种植间距不固定。其类型主要包括孤植、丛植、群植、林植。比如在红色李巷陈毅故居的庭院中孤植一棵鸡爪槭,通过单独种植一株树木表达对陈毅将军的思念;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雕塑墙后群植雪松,其树形高大、枝干笔直,既可以充当雕塑墙的背景,又与水平雕塑墙形成强烈的对比。

4.2.3 应时花卉种植

在红色纪念性景观中,常在入口、景观节点、台阶、道路两侧片植花期较长、花色丰富、开花整齐的应时花卉,从而与周边环境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比较有代表性的应时花卉主要有一串紅、孔雀草、马缨丹、蓝花鼠尾草、角堇、彩叶草、四季秋海棠、矮牵牛、天竺葵、万寿菊、石竹、鸡冠花、花叶蔓长春花、黄金菊等。比如在红色李巷入口广场以大花金鸡菊作为入口的前景,花丛中竖立着醒目的“永恒的初心”五个大字,与广场中的雕塑形成丰富的前后层次。

4.3 植物的色彩情感表达

在红色纪念性景观中,通常运用不同颜色来表达红色文化情感。其中,白色、黄色、蓝色、紫色、红色是表达情感最适宜的颜色。另外,红色纪念性景观中常常运用红色叶树种、黄色叶树种,烘托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壮志(见表2)。

4.4 植物的象征意义

象征是植物营造红色文化意境的重要手法[6]。在红色纪念性景观中,种植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是表达象征意义的有效手段,用以烘托红色文化。松柏类植物,如柏树、龙柏、雪松、桧柏、黑松、马尾松、五针松、金钱松、冷杉、池杉、蜀桧、罗汉松、侧柏、扁柏等,耐严冬,迎寒而立,有硬朗的气节,即使风雪压顶,也能傲然挺立。其中,雪松作为南京的市树,挺拔雄伟,品格刚毅,深受人们的喜爱。梅花作为南京的市花,在红色园林景观中可以丰富梅花品种,挖掘“红梅赞”文化,使梅花与革命志士的精神品格相互融合。红色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桂花,主要品种有金桂、丹桂、银桂、四季桂,在红色景观中可以栽植丰富的桂花品种,黄色桂花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桂花的香味寓意烈士们的丰功伟绩流芳百世。在南京红色纪念性景观中,常运用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很好地体现了红色文化主题(见表3)。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纪念性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设计语言展现生动、真实的红色文化,并且能和谐地融入环境,创造出符合当地场所精神、具有艺术感染力、能够深度参与的纪念性景观,成为当下设计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红色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营造中,需要充分融入红色文化主题,充分运用空间布局策略,设计主题景观建筑,选择合理的植物,真正实现红色文化内涵的输出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1):97-104.

[2] 刘建平,王昕伟,周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72-178.

[3] 梁军.视觉重构让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鲜活起来[J].人民论坛,2019(7):136-137.

[4] 吴建永.提升红色文化的时代号召力和凝聚力[J].人民论坛,2019(7):128-129.

[5] 张清海,张雨馨.基于视觉感受的纪念性景观空间序列研究: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8):55-60.

[6] 王莹.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纪念性景观建筑设计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35-36.

作者简介:徐敏(1980—),女,江苏宜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王舜(2001—),男,安徽阜阳人,专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红色文化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3:58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工程与建设(2019年1期)2019-09-03 01:12:14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敦煌学辑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01
空间布局图
中国西部(2017年1期)2017-02-22 08:44:14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38:26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