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虎安
兴趣决定了学生对某件事的投入度,投入度则决定了做一件事的效率。阅读乃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为此,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改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就成为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下文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就此进行几点论述,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
情境是帮助学生快速建构知识与生活联系的一种载体,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元素。为此,语文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各种丰富的情境可随手拈来。如借助多媒体播放音频、视频、动画,给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从抖音等短视频App上筛选一些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的短视频,如古诗词相关的手指舞,给学生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
例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滨海小镇》《美丽的小兴安岭》这几篇课文时,课堂上就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相应的图片或视频内容,将文本中比较抽象的文字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调动学生多重感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二、立足学生自主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
新课标提出了活动的重要性,提倡在课堂上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以活动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给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增加点趣味,同时也通过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经历知识形成、探索问题的主动者,真实地经历学习过程。鉴于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尝试开展了如下阅读活动:
一是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活动。小组合作是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教师最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不断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这一课时,先请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小组交流如下问题:帛、麻纸、纸的使用是什么时候?用料是什么?优点和缺点是什么?通过小组交流共同了解纸的發展历程,接着请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对比分析,小组交流,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被传承下来,造纸术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这一发明作出贡献的人是谁。整个过程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阅读氛围中更全面地认识纸的发明意义。
二是角色扮演阅读活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单靠朗读、教师讲授很难让学生快速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结合中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常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例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时,请学生分别扮演老屋、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等不同角色,要求读出每个角色说话的语气、态度、情绪,通过角色扮演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悟出老屋身上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借助课外时间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
阅读是一种习惯,需要长期坚持,单靠课堂几十分钟远不足以培养学生习惯,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养成。加强课内外衔接,开展多样化课外阅读活动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视的。结合我班学生阅读现状,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如下课外阅读活动。
一是定期开展阅读笔记展览活动。提前给学生制订每月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做好读书笔记摘抄和整理,在阅读笔记上随时记录阅读心得和不足之处,以便随时翻阅;在笔记本上做好阅读书籍的分类整理,如可以分成叙事类、人物类、动物类、大自然类等多种类别,将自己在阅读不同类别文章时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以此培养学生整理意识和反思能力;或者撰写个人读后感,同时在班级后黑板开辟一块“读书笔记展览区”,将每月的最佳笔记张贴到黑板上,既给做得好的学生激励反馈,也给其他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
二是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请学生在班上分享自己最近读的课外书,讲一讲书中的小故事,或者从书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启发,说一说自己推荐这本书的原因。通过各种交流和分享打开学生阅读视野,让学生成为“好书推荐官”,在互相推荐和分享中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事实证明,从课内外双向出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样化情境,立足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借助课外时间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都可以给学生营造充满书香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吉啸.新课标下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J].试题与研究,2021(1).
[2]王语晗.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路径探析[J].读写算,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