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孟子有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一个人郁郁不得志时应该洁身自好,春风得意时则要敢于担当,做些对他人、社会有益的事。千百年来,这句话被一些读书人视为做人的标准,但仔细一想,它说得有些绝对。
“独善其身”,是强调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操守。人需不需要良好的操守?应该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万历皇帝在位时,明政权朝纲颓圮,腐败像病毒一样凶猛,谁不进染缸,谁就可能遭人排挤。但海瑞坚持廉洁为官,清白做人,不沾一丝尘埃。虽然做到了高官,去世时家里只有十多两银子、几件破旧的衣袍、一床粗麻蚊帐、一个破箱笼、一匹绫绸、一块麻布。这样的操守几人能及?
只是,相对“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一种更高的生命境界。它可以让一个人的才华得到展示,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华。古代士子喜欢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代的知识分子爱说“实现自我价值”,都体现了追求“有价值的成功”的人生理想。再说,鼓励“穷达”都要想到“兼济天下”,我们的社会风气才可能更上一层楼。在一些人看来,人“达”了去兼济天下,比较容易;“穷”的时候想兼济天下,非常艰难。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必须承认,“达”人在“兼济天下”方面有著种种优势。不过,我觉得对于“兼济”,“达人”固然有“达人”的高招,“穷人”也有“穷人”的妙计。清末的武训只是一个乞丐,小时候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念不起书,不仅穷,还十分贫,只是由于不愿看到十里八乡的孩子,都像自己一样没文化被人欺侮,历尽艰辛搞起了一个人的“希望工程”,将乞讨来的钱全部用于开办义学,免费接收穷人子弟进入学校读书,成为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武训不是“兼济天下”了吗?一个乞丐都可以兼济天下,其他的穷者为什么不能?
穷亦兼济天下,需要大格局。人如果将志向囿于让自己和小家庭过得好,不要说穷的时候去兼济天下,就是达了,他想的也不过是如何从社会的肌体上,多割几块肉供自己享用,未必有兴趣关注他人的冷暖。人的胸怀要大一点儿,懂得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跟他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每一种倾心的付出,都可能使社会的人文程度升高一些,如此才会产生应有的兼济之心。
兼济的起点是利他,这就需要坚持。有的人想做君子时可能想到兼济谁一下,但觉得兼济费劲费钱,立即打起了退堂鼓。真正有志于兼济天下的人都富有恒心,经得住各种磨难。苏东坡为官一生坎坷,一有机会必替老百姓说话;林则徐流放伊犁之前,还要将自己收集的关于西洋各国政治经济各方面的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编一本书扩大子民的眼界。没有非同寻常的坚持,他们怎么可能这样体现自己的兼济之心?
达了,兼济天下当然可贵;穷了,亦兼济天下则更可亲可敬!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