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璞
“特殊家庭”顾名思义就是某些家庭基于各种不同原因,与一般正常家庭在生活起居、生活质量方面存在差异。这类家庭一般包括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以及父母双方或一方有残疾的家庭,或者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家庭等。这类家庭中的学生往往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在成长经历中埋下深深的创伤。因此,教师需要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健康而有效的干預。
特殊家庭的学生往往由于亲属间感情的缺失而对自己性格的养成带来一定的影响,教师需要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家庭基本情况的跟进,及时掌握他们的成长动态。教师再根据每日计划制定课程,督促学生自觉规避不良嗜好。同时,教师要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与疏导,确保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及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
一、特殊家庭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现实状况
学生能生活在一个完整、和谐的家庭中是很幸福和幸运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旦父母感情破裂、离异,就意味着这个家开始支离破碎,其中受伤害最大的当属孩子,他们会觉得他们的世界瞬间崩塌,父母不再爱自己,情感出现缺失。父母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那么伤害会更大,孩子会变得烦躁、不安、暴力、敏感,甚至觉得父母的争吵是因为自己不听话,充满紧张感和不安,进而形成自卑、孤僻、懦弱等性格,情绪无法自控,喜怒无常。如果这些情绪没有得到关注和释放,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更为严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比如,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时间一长可能患上抑郁症和精神障碍等疾病。父母离异会造成对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养和学习习惯以及监督上造成疏忽或是缺乏,最终造成孩子行为异常。通常表现在孩子有较强的报复心理,对监护人会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导致孩子的行为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易敏感,在学校不容易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久而久之,内心会感到孤独、无助,觉得世界对他不公。这个时候学生会沉迷于自己封闭的世界,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进而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和行为,最终导致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等行为的发生。许多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后,精神状态不佳,学习状态每况愈下,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最终导致成绩飞速下滑,这就会导致孩子的知识水平不如同龄人,必然会限制其智力的发展。不管父母离异时间长短,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始终都在。
二、有效建立特殊家庭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和对策
在明确了当前特殊家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现状之后,教师就要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方法和对策进行思考,以此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确保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具体的策略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全面了解情况
教师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应当对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家庭状况进行摸排,及时掌握学生的监护人及成长经历情况。然后为了跟进特殊家庭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教师在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应当及时更新。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成长经历,在学生遭遇难题时进行及时的处理与疏导,这也方便学生更准确、及时地了解情况。
例如,在学生入学起始阶段,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这能在保障学生隐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家庭基本情况。一对一的交流内容应至少包括现阶段家庭法定监护人人数、组成情况、父母去向以及他们的联系方式等。并将这些采集到的信息在学生的档案中整合起来,若今后父母等法定监护人去向有所变化,要及时在学生的个人档案中进行更新。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之后,教师利用已经采集到的信息,为学生构建个人成长路径,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在采集法定监护人的信息时,教师已经初步确定父母或其他与学生关系亲近亲属的联系方式。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已经采集到的信息,尝试联系父母等法定监护人,并积极地与父母沟通,收集有关学生性格、成长经历中的事件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定期联系特殊家庭学生的监护人,以保证实时掌握学生发生变化的原因与动向。若监护人的信息有变动,要及时更新。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建立特殊家庭学生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组成情况,尝试解析学生的个人性格,然后通过与法定监护人保持联系的方式,及时跟进学生的成长情况。同时,教师应当及时更新监护人的信息,以确保学生的成长有监护人的参与。
(二)建立每日生活制度,高效规律生活
很多特殊家庭的孩子很可能会由于日常生活的小事而自动放大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由于缺少家长的监护,他们很可能用自己不成熟的知识体系做出出格的行为。若教师能指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充实在校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能养成良好的自我规范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安全教育课堂与班级习惯养成讨论专题会议,通过安全教育课堂为学生介绍如何进行生活与学习的平衡与规划,在班级习惯养成讨论专题会议上分享自己的习惯养成实施情况与心得。在安全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仅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在监护人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保护自己的身心安全,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规划自己长期与短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养成自觉学习新知识与抵制不良习惯的能力。这样一来,就能在平时引导学生学习积累正能量的知识,在形成不良习惯时自觉抵制。在专题班会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制订的计划,并汇报自己的实施情况,这样就相当于将全班所有的学生都作为特殊家庭学生的监督者,提升他们的自觉性。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建立安全教育课堂,为学生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制订生活学习计划。并用专题班会的形式,为特殊家庭的学生找来监督者,极高地提升了他们的自我监督与执行力,能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弥补性格缺陷
由于与正常家庭相比,缺少监护人的朝夕相处,学生可能会无法及时接收到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同时,监护人也可能由于与社会脱节、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而忽略对学生遭遇难题时的心理疏导。此时学生急需一堂心理健康疏导课程,这不仅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利用这一机会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形成与他人相处、与自己独处时的正确价值观。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普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走正确的路。同时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保证学生在引导无效的情况下,有途径可以倾诉自身的困惑。在价值观念进行普及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长篇大论,否则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将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例子讲给学生听,并询问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以及换位思考一下自己可能会做出的行为。这样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方式,避免了枯燥的感受,同时又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若引导仍无法解决学生的困惑,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室的途径,与教师一对一地进行交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弥补他们监护人缺失的劣势,为他们良好性格的养成保驾护航。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价值观念的普及,及时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辅助他们良好性格的养成。若出现心理健康引导课程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学校要组建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为学生开辟一对一的疏解通道,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做好家校沟通,正视夫妻离异问题
针对离异家庭子女在学校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以求更好地减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从这类孩子的特點入手,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一起来制定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策略,进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父母离异的问题,同时也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例如,部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选择不告诉老师实际家庭情况,造成老师不清楚学生的家庭背景,在学生出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的时候会导致一些敏感词汇刺激到学生从而起到反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让家长正视这一问题,并引导家长多关注学生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多花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要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无论他与谁生活在一起,父母都不会抛弃他、放弃他,以减少孩子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同时还要让家长明白,夫妻尽管离异,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要多给对方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以弥补缺失的爱,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提前沟通,尽量保持一致,以求最大限度地照顾孩子的心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得到培养,总之,做好家校之间的合作、沟通工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自信心去面对所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首先应当以建立特殊家庭档案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组成情况、监护人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跟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历程,同时及时更新监护人的联系方式,方便教师定期了解情况。其次,以每日规划生活的方式,及时教会学生自我学习与计划制订的良好习惯养成,自觉规避不良嗜好。最后,再以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健康咨询室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与治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消除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课题“‘互联网+助力薄弱中学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精准扶贫研究——以白银市第二中学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