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平台搭建促进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2022-05-30 22:20孙志芹顾晓卉施敏敏
设计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孙志芹 顾晓卉 施敏敏

关键词:实践 创新 人才培养 课题制 企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9-0109-03

引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遵循认知论规律,学习是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需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理解,创新才可能发生。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设计时尚前沿的服饰品,还需考虑技术的可控性,设计产品能够贴近目标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些能力的培养需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实践能力的锻炼。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既需设计基本理论的指导,在服装造型、色彩、面料等设计之中融入美学审美思想,也需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构思的能力,设计出新颖别致符合市场流行的各类服装,学生需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与独立产品开发能力[1]。

一、实践平台搭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高校毕业生的输出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检验高校专业教学模式是否与时俱进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与学需与时代发展、行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其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规划、任务安排、实践训练等需要创新理念的指导。通过优质的实践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发挥多维实践平台的优势,让传统的“老师授课”转化为“老师引路、学生探索”的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多接触实际问题,用新技术引导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推进“新文科背景下”的产学研深度发展,以需求引导设计。各个年级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中找到相应的实践环节[2]。

(二)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服装设计课程在教学中考虑较多的是产品的创意性,对服装生产成本及目标市场的认知不够重视,对服装企业的科技化作业缺乏认知,教师的案例分析也多是设计技法的引导。如此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偏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误认为绘制出一款独特表现形式的效果图就是专业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效果图技法的表现,多重元素的叠加,对服装的可实现性的技术因素考虑欠佳,教学形式上受教学经验主义、地域资源、教师素养等影响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高,在校学生的培养与企业需求目标存有差距。

二、服装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搭建路径

(一)实践平台建设的基础

教育部自2012年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来,该项目已成为各大院校积极参与的热点项目。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创建、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高校教育的重心。

1.教学内容的更新

目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更多的体现在招生宣传中,实际教学中的改进与有效开展偏滞后,有的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数年不变,但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年轻的、时尚的、与外界市场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如服装工艺课程中工艺流程的编排、教学环节的设计,工序内容的设计等诸多内容需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接近,需了解面辅料的科技发展,对工厂先进制衣設备有一定了解,学生的作业方可点评或具可实施性。

2.教学形式的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有序安排好四年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教学形式需改进。传统的一课一教师模式需要改进,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需要高校能够培养一专多能,迅速接受新事物,有敏锐思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每一学期开展一门示范课程,如女装专题设计课程是融合色彩学、设计基础、服装设计、复杂材料学,制版、工艺、成列等学科的融合,在授课中需要调动各种资源,结合专业系各位教师的专长,聘请校外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充实课堂内容。示范课程的良好效应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如毕业设计的开展。

(二)实践平台建设的举措

建立以培养创新人才搭建多渠道实践平台,既需学校在制度上、教学模式上有所改革,能够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也需校企合作,充实师资队伍,共同培养优秀行业人才。

1.明确教学目标

制订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积极创建实践平台。让学校优质的培养目标对接企业的发展需求。校内实训课程需制定严谨的教学大纲,详细的教学计划,认真做好课题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以企业现实课题校内模拟实施,开展精准设计。与地方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基地、校企共建实验室、设计工作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对接平台,以企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互通有无的实践平台,切实助推服装设计方向创新人才的培养。

2.吸纳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

实践创新需要了解当前的本专业的科技发展阶段,创新是针对当前的技术或应用阶段提出新的见解。可以通过吸纳企业工程师,开展阶段性授课或开设讲座,给师生灌输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工作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将创新设想落到实处。或聘请企业设计总监参与设计作品的讨论、调整、完善、筛选及评价,实现项目的落实与设计成果的转化,能够培养学生严谨作风和创新思维,在校企对接过程中提升产业服务能力[3]。企业导师能以丰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与技术能力的提升,为学习提供建设性意见,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出行业的好苗子,充实企业的人才队伍,为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建立良好的需求关系。

3.鼓励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当前,与服装设计学科相关的竞赛较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赛事,以赛场T台为平台,结识业界同行,更好地促进自己的认知与动手能。积极参加专业大赛,有利于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实践目标相结合,向前衔接创新思维、能力和训练,向后推动竞赛的优秀成果应用到实践当中去[4]。但参与一场服装设计类的比赛,需要投入较多的财力、精力,对于无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说,参加大赛会带来不少经济压力,教师应承担起甄选赛事的责任,学校应为竞赛参与者、获奖者提供不等的奖励金额。

4.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需紧随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类课程的编排,增大实践类环节课程比例,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视课程需要实施校企对接实训课程。如,以企业库存面料为设计材料,由学生开发设计新产品,既能够为企业输入新的创新理念,也为学生节省了购买面料的经济支出。在课程开展中,按企业服饰品牌定位设计实训任务,开展一课多师的授课模式。首先由设计老师指导设计方案,完成色彩提取、草图设计,优化款式,完善细节等,接着由制版老师指导结构设计设计,完成版样,再由工艺老师指导童装工艺组织的编排和设计,完成样衣制作。学生的每个课题的学习,都设计企业落地项目,完成从主题构思、款式设计、工艺制版、样衣制作等流程,形成闭环模式,达到课题开设的任务与企业品牌定位相吻合,学生从实践学习中获得设计感悟与成就感。

三、实践平台搭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践行

2017年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明确了“112”改革思路。对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输出的新需求,切合学校发展定位与办学方向的基础上,深化并拓展“艺工相融,多维协同”办学理念。面对新经济时代,明确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定位。形成“五个模块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即一年级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二年级专业课,三、四年级综合实践课,以及贯彻四年的素质拓展课。以能够独立完成高质量毕业设计作品为专业课学习总结,实践课程注重以实际项目为载体,注重课程体系性、连贯性,从地方资源与软硬件设施方面入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服装设计专业的思维、形式、技术置于市场的管理、策划中,发挥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一致,培养具有社会担当的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加入导师工作室、研究团队进行相关课题研究,资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团体组织的竞赛活动或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潜能,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制订课题制教学规划,完善课程体系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借助人才培养计划中“1+1+2”的课程结构形式,在系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促进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會、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专业教师依据社会、行业和学科的发展,从“艺工相融,多维协同”的特色化教学研究、卓越工程师理念下设计学科的改革与建设、OBE理念下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等,不断分析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思考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贯彻新工科和新文科理念,以改革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见图1)。如以前的服装结构课的授课形式,主要以教师提供的范例进行款式分析,制版示范,学生也能跟上老师的讲解完成结构制图。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完整,因为服装之美并非只关系到结构,还涉及色彩、面料、图案、配饰、着装者、情境等诸多因素。而这诸多因素学生在一门课的接受非常局限,需把结构变化融入到课题实践中,将技术学科与创意设计有效衔接起来,增强了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授课形式促进了课程间的衔接,将服装结构课与设计课、材料课、流行趋势等相关课程间的学习融会贯通,避免了各专业课间学习的断层现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更加系统完整[5]。

(二)服务课题制教学,加强软硬件支撑

本专业拥有服装工艺室、服装制版室、服装CAD实验室、手工染实验室、4个专业实验室和8个小型玻璃成衣展柜,学院实验室获批“江苏省实验示范教学中心”,教学及实验用房面积 12000多平方米;与校信息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共享计算机和纺织材料实验室,同时建有服装基础研究、品牌服装研究、服饰手工艺文化研究等3个专业工作室,与学院其他专业共享2个计400平方米展厅。实验室制度完备,各类实验参与人员职责明确,设备购买、使用规定明细,实验室安全、卫生、开放、考核等管理制度齐全,服装专业实验室管理、安全操作规范、使用流程等制度,有效保证实验室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

服装与服饰设计系拥有一批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专业系曾在当地承办大型纺织集团2次新品发布会,负责新品研发、主题策划以及表演策划,获得较好的社会声誉。现有11名专任教师,其中2位教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3位教师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1位是协会理事,曾获聘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评委。企业实践累计半年以上教师9人,其中2位曾担任品牌公司设计总监,1位现任品牌公司设计总监,6人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合作项目、企业实践或承担社会服务项目。近5年有80%的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实践半年以上经历,能够融合企业要求,指导实际教学,有效推进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衔接。

(三)实施课题制教学,校企共建实践平台

专业系努力加强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服装系与当地重要企业悦达纺织集团和亨威实业集团长期有着合作关系,帮助本地小微服装企业解决服饰辅料库存问题。同时,加强跨学科协同,加强本专业本科教学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纺织服装学院的功能纤维纺织研究所、人文学院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和学院的区域文化创新研究所合作,进行综合设计性实践课程的教学。满足服装染织、纹样、品牌、综合性设计等实习实训的需要。

(1)让学科竞赛与相关课程衔接。

课题的开展与服装设计专业大赛相结合,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如在女装设计中,有学生偏爱传承国粹的再设计,有学生热爱当今的数码技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事先准备主题若干,让学生自由选择,按小组指导,制定详细的学习任务书,安排好每周的学习计划,课程组教师将依据进度开展指导工作。从效果图的绘制、面辅料的选择、到成衣的制作、配饰的搭配,需要各科教师的齐力合作,课程完结后将课程作业进行投稿。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既锻炼了教师的行业敏锐感,更好地指导教学,也给学生带来了挑战,锻炼了自身综合设计能力,让自己的作业交给行业专家进行评定[6]。

(2)以企业产品开发与相关课程衔接。

企业通过项目合作,专业系师生结合课题制教学,以社会服务、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链升级、创新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合作办学的内容,开展课题实践。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较高层次企业的紧密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学习和锻炼平台。此外,企业也充分发挥了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所碰到的科技问题,如优化版型设计,开发新功能面料,近两年,本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联合,积极申报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结合企业实际问题,共同申报并获批20余项发明专利,由此获得相关企业对本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给予了配套的经费支持。本专业尽可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链升级、创新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制订合作办学的内容,通过各种合作培育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2020年拓展的盐城当地的非遗项目传承实习基地东台嘉丽发绣厂。实习基地教学采用“企业技术员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前期企业实践、后期综合创新”的流程。学生通过进企业实践机会,深刻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传统手工企业带来新气象,学生的开拓性审美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四)践行课题制教学,促进师生共成长

按照《设计艺术学院综合设计性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和《设计艺术学院学生外地集中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专业系组织实施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具体而详实的教学计划、任务书、指导书和考核标准等教学指导性文件,构建了由课内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素质拓展、创新实践训练等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的设置充分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实验室、工作室、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实践和实习,实验课程设置合理,实验开出率达到1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达到 91.8%。以2021届毕业生为例,本专业教学计划共有计划集中实践课程10门,总计划60周,实践课程的作业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各项大赛。

近五年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学术研究、学科竞赛以及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专业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举办创业讲座、创业沙龙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如图2所示,近五年本专业学生获得14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和学科竞赛并获奖,近五年参加比赛人数涨势明显,近五年共计获得16项国家级项目和66项省级协会举办的项目,2020年获奖人数超过了本专业人数的44%,促进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的比例达到100%,培养方案中设置素质拓展课,学生通过课外创新活动获得学分的比例近100%。在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有学生作品入选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近两年我系学生在大學生艺术节,大师奖中常脱颖而出,提高了本校在同类高校中的排名。由此可见,课题制教学的改革,为“教”与“学”注入新的活力。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需反思,近几年我系师生偏重于政府主导的综合性赛事,今后一方面要大力促进师生投入国内外高级别赛事,另一方面要加强跨学科合作的综合性赛事组织,做好培育,建立机制,争创一流成果。

结语

科技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服装设计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亦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与义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的开展需与地域资源开发紧密结合,与地方企业保持良好沟通,便于实践环节的路径拓宽,专业系聘请企业导师共同开展课题制的教学,将学习任务明确化、现实化。实践证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提高学术的实践能力,以课题制为主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本专业将继续推进与企业单位的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较高层次企业、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部门等单位的紧密合作,继续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锻炼的机会。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