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崇高观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探究

2022-05-30 22:12丁文星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现代艺术崇高康德

摘要:回顾西方艺术史,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画家透纳、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到19世纪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代表画家托马斯·科尔和弗雷德里克·丘奇等,这些画家的作品都诠释了崇高的视觉表现形态。而在现代艺术史上,崇高观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在现代艺术家,如战后美国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巴内特·纽曼、马瑟韦尔的抽象油画作品中,以及20世纪60年代涌现的大地艺术、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作品中,可以找到崇高这一美学概念的当代表现形态。文章围绕是现代艺术已经逐渐远离了崇高,还是崇高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重新阐释和关注等问题,探究康德崇高观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康德;格林伯格;崇高;现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0;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1 康德崇高观的理论来源及内涵

崇高这一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有较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最早由公元1世纪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这本修辞学著作中提出,朗吉努斯所指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此后约1500年的欧洲相关文献中,鲜少有人提到崇高。直到18世纪,英国思想家埃德蒙·柏克在其唯一的长篇美学论文《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中,尝试用生理学解释崇高,其對崇高与恐怖痛感之间关系的阐述深入人心,这一创新之处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崇高的重视,浪漫主义兴起带来的审美趣味转变,从英国传入德国,康德在此基础上对崇高问题的探讨,比过去的美学家都要深入。1763年,康德完成了《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一书,该书出版于1764年。撰写此书时,康德的批判哲学等基本思路还没有形成,该著作只是对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描述,书中基于美感和崇高感这两个范畴来讨论人的情感及道德品质。该书写道:“我们现在要加以考察的精细感情,主要有两种:崇高感和美感。两种情感都是愉快的,但愉快的方式和性质却完全不同。”[1]康德在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这两大批判后,直到1790年,在其三大批判的最后一部《判断力批判》的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对“崇高与美”的哲学论证,由此可见康德对崇高这一概念的重视。他把对崇高的分析贯穿美学史的整个发展过程,因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崇高理论。

对崇高这一概念的探讨,实际上是从两条不同的历史线索出发的。第一,朗吉努斯提出的这个概念在后世演变并在美学领域起作用的历史;第二,如今根据既有的崇高概念来回溯历史,整理分析人所具有的崇高的感受[2]。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分析部分谈到,美与崇高的一致性在于:都是令人喜欢(愉悦)的,且都是以反思判断为前提的。而两者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不涉及其内容意义、目的和功用;美的对象是有形式的且有限制性,而崇高的对象是无形式的,表现出无限制。此外,康德特别强调了崇高对象的特点无限制性、崇高的道德性质和理性基础[3]。美感带来的愉悦和崇高的愉悦并不相同,前者是一种直接的,可以和游戏性的想象力结合起来的积极的愉悦,而后者是一种间接产生的愉快,它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以及紧随其后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消极的愉快[4]。

2 崇高观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大地艺术

在现当代国际艺术视野中,崇高这一概念仍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艺术的表征符合康德在崇高感分类中提到的“壮丽的崇高”。康德在“数学的崇高”中列举了古埃及金字塔,具体分析了感受崇高感的观看距离,提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现代艺术史中,关于崇高这一概念在雕塑装置等艺术作品中的延伸,大致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涌现的大地艺术(Land Art)很快就被人们熟知。一些艺术家开始寻找白墙之外的室外空间,在美国内华达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以及新墨西哥州之间的沙漠、高山地带开始新的艺术实践。大地艺术不是对未知的土地进行干预,而是在广阔无垠的全景图像中,以多元化的创作材料为媒介,其呈现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视觉行动与语言,似乎是向18世纪和19世纪浪漫主义如画的风景致敬。大地艺术家如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罗夫·贾瓦契夫和让娜·克劳德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艺术的延伸及其与景观或城市景观感的完全融合。

雕塑家理查德·塞拉主导了美国雕塑近30年。他的作品以大型抽象钢铁雕塑而闻名,他使用工业化的材料进行创作并把雕塑艺术带入一个材料化的新领域,同时着手研究意识形态空间的区位特性,强调区位特性不仅具有物理性,还具有意识形态的空间特性。正如他那一代的其他极简主义者一样,理查德·塞拉避开了艺术作为隐喻或象征的概念,而是提出了雕塑作为重量、引力、空间、过程和时间的现象学体验的想法。他的巨型雕塑作品East-West/West-East(2014)位于卡塔尔的布洛克自然保护区,这组令人惊叹的雕塑作品由4块钢板组成,每一块都高约15米,总跨度超过1000米。为了保证完美排列钢板,理查德·塞拉考察了土地的地形,强化了沙漠中心广阔而荒凉的空间印象。钢板雕塑作品矗立在沙漠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自然条件下,钢板开始氧化,其表面呈现出各种肌理和色泽,如同一幅由大自然创作的抽象画,这组当代装置作品是壮观的、与大地和天空呼应的,有一种无限的延伸感。理查德·塞拉的作品通过纯粹的物质性唤起了一种崇高感。

3 崇高观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抽象绘画

崇高感延伸至现代绘画艺术领域,最突出的是战后抽象表现主义。这一时期,美国抽象画派出现了两个分支: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和色域绘画(Color-field Painting)。行动绘画的代表画家有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等,色域绘画的代表画家有马克·罗斯科、巴内特·纽曼、罗伯特·马瑟韦尔等。无论是杰克逊·波洛克富有韵律感的泼溅式大型抽象油画,还是威廉·德库宁充满激情的戏剧化的绘画,都有一种纯粹性。他们的抽象绘画作品呈现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能够给人带来十分直接的冲击。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一种感染性,以此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与行动绘画充满激情的表达不同的是,色域绘画画家的作品体现出宁静的崇高感。色域绘画代表画家马克·罗斯科的作品坚持探索色块区域的纯粹感官性,画面没有任何视觉中心为焦点而向外延伸,这种无限性和康德提到的崇高观所具有的特点相契合。罗伯特·马瑟韦尔以黑白为主的巨型抽象绘画作品《西班牙共和国的挽歌,第34号》(Elegy to the Spanish Republic NO.34)的创作灵感来源于1939年西班牙被法西斯击败后的深刻反思,画面颜色以纯粹的黑白为主。罗伯特·马瑟韦尔说:“黑色是死亡,白色是生命。”关于生与死的话题,是崇高的、永恒的。如果把黑色与白色分别理解为黑夜与白天,则与康德在《论崇高感和美感的不同对象》一书中写到的“黑夜是崇高的,白昼是优美的”产生了呼应[1]。在巴内特·纽曼约5米的近乎壁画尺寸的布面油画作品《人类、英雄性与崇高感》中,大红色块色域被如同光一般的线条分割开,似乎创造出了一个新世纪,这张巨型绘画自带一种难以名状的崇高感。

行动绘画代表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创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在早期受到墨西哥壁画及立体主义的影响。到1950年,随着杰克逊·波洛克“泼溅绘画”(Drip Panting)技法的日趋成熟,大型抽象油画作品《第一号,1950》(又名《淡紫色的雾》)问世,使他成了新美国绘画的象征。泼溅式的创作方式打破了原有架上绘画的单一模式,画作肌理极其厚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视觉中心点,似乎有一种超然的掌控能力,使各种油画颜料、铝颜料等其他综合材料形成既随意又克制地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受。这种创作方式如同技术精湛的舞者,随着音乐的响起开启即兴表演,是一种纯粹的、忘我的状态。

笔者数十年前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观看杰克逊·波洛克作品的最初印象是,在美术馆偌大的白墙上,波洛克的巨型油画作品静置在那里,画面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可以直接唤起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这种激情让人联想到在海边海浪猛烈地撞击海岸巨石,是一种惊涛骇浪的激情与壮丽,是一种与浪漫主义绘画的跨越式对话后在耳边响起的回音。如果说行动绘画是通过一种极具张力的表现方式——动态的笔触、厚重的肌理,引起人的共鸣,让人感受到一种昂扬的崇高感,那么色域绘画则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静态的笔触、大面积的平涂,画面颜料运用了叠加的方式,却处理得极为均匀、轻薄。

色域绘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马克·罗斯科。马克·罗斯科的绘画风格深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这些戏剧的悲剧色彩为他晚年自杀事件蒙上了一層迷雾。在马克·罗斯科的巨幅绘画中,他绘制的主题和宇宙一般神秘,看似简单的颜色对比,却有无限延伸的空间感,画面细节处极为耐人寻味。画面中的静谧感、神秘感和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风景作品有相似之处,此外画面空间的无限延伸感似乎快要溢出画面,让人想起宇宙中不可见的神秘之物,不禁让人心生崇高感。马克·罗斯科的作品由1940年左右的色彩明亮,到1950年转向深沉阴暗的色调,最后在1960年左右,进一步趋于暗淡,直至最后创作了一系列以黑色调为主的绘画后,马克·罗斯科于1970年选择自杀。马克·罗斯科在他的作品中将观众置于一个崇高的空间中,思考和感受孤独。他的作品对浪漫主义艺术进行了现代性的诠释,或者是将艺术视为一种对抗日常世界平凡生活的一种超验体验形式。

4 格林伯格与抽象表现主义

格林伯格作为现代艺术中重要的美学家、艺术批评家,大力推崇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他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推手,使得马克·罗斯科、杰克逊·波洛克等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成为19世纪战后艺术时期的代表性画家,格林伯格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点也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他提出了画面的平面性以及去中心化艺术观,诸多实例在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作品中均得到了体现,画作中的空间感得到了无限延伸,形成了全新的视觉绘画语言。格林伯格深受康德思想的影响,有些美学概念和术语源于康德的理念,因此很合理地解释了康德崇高观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并没有减弱。

同样,浪漫主义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也受到了崇高观的影响,比如现代大地艺术、公共雕塑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崇高的概念在现代艺术的不同门类中以一种含蓄的方式继续保持和延伸。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绘画作品在透纳的风景绘画作品中早已显示出其演变雏形,色块的简洁与平面化演绎,在当代抽象主义画家肖恩·斯库利作品中的崇高感有一种建筑性和秩序感;行动绘画无论是作品形式感还是颜色发展规律,沿着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的这条路径,仍然可以在德国当代艺术家如安塞尔姆·基弗的作品中找到一些踪迹,他同样采用厚重的油彩、稻草、乳胶、石头等综合材料进行创作,神奇地将大量的植物和模糊不清的文字融入作品,为他的作品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崇高观从浪漫主义出现起就一直伴随着它,直至现当代。

5 结语

现代艺术如果没有崇高的内容,就无法创造出一个崇高的形象,也无法摆脱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物和物体的意象,除非通过扭曲或者完全否认它的方式来维持一个空虚的几何形式主义的世界——一种抽象数学接力的纯粹修辞。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传说或者神话的时代,可以称之为崇高,如果拒绝承认纯洁关系中的任何崇高,那么如何才能创造出一种崇高艺术呢?康德崇高观中数学崇高和力学崇高的规模、生命力以及浪漫主义后期的那种恐惧感,带来了一种没有规则约束的领悟与经验,因此,浪漫主义并没有终结,崇高观同样如此。

参考文献:

[1] 康德.康德美学文集[M].曹俊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2] 高建平.“崇高”概念的来源及其当代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20(8):113-117.

[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06.

[4]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9.

作者简介:丁文星(1987—),女,湖南益阳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现代艺术崇高康德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无名的崇高
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