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霞
依据素质教育改革需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方面产生了影响,结合该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意识,培养计算思维,正确看待网络。
一、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分析
初中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是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时期,所形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会影响其一生。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学习特点。初中生年龄大致在14岁左右,该时期学生思维水平已经有所提升,对知识的学习已拥有自己的想法,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学习能力显著提升。(2)性格特点。中学生的情感变化会影响学习效果,虽然他们不会像小学生那样情绪波动明显,但其性格与情感变化难以捉摸。青春期的到来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要关心其价值观与情感态度。(3)情感与心理特点。初中生对自己做出的评价不完全来源于教师,他们更看重同伴间的相互评价,此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升。网络环境下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评价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对中学生的影响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是一门近年来新开设的课程,旨在培育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并且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环境下,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收获信息的传输与处理能力,从而培育良好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作为未来学习的必要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与网络环境奠定基础。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给中学生带来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一)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影响
在文字输入能力方面,考查学生的文字输入情况,即可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大致掌握情况。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打字速度在每分钟20~40字,少部分学生每分钟打字速度低于20个字。信息检索能力方面,多数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快速检索自己想要查询的信息,只有少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确定关键词。
(二)对身体方面的影响
多数学生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会产生眼睛疲劳和身体疲倦的问题,可见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会对学生视力造成不良影响,且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或者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学生的身体会出现关节僵硬、肌肉酸痛的症状。
(三)对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交流平台,给人们带来各种观念上的冲击,而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普遍存在好奇心,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现阶段中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的时间越来越长,网络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有重要作用,学生对网络交往有较大的依赖性。互联网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主要分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具体情况:一方面,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学生渴望与他人交流,获得他人的理解与认可。网络的虛拟性可以让人们隐藏自己的年龄、家庭背景、性格气质、生活状态,这让学生缓解了自己的社交压力。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社会化模式改变,传统的人际交往建立在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而网络环境下,个体往往在非真实的环境下相互交流,不利于学生个体自主意识的形成,甚至会造成学生人格异化。
(四)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的应用影响学生上课的效果。学生上课时总是会想网上的内容,导致课上经常分心,影响听课效果。其次,影响考试。有的学生在考试复习期间也会上网,但因自制能力较差,除了上网查询学习资料外,还会忍不住打游戏,从而影响考试复习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分析
(一)培育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1.培育计算思维
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肩负着培养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发展需求的重任,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文化课程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与实践技能。数字化环境下,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并认为这是一种品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知识的不断积累而形成的,能够应用计算机学科思想与方法解决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初中生的计算思维形成需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依附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又对知识有所超越。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青春期的初中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转变,这一阶段计算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掌握计算机基础概念,为信息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并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计算思维的养成与发展中,学科知识的建构是首要步骤,学生还应立足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知识价值。教师要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强化学科知识和计算思维间的关联性,使其成为学科特色。
2.树立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的是人类面对信息时头脑做出的能动反应,主观性是其主要特点。面对不同主体,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有着不一样的见解。现阶段,信息意识有着丰富的内涵,能够表现为人们对身边事物与信息的认知力与判断力。初中生依靠信息系统处理信息,了解如何鉴别信息的真实性,如何与他人分享信息或者对信息的需求做出定位,通过信息意识的树立提高信息价值。信息技术课程中,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技能的形成,都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必要条件。
3.数字化时代下的学习与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改变,当今社会对数字人才提出了创新性要求。创新是时代发展的特质,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发展与进步。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数字化时代下,学习者在使用数字化资源的过程中形成数字化意识,使学习过程更加顺利,通过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信息技术后,学生开始利用网络资源查询信息,辅助其他学科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体现。对于中学生来讲,如何正确利用数字化资源,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是数字化时代下人才发展的重要体现。学习信息技术时,要了解计算机的固有特征,以直观的方式,通过联想,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Word图文混排学习时使用绘图工具栏,学生自主使用阴影、填充以及自选图形等工具,以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作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1.采用分层差异法培养学生
以分组的方式展开信息技术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与操作技巧。对学生进行分级时,将曾经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划分为一级,对计算机知识掌握得较为模糊的划分为二级,将完全不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划分为三级。将三级学生穿插组合,每组安排一名熟悉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操作的学生,组员互相帮助,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
将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注重生活实际与课堂的高效结合,使信息技术能够渗入学生生活,让学生意识到网络环境下不仅可以上网打游戏,还可以搜索学习资料,制作学习素材,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在“艺术字的制作”环节,小组合作,有的学生负责上网查询广告牌图片,有的学生负责设计文字字体,有的学生负责将图片上的艺术字应用在小组作品中,通过信息技术使字体更加丰富多彩。
2.微课程模式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还要对教材内容与微课程的使用方法加以分析。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明确具体哪些课程需要用到微课,在课前准备阶段制作微课,使其与教学内容相贴合。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微课程的内容,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微课程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实践,这与当前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培育信息素养。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学习给中学生带来的更多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在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和文字输入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团队交流协作的机会。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发挥微课程与分层教学模式的作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科学习与信息技术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