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2022-05-30 10:48吴雷崔璐武亚苹
出版广角 2022年16期
关键词:出版社数字化数字

吴雷?崔璐?武亚苹

【摘要】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实现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文化强国的主要阵地,出版业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积极推动融合发展。文章立足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远景目标和重点任务,从内容、产品、服务和治理四个维度分析了出版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四条实现路径,以期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文化数字化;出版深度融合;数字出版

【作者单位】吴雷,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崔璐,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武亚苹,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6.009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件明确指出了国家文化数字化的发展内容,并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等方面对国家文化数字化的发展作出总体规划[1]。一方面,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实现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数字化是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出版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出版机构,承担着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文在解析《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中宣部《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厘清新时代出版机构深度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加快出版机构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发展,为助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参考。

一、融入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2022年4月,中宣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兴出版与传统出版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新型出版传播体系更加完善等,为融合发展设定了目标[2]。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布,又对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将指引出版机构借力前沿数字技术、增强出版融合功能、破除模式壁垒,以解决出版融合在内容、模式、业态方面的现实困境,激发出版融合动力。

1.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出版内容精品化建设

作为人类文明、历史沿革、社会记忆的重要保存介质,出版物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出版机构肩负着有效巩固数字时代出版发展主阵地的使命。《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坚持内容为王,优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结构等,并提出了破解当下制约数字出版内容建设的思路、路径和具体举措。出版机构融入文化数字化战略,有利于加快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的优化配置,快速找准精品优质内容建设方向,推动数字出版精品内容资源的建设和持续供给,保障数字出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出版产品生产方式转变

随着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阔步前进,新兴数字技术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出版生产方式的革新,促进融合出版产业的创新发展。《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要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创新内容呈现和传播方式,打造数字出版内容精品。然而,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内容产品生产方式,整合出精品内容资源,并使这些内容资源能够重复利用,不断地实现聚合聚能,进而在市场上增值升值,是出版机构面临的一项挑战,也是出版机构推动融合出版深度发展的现实需求。融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而形成的出版数字化产品,将更好地满足全媒体融合时代用户对数字精品内容、服务的多元化、多场景化、多层次获取需求。

3.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数字出版的产值连创新高,《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度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11781.67億元[3]。作为出版机构,增强对新兴市场、业态的感知力和适应力,强化对产业形态、产品呈现形式和服务方式的深度研究,拓展产品的需求适配性、消费引导力,是需要直面的挑战。《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要充分把握数字时代各类群体的阅读需要,持续推出能够为读者所接受、适合网络传播的优质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达到推动出版机构做大做强的目的。出版机构只有不断借助先进技术,推出新型产品形态,提供更加多元的用户体验,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融入文化数字化战略,充分融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文化数字化的衍生品,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必将拓展更多的新型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推动出版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二、融入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点任务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任务部署,从内容、产品、服务、治理四个维度对出版机构转型升级提出了要求,也为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重点任务。

1.内容升级,推动出版资源数据化

《意见》提出,利用文化领域数字化成果整合文化资源数据,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为出版机构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供了现实指引。内容是出版业的核心,文化数字化在出版融合的背景下首先体现为出版内容数字化。近年来,出版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取得了大跨步的发展,电子书、有声读物、视频、多媒体等多元形式的出版物在生活中已经很常见,出版业也积累了大量的数字资源。但这些数字资源大多是内容形式上的变化,内容之间缺少内涵上的关联,资源大多呈零散状态,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版业内相关内容资源之间的割裂与重复。

在此背景下,出版融入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首要任务便是对出版内容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首先,出版机构可将数字文化资源按照一定标准关联并构建中华文化数据库,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而实现零散资源的彼此链接,形成完整的文化知识链。其次,出版机构可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开设“数据超市”,依法开展文化资源的数据交易,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最后,出版机构可将文化资源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将知识的关联数据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

2.产品升级,改造出版生产新方式

《意见》在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方面,鼓励文化机构应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数字内容,加强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实现数字内容需求的实施感知、分析和预测。以读者为中心是图书营销的核心思想,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亦要围绕读者展开。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被动静态的读者逐渐转变为互动动态的用户,用户在网络传播中逐步分众化、差异化,形成不同群体的新型阅读需求。如何利用新技术赋能出版业,解决大部分出版社内容“叫好不叫座”的现状,是出版业转型升级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出版机构应着力改造传统的图书生产流程,打造融合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数字化文化生产线。推动出版产业链数字化,整理分析图书在生产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可掌握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从而使读者需求转变为图书策划、编辑、发行的直接动能,推动出版机构从定量出版向按需出版转型,打造贴近读者、适合网络传播的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同时,应围绕用户的行为习惯,挖掘满足出版融合的各项适配技术,促进数字出版多角度、多介质延伸,创新出版物呈现方式,增强用户各项体验,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满足市场需求。

3.服务升级,创新出版消费新模式

《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加强内容供给、用户体验,促进新型文化消费,打造在线在场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出版的本质是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传统出版服务通常与书报刊等实体产品紧密联系,形成“书报刊—信息”的服务模式;信息时代以来,出版通过提供图书数据库、专题资源数據库等无形产品来实现知识服务,服务载体开始摆脱实体,“数据—知识”服务模式兴起;随着以元宇宙为代表的web3.0概念出现,扩展现实、全息呈现、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了阅读、学习的时空限制,沉浸式阅读、场景式学习成为用户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的优先选择,“数据—知识—场景”服务模式成为创新文化内容消费模式的重要方向。

《意见》中对图书馆、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服务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出版社可充分发挥出版社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对接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服务需求,深层次开发出版资源,打造知识课程、沉浸式阅读空间、数字文创产品等新型文化消费产品,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形式巩固和扩大中华文化数字化创新成果的展示空间,发展新的数字文化消费模式。

4.治理升级,推动出版管理现代化

《意见》提出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鼓励文化机构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升文化机构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出版社经历了多年的数字出版转型过程,已初步实现了出版机构的信息化、数字化、流程化。但在数字化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数据运用不够充分、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等,这种对资源和数据信息的落后治理方式无法满足未来深度融合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出版业可借助政策东风,全面推进出版数字化改革,将数字技术推广到数据存储、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环节,实现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推动出版转型升级。出版机构内部应着手建立出版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释放出版活力。地方出版社可以出版集团为单位,规范管理、科学治理所属出版社的资源内容,打破传统出版社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出版数据省域/区域中心。

三、融入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现路径

立足出版融合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政策指引,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谋划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1.注重出版资源深度开发,助力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

第一,加大文化专题资源建设。出版社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已经聚集了大量的优秀内容。但受限于图书出版的特点,在应对互联网用户的阅读需求时,往往存在数量不足、系统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出版社应在坚持传统出版优势方向的基础上,选准发力点,集中力量、持续投入做好专业内容的深度开发,逐步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资源库,创建融合出版的精品项目和优质平台。这与《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内容建设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中央级出版社在专业资源库开发上具有先发优势,如中华书局在古籍数字化领域开发的籍合网,包括“中华经典古籍库”“海外中医古籍库”等18个资源库,已初具规模。地方出版社近年来也围绕地域优势开发了特色资源库,如贵州出版集团的“本草风物志·中草药数据库”“非遗云村寨”等。

第二,加快出版资源常态化采集。出版社应高度重视出版物数字版本的存储和管理,将出版资源常态化采集作为融合出版的基础性工作。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22年1月发布了《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做好出版物数字版样本缴送工作的通知》,对数字版样本的文件类型、命名规则、加工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出版社应根据这一要求,建立出版物的采集管理制度,对书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的数字资源及版权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规范化加工、结构化存储,实现对本社出版物的常态化管理。同时,出版社应着力开展对存量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工作,特别是对具有利用价值的存量资源还需同步考虑版权续期工作,以丰富出版资源供给,增加出版社的资产数量。2021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魏玉山院长提交了建设“新中国出版物数字资源总库”的提案,建议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牵头建设出版物数字资源总库,旨在解决出版物数字化版本的保存与共享问题,为全国出版领域的关联数据库建设提供基础。

第三,加强出版资源数据化解构。出版社应开展对数字化内容的解构和关联,为实现文化大数据的关联与互通打下基础。为在文化数字化体系下进一步发挥出版资源的价值,出版社亟须将“大粒度”的图书资源转化为“小粒度”的数据资源,实现从图书出版向数据出版的转变。出版社可以应用语义分析、知识处理等技术,对文化类图文音视等数字化资源进行内容拆分,提取出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构建能够支持知识迭代的出版知识图谱,形成具有关联价值的数据资源集合,以便接入国家文化专网的“数据超市”[4]。如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在国家文化专网底层关联系统里面,已解构了3.7万余条文化资源数据,形成了270余个资源数据集[5];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对已有“中国古籍图典数据库”进行解构,首批将在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上线3万余条数据[6]。

2.推进数字出版技术赋能,升级出版生产呈现方式

第一,丰富出版内容的呈现形态。在5G等信息技术催化下,多元化的数字阅读消费需求得到了巨大释放,以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的数字内容带给用户更加丰富立体的阅读体验,必将成为互联网消费的主要内容。出版社应当加大多媒体资源策划力度,立足传统图书内容,按照音视频内容的创作规律和不同应用场景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开发有声读物、视频课程等富媒体产品[7]。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出版社还需要重点关注以VR/AR/MR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体内容开发。编辑可以通过VR/AR/MR技术的应用在元宇宙的平行空间中搭建图书中所描述的“真实”场景,甚至对人物、环境等一比一精细还原,让读者产生接近于“真实”的感官感受,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图书内容。

第二,升级出版内容供给方式。传统出版的策划,一般是基于策划人经验和同類产品的市场反馈,缺乏对出版社读者用户的行为获取与数据分析。这就要求出版社在分发数字内容的同时,能够基于数据分析实现对内容需求的实时感知、分析和预测,从而按需生产内容。首先,要开展用户行为分析。即通过用户访问记录分析,以及对用户阅读行为、特征与购买记录等数据的分析,挖掘、捕捉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实现选题内容和流程创新,进而实现出版内容从通用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的转变。其次,要开展资源反馈分析。即建立用户对出版资源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显性反馈与隐性反馈的结合,对资源的购买量、用户评分、访问次数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用户对出版资源的满意度[8]。

3.拓展出版产品服务模式,创新数字内容消费场景

第一,创建文化知识服务场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出要增强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这将为出版社的数字内容销售带来新的机遇。随着越来越多公共文化机构“新基建”落地使用,国家及各级地方公共文化云平台逐步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文化内容的新场所[9]。据统计,“国家公共文化云”2017年上线,截至2022年5月,累计访问量达9.96亿人次[10]。线上用户流量入口一直是出版社融合发展的短板。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出版社应关注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需求,力争以专题资源库形式在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开设栏目。这种模式可利用公共文化平台这一天然的流量池,解决融合出版存在的建设容易运营难问题,而且线上知识服务模式也将有效补充文化机构的数字资源供给,更好地助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

第二,创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随着移动设备、智能终端、传感和定位等技术的发展和联动,场景式服务在各行各业中愈加受到重视。融合出版向深度发展,需要出版社积极拓展传统图书服务的边界,借助新理念和新技术拓宽图书的文化内容服务场景,实现内容产品的增值。出版社应探索将图书内容以三维形式呈现的途径,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全息影像等现代先进装备与技术,创新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校、场馆、书店、农家书屋等文化教育场所的数字化需求,打造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沉浸式阅读学习空间、交流共享空间和文化体验空间,让新型阅读体验能够进校园、进场馆、进社区[11]。比如,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与技术公司合作推出的智慧党建空间解决方案,针对数字内容资源,配备了VR眼镜、广告机、交互触摸屏等硬件设备,为党政机关提供现场感受红色教育的机会,已在国内多个地区实现了销售。

第三,创建文化创意消费场景。出版社拥有大量反映文化内涵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除了具有知识传承价值,往往还具有文化收藏价值。文化数字化背景下,数字藏品的出现为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出版社应抓住数字藏品发展的机遇,依托出版物中的文化素材开发数字藏品,做好实体出版物的融合,借助“实体出版物+数字藏品+私域引流”的闭环模式,形成线下线上关联的营销方式。

4.提升数字出版管理水平,支撑出版机构转型升级

第一,完善数字出版生产线建设。数字化背景下,出版社融合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数字底座”支撑。《意见》中提出的文化机构转型升级,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建立数字文化生产线,对出版内容开展数据解构、重构,这就需要建立一套集采集、整理、标注、关联、解构、交易、重构、呈现于一体的出版支撑系统,全面支撑出版业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型。一方面,通过该系统加强出版资源数字化转化的力度,如对出版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可视化展示、知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可以有效促进出版资源的数字化保存、智能化传播、保护性开发等。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可以促进出版数据和资源的重组再造、数字出版新业态创新培育、数字内容消费多元场景构建,不断拓展出版产业发展的新领域[12]。

第二,推进出版数据共享体系建设。出版集团、出版社内部应根据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要求建立标准统一、共享互通的数据资源管理中心,为各类数据的存储、传播和共享利用提供安全、稳定、可控的基础支撑。一是要整合好内部数据。出版机构在开展数字化业务的过程中,大多建立了数字出版平台、信息管理系统等,但各系统的资源、数据标准并不统一,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因此,要实现数据规范管理,为具有共性业务需求的资源、数据制定统一的存储标准。二是要形成共享机制。即通过建设数据中台,将出版流程中各类有用的资源、数据抽取出来,封装形成公共数据层,统一向各类业务系统开放访问接口。这样做可有效解决业务系统之间的割裂问题,在消除“数据孤岛”的同时,提升数据的复用能力。

四、结语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出台,为加快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崭新机遇,开辟了广阔空间。当前,我国出版业的融合发展还存在数字资源规模不大、技术应用不够成熟、盈利能力尚待提升、基础设置尚需完善等问题,但随着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融合出版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出版业需要找准自身在国家数字文化战略中的使命和定位,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内容供给能力,升级文化生产方式,创建数字化体验新场景,为推动我国文化数字化产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 (2022-

05-22)[2022-08-18]. http://www.gov.cn/zhengce/

2022-05/22/content_5691759. htm.

[2]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EB/OL]. (2022-04-24)[2022-08-18].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103878. shtml.

[3]张立,王飚,李广宇. 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

[4]方卿,王一鸣. 论出版的知识服务属性与出版转型路径[J]. 出版科学,2020(1):22-29.

[5]周广明.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实践[J]. 中国文化馆,2022(1):98-103.

[6]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首批数据进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拟进场数据三万余条,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汇聚流转[EB/OL]. (2022-8-25)[2022-08-25]. https://www.szcaee.cn/home/news/content/n_id/3688/s_id/23.html.

[7]宋吉述,朱璐. 深度融合與业态创新:关于“十四五”期间出版融合发展的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21(1):53-64.

[8]戴柏清,秦顺.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馆发展向度与实践路径[J]. 北京档案,2022(8):16-20.

[9]贾旭东.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分析[J]. 出版广角,2022(10):57-61.

[10]白雪华. 依托公共文化云 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10-14.

[11]秦顺. 转向与进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图书馆使命[J]. 图书馆论坛,2022(9):35-43.

[12]刘永坚,吴婷,白立华,等. “新基建”背景下我国出版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 传媒,  2021(9):78-80+82.

猜你喜欢
出版社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我等待……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数字化制胜
石油工业出版社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