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022-05-30 10:48唐小平
红旗文稿 2022年17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唐小平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把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明确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定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找准定位、勇担使命,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开放引领示范区、文化传承示范区、人民城市示范区,努力在融入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贡献更多力量。

全力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等复杂局面,必须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创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沙坪坝区有高等院校16所、省部级及以上研发平台335个,科技工作者10余万人,具有高校院所集聚、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坚持把创新作为地区发展的最大变量、最强动能,全面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以务实建好“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为切入点,系统重塑创新驱动新优势,加快形成更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实施创新主体集聚工程,强化高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驻区高校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引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创新资源向市场主体集聚。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制定环重庆大学等四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工作方案,建立“一圈一方案”“一圈一专班”“圈长责任制”工作机制和“五个一”成果转化机制,一周一调度校地合作事项。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工程,高位嫁接校、企、银、政等多方资源,全面梳理城市空间,激活老校区、老厂区,采用“政府扶持+学校支持+企业运营”模式,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孵化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坚持“养鱼先养水、养花先养土”,统筹创新要素配比,不断优化“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创新政策,实施全方位多层次人才计划,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全力打造开放引领示范区,助力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愈演愈烈,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区域化、本土化趋势更加明显。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打造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枢纽,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领域,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驗,全面提升市场活力,在西部改革开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联结点,沙坪坝区以打造国际物流城“升级版”为发力点,大力推动功能升级、产业升级、城市升级,促进开放资源、口岸优势加快落地变现。夯实通道基础,充分发挥跨境联运大动脉起点作用,提升东西南北“四向齐发”通道效能,促进铁公水空“四式联运”融合发展,打造国际铁路数据港,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升枢纽功能,持续深化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围绕提效率降成本、多式联运无缝衔接等大力推动首创性、差异化制度创新,提升口岸智慧化水平,建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做强口岸经济,优化布局临港产业,加快发展保税物流、转口贸易等新型口岸经济业态,推动口岸经济集群化、特色化、高端化,加快建设内陆口岸经济高地。壮大枢纽经济集群,坚持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做强现代物流,做大国际贸易,做特供应链金融,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加快把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全力打造文化传承示范区,助力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丰富而有品位的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对优质的人文环境、文化服务、文化活动的期待更为迫切,对社会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着眼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空间、文化活动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作为巴渝文化、抗战文化重要发源地和红岩精神重要发祥地,沙坪坝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传承弘扬红岩精神,为城市改革发展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和研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冠红岩之名、铸红岩之魂”实践活动,塑造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以人的素质提升刷新城市文明高度。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文化保护、文化惠民、文旅融合发展三大计划,系统梳理区域文化遗存,因地制宜打造沙磁古道等一批文化街区、文化地标和历史步道,加快完善优质普惠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歌乐山·磁器口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促进文化、体育、旅游、生态、康养融合发展。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深入提炼城市文化符号,精心打造城市形象IP,加大全媒体平台传播力度,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新时代区域精彩故事,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国际知名度。

全力打造人民城市示范区,助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人民的高品质生活,离不开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治理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要命题,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全过程各环节各方面,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服务,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动群众从房前屋后实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激发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真正让人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設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大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包容和谐、美丽宜居、充满魅力的高品质城市群。沙坪坝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着眼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统筹形态、业态、文态和神态,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有机生长。精细化更新东部老城,坚持功能优先、内外兼修,精雕细琢、少拆多改,经济施工、提升品质,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和危旧房改造,深入推动学校周边、医院周边、商圈周边、景区周边以及滨江沿线、过境沿线、干道沿线、上山沿线“四周四沿”整治提升,下大力气治堵、治乱、治危、补短,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停车难、缺配套、无环境等突出问题,推动老城换新颜,精心打造“群众家门口的风景”。高品质建设西部新城,坚持规划、生态、基础、景观、配套“五个先行”,统筹推进地下地上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景观设计和风貌管控,全面融入智慧城市、未来城市理念,加快引育高能级产业、高层次人才,推动“产学研教城景”深度融合,打造未来之城、开放之城、生态之城、产业之城。高水平绘就中部“诗意田园”,坚持把结构调整与群众增收、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组织引领与群众参与、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结合起来,发动群众全覆盖推进田园、菜园、果园、花园、家园“五园共治”,全面盘活撂荒地、闲置农房,以研学统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积分制促进乡村善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一起动手打造现代都市中的美丽乡村。

(作者: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少义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