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刚 刘凯馨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部分章引言的文本结构、内容要素以及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一致性表现展开比较研究,分析两版教科书章引言编写的特征,探讨章引言的教学功能和价值,为教师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使用建议。
关键词:章引言;教科书;人教版:苏教版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2)09x-0075-06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2.09x.021
章引言是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开始新主题学习时最先阅读到的信息,亦是新知识学习和建构的基础,因此学生对章引言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鲜明的、深刻的。章引言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在教学设计和知识处理中却常常被忽略,使其承担的功能与作用不被师生重视。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知识编排和呈现形式上各有不同、独具特色,章引言编写的结构及内容也不尽相同。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2019)(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2019)(以下简称“苏教版”)四本教科书章引言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引起教师对教科书章引言的重视,合理利用章引言,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引言的相关理论
1.引言的内涵界定
引言亦称“前言”“绪言”“弁言”等,《辞海》中对于引言的解释为“由著(译)者或他人撰写,刊印在图书正文前面,用以说明写作(翻译)的目的、经过和资料来源、编写体例等,或对内容加以评介”[1]。
教科书章引言是指教科书新篇章前面的说明性文字,简要地介绍正文主旨、主要研究问题、撰写目的或相关背景等。本文研究的章引言是指写在人教版、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中每一章首页的简介性文字。
2.引言的作用
教科书中章引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引言位于正文之前,是读者关于新主题最先阅读了解的信息,其文字篇幅短小,内容简练精准,具有高度概括整章主要内容的作用。通过阅读章引言,可以从整体上快速了解正文的重点内容及核心框架,对正文内容起到提要的作用。
其次,先行组织,引起兴趣。引言作为主题的先导内容,可以引起读者阅读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更容易贴近读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三,承上启下,促进建构。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引言既处于新章起始,又位于旧章末尾,作为新旧章连接的纽带,要说明主题编排顺序设计的理由、与章节之间的联系及本章在整个学科理解架构中的地位及作用。通过阅读章引言了解本章知识内容与前后学习内容及学科架构的关联性,能够加深读者对旧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方便对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维度做好预设,结合已有素养和化学生活常识预设同化点引发思考,形成结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素养养成以构建完整的素养体系。
二、教科书章引言的文本结构、内容及形式分析
1.文本编码方式
为了便于研究和讨论,本文对教科书章引言内容进行了编码,用字母A、B分别表示第一、二自然段;字母后的第一个数字表示该段落中以句号、问号、省略号等为分界的一个能表述相对完整语义的句子序号;字母后的第二位数字表示一个句子中以逗号或分号为分界的半句的序号。例如: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引言中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经超过1亿种”,编码为“A1”,其中“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的编码为“A1-1”。
2.文本结构分析
引言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实用文体基本结构性质的文字,其结构基本以“开头一主体一结尾”的形式呈现,并采用多种形式的语句进行表述。两版教科书章引言文本结构表现形式的分析结果见表1。由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引导语与引言主体内容运用陈述句形式是人教版与苏教版章引言的基本文本结构特征,出现在每一个章和专题中,体现引导的重要性和主体的必要性。
3.基于课程标准的主题内容分析
依据文本编码,并用字母前的数字表示对应章或专题,对人教版与苏教版章引言内容进行逐句分析,层数越多,属于该主题知识内容的语句频次越高;颜色越多,属于该主题知识内容的章节越多,绘制关系图(如图1所示)。
由关系图分析可知,人教版与苏教版章引言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知识内容的语句频次均最高。主题4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因独立成章,该部分知识较集中,频次较低。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知识内容与课标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清晰的对应关系;在知识的编排上,人教版除了将其穿插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章节进行学习,还单列了第八章直接与之对应。苏教版将该主题的知识内容分别置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专题中,将应用贯穿整个化学学习过程。
4.基于核心素养的内容形式分析
通过分析,人教版与苏教版章引言核心素养表达主要从背景、知识、应用与思维四个维度展开。从背景介绍的形式上分为生活情境创设和发展现状叙述,用化学生活中的學科发展现状引出研究对象,创设整章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抽象知识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求知兴趣。对于知识内容的简述,主要有三个方面:核心问题、知识点、学习方法及思维切入的角度。核心问题概括了整章主要知识内容;基于核心问题知识点对主要知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和具体化;同时提供该章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及思维切人角度,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在应用上,分为在生产生活和化学学习两个方面的应用,代表知识分别在实践和学术两个领域的应用。在思维的叙述上,主要提示了社会责任教育和能力、观念培养,突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和大概念教学。
本文对章引言内容表现形式及具体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数据见表2。
由数据分析可知,在两版教科书章引言的内容中,知识点部分频次较高;能力及观念的提及较少。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人教版章引言中对于知识点、学习方法及思维切入角度、化学学习应用的叙述语句频次较高,同时也较多地使用問句引导的形式突出重点,体现人教版教科书编写对于知识本身和学习方法总结的重视,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特征。苏教版章引言对于知识点的叙述语句频次最高,其次是生活背景、学习方法及思维切入角度和社会责任教育的叙述语句频次较高,整体重视社会责任教育,倾向对知识在生产、生活应用上的叙述,实践性特征较强。
三、教科书章引言核心素养表现性分析
1与化学核心素养一致性的整体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章引言对核心素养的表现性,本文采用SEC -致性分析模式进行分析。结合课标,采用“素养×水平”的“Sx4”二维矩阵,根据前述文本编码方式,分别对教科书章引言和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进行编码,得到相关的二维矩阵,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带人“波特一致性范式”公式计算一致性指数P值,再通过matlab计算临界值P'。
经统计和计算,得到的人教版与核心素养、苏教版与核心素养一致性指数P值分别为0.5386、0.4684,可信度为95%时的临界值P'分别为0.5611、0.5541(临界值的正态分布情况如图2),要想达到0.05水平的统计显著性,相应的一致性指数P应不小于临界值P'。由数据可知,两版教材章引言与核心素养一致性存在一定偏差。究其原因,章引言文本量较小,仅是作为新章节学习的引导性说明,不可能涵盖并全面反应课标对知识要点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与课标的一致性存在偏差。
2.与化学核心素养维度、水平的具体分析
进一步分析章引言在核心素养各维度与水平上的表现性特征。归一化数据后,采用柱形图来呈现核心素养的各个素养维度和水平的差异,如图3所示。
由数据分析可知,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三个维度核心素养的体现上,苏教版在其各自的四个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大部分占比小于课程标准;而人教版仅体现其中的三个水平,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水平1和水平4远高于课标的占比,突显了人教版章引言中“宏微观念”的叙述重要程度。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体现上,教科书章引言远低于课标;在“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体现上,教科书章引言远高于课标,两个维度存在的差异较大,这使得一致性指数P值相对临界值P较小,整体的一致性表现较差。
3.章引言内容中核心素养体现情况分析
在SEC数据分析基础上,为进一步明确两版教科书章引言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表现的倾向性特征,对文本语句所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用编码中字母前数字代表人教版与苏教版不同章题,同一核心素养下字母前数字越多,体现该核心素养的章引言语句越多;并用不同高度的格子代表该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格子高度越高,水平越高,格子个数越多,体现该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语句频次越高。对章引言内容逐句进行分析,以五维核心素养的名称为界限,上方为人教版章引言内容,下方为苏教版章引言内容(如图4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在人教版与苏教版章引言的内容叙述中,体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的字母前数字最多、语句频次最高。对于其他维度的同一核心素养,人教版章引言的语句频次和字母前数字种类均比苏教版的高。相比于苏教版,对于同一章引言,人教版内容中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种类更多、更丰富。
人教版章引言中,体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字母前数字种类最多,多为该素养的水平1,体现在每一个章引言内容中确立背景的引导语。而主体与结尾部分以章主要知识和学习方法为叙述内容,因此根据知识的特性分别体现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其次,字母前数字种类最多的核心素养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在分子、原子层面,强调微观结构决定宏观性质和用途,贯穿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因此体现该核心素养的章引言语句频次较高,跨越的章节较多。整体上看,人教版章引言对五个维度的核心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课标的体现程度相比,具有一定的偏差,因此SEC -致性分析的数值显示,两者相近,但低于临界值。
苏教版章引言内容以体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一维度的核心素养为主,该核心素养的字母前数字种类最多,格子数目最多,跨越的章节最多,语句频次也最高,突出了苏教版的科普性和实践性编写特点;但其未体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体现“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字母前数字仅有一种,即只有专题二“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的章引言体现了该核心素养,这与该专题的主要知识内容的特点密切相关;体现其他两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字母前数字种类相近,即专题频次相近,语句频次相近。苏教版章引言对五个维度核心素养的体现不均衡,相对课标的体现偏差较大,因此SEC -致性分析中的一致性指数低于临界值,且相差较大。
综上分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教学的归宿和导向。
四、章引言的使用建议
1.基于章引言背景介绍,创设系列教学情境
结合章引言文本结构、内容及与学科核心素养一致性的表现情况(见表1、表2),两个版本教科书章引言引导语陈述句与内容背景的语句编码完全一致,极高比例体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说明章引言的引导语陈述句结构、新章节背景介绍的内容与“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体现出密切的对应性关系。教科书章引言中介绍的背景往往与整章知识编排的情境紧密相连,日常生产、生活情境具有较高的情感教育价值,与“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关联性较高,因此教师可以在章引言的指引下,查阅资料,适当延伸、丰富相关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在整章知识大背景引导下形成具有系列性的小节教学情境,增加教学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连贯性,有效落实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根据章引言结尾指引,重视素养和能力培养
教科书章引言结尾部分与化学学习应用和思维方面的内容,在语句编码的重合程度上较高,思维和应用主要体現在结尾的部分。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的内容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素养的培养,而素养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直接进行教授,一般是以知识为载体,在真实情境应用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引导、总结建立的。因此,通过对章引言的分析,教师可以明确教科书编写者对学生新章节学习后能力和素养的具体要求,围绕章主题从章题架构和学科理解两个角度,设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大概念教学理念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解决“浅层学习”“重知识无能力”的问题,能够从学科知识结构性、逻辑性、要素化角度理解知识,促进化学学科观念的形成,提升学生能力和思维水平。
3.分析章引言素养体现,形成特征性学习方法
通过对章引言内容与课标主题内容、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语句编码情况分析(见图1和图4),课标划分主题和教科书章节的编排都与知识类型有较高的关联性,因此在课标主题内容的呈现情况中,同一章引言的语句编码较集中。而素养的培养是依托知识学习来呈现的,语句编码较分散,这是由于章引言的文本量过小,不能全面地表现课标的情况,其仅用于引导新章节的学习和教学,所以与课标中核心素养各维度、各水平的均衡体现不同,呈现较大特征性差异(见图3),并表现出不同版本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及核心观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章引言对素养培养提供的导向信息,充分理解整章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具有教科书特色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建构。
五、结语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的决策者,使学生具有进行正确决策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不仅应体现在深度上,还应体现出有联系的、连续的、有逻辑的特征。[7]章引言的引导、联系和引发兴趣的作用与以大概念教学进行学科教育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学科大概念,不局限于一本教科书,可综合分析多个版本教科书,在章引言教学中更多地发掘其潜在的指导作用,深入理解编者意图,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同时,教材编写者也应增强对章引言的重视,更加严谨、科学、创新地编写章引言。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赵占良.章首页的图文意蕴和功能: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4):17-23.
[3]刘学文,韩庆奎,相虎.中学化学教科书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J].化学教育,2015,36(03):32-36.
[4] 朱琳琳,季春阳.高中化学教材章首页的分析与使用[J].林区教学,2015(04):95-96.
[5]张定强,杨怡,梁会芳.初中数学教材“章引言”的结构分析与价值挖掘:以人教版、北师大版“统计与概率”为例[J].中学数学,2019,(10):10-12.
[6]何彩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大概念单元教学探讨[J].化学教学,2019(11):44-48.
[7]温,哈伦,韦钰,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