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与狂想交织的印度航天

2022-05-30 18:57陶短房
看世界 2022年17期
关键词:火箭航天太空

陶短房

2022年8月7日,印度最新型的“小型卫星运载火箭”首次发射

2022年8月7日,印度最新型的“小型卫星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功亏一篑:三个固体燃料推进阶段工作正常,但由于识别传感器的逻辑故障,卫星进入了错误的椭圆轨道,已不再可用。

今年年初,号称“世界六大太空机构之一”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负责人希万,被维克拉姆·薩拉布哈依航天中心原主任索玛纳什(Shri Somnath)接替。上任伊始的索玛纳什便表示,印度航天计划“必须重回正轨”。但从当前进度条来看,实现目标还很遥远。

借船出海,闪转腾挪

2020年印度仅进行了两次火箭发射任务,2021年也是两次:2月由“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C51成功发射巴西的一枚光学地球观测极轨卫星和18颗“搭车”的微型卫星;8月由“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F10发射所谓的“印度首枚最先进地理成像卫星”,结果因第三级未能点火而失败。

印方顾及脸面,将去年2月的成功发射“拆分”为两次成功(除巴西卫星外,“搭车”的微型卫星中的两颗印度卫星被单列为成就)。这种“自我励志”,在印度航空发展史上并不少见。

印度开始航天研究活动相对早。1960年代初,美国卫星Sycncom-3首次实现了跨太平洋直播东京奥运会,印度科学家萨拉巴依博士和拉玛纳汗博士,借机推动国家对航天领域的大量投资和关注。

2019年6月12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月船2号”探测器

印度重点开发的PSLV系列,基本实现了国内大多数卫星的自主发射。

1969年8月15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正式成立,3年后改隶属于新成立的太空部。1984年,印度宇航员夏尔马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印度公民(搭乘苏联飞船进入苏联太空站)。2019年,印度成立国防航天局,并正策划成立国防空间研究组织,旨在为前者“量身定制”军用航天能力。

由于自身科技能力有限、资金也不充裕,印度航天计划长期带有“借船出海、闪转腾挪”的特点。第一个太空人、两大主力运载火箭系统,都借助了外国的力量(GSLV系列火箭的关键技术“低温液态发动机”系自俄罗斯原装进口,PSLV系列火箭的“固液混合动力”和“多助推器捆绑技术”也借鉴了苏联设计),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有选择地突破”。

印度重点开发的PSLV系列,基本实现了国内大多数卫星的自主发射,并成功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虽然该系列火箭性能平平,且技术途径也有“投机取巧”之嫌(用大量小推力发动机和助推器,替代大推力发动机),但截至目前累计54次发射成功51次,并将大量小型“搭车卫星”送上太空,一时间哄抬了印度航天的声势。

当然,印度还是在卫星通信和卫星遥感两个技术领域实现了重点突破,初步建立了富有印度特色的两大主要卫星应用体系—用于电信、电视广播和气象服务的印度国家卫星体系,和用于遥感监测的印度遥感卫星体系。

2014年,利用中国“搭船出海”的“萤火一号”被俄罗斯火箭“射丢”之机,印度成为首个发射探测器探测火星的亚洲国家,号称“只用7400万美元就完成任务”,令刚刚上台的总理莫迪兴奋不已。

但在这一系列“闪转腾挪”成功之余,印度政客决策层开始头脑发热。为迎合政客的狂热,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前任负责人希万提出了月球、火星探测、太阳探测、金星探测,以及载人航天等一系列宏大项目,还同步开展了“反卫星”等太空军事化研究。

航天摊子铺得太大

2014年,印度宣布“月船二号”探月项目。2018年,总理莫迪出面宣布开发Gaganyaan载人飞船项目,表示将在印度独立75周年纪念日(2022年8月15日)前,完成印度第一次自主发射的载人航天。印度还制定了2022年之前再次探测火星,2022年下半年、2023年内探测金星和开展太阳研究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甚至计划自2022年起,陆续发射类似中国“北斗”第一代系统的NVS系列导航卫星。

2019年7月22日,印度安得拉邦,“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顺利发射

但2019年“月船二号”的“硬着陆”,似乎让印度航天乱了方寸:“月船三号”各环节一再被修改,节点不断推迟,2021年推迟到2022年8月,同年底已被披露“可能不会早于2023年”;载人航天任务2021年被推迟到2023年,如今又再次被披露“不会早于2024年”;至于其余几个计划,则更仿佛没了下文。

印度官方和航天部门将项目延误归咎于疫情影响,但不少分析家认为不仅如此:“闪转腾挪”的发展路线适用于起步阶段,但不足以支撑当前构建“一流航天强国”的雄心。

今年2月中旬,印度太空部宣布本年度航天发射计划,包括5次PSLV系列、2次GSLV系列和2次“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但截至6月30日,印度实际上仅成功发射了一枚PSLV-XI C52火箭,将一枚极轨卫星和两枚“搭车”卫星送上太空—由此可见,索玛纳什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有“烧糊”之嫌。

印度航天专家阿尼尔·乔普拉空军上将坦率指出:印度有效载荷最大的GSLV-MK3火箭有效载荷仅4吨,仅及中国长征五号火箭的1/5强,而且中国已着手突破大推力、新能源发动机的技术瓶颈,实现“一级半入轨”。

印度不仅最关键的GSLV系列“上面级引擎”依赖国外技术甚至成品,而且还试图继续用“小车拼大车”的组合捆绑方法,用数量众多的小功率发动机、助推器,组合成“不次于阿波罗登月计划所使用‘土星-5之功率的重型火箭”,并用这样的火箭去挑战复杂的登月、载人航天、太阳系内探测任务。

这样令人提心吊胆的设计思路,自然容易受到“节点延误”。不仅如此,乌克兰战争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以及俄方的“藏私”,都让印度多个重大航天项目计划一拖再拖。

包括乔普拉在内,印度军民两界航天重量级人物仍在强调“印度航天对中国的优势”,即“在商业发射领域的成功”,但他们均刻意回避了一个事实,即中国在国际商业航天发射领域的难有进展,主要是受到美国禁运的掣肘。

拖印度后腿的,还有低下的高端制造和堪忧的协调组织、标准化管理能力。“NewSpace India Ltd.”是印度火箭、卫星指定生产厂,但“保质保量如期交付”对其而言,似乎从来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印度业界早前不断指责希万“不唯实、只唯上”,罔顾技术进步需要,一味让航天项目迎合政客需要,导致印度航天陷入瓶颈,而寄希望于科班出身并主导了印度迄今最成熟、商业上最成功的PSLV系列火箭开发的索玛纳什改弦更张,带领印度航天闯出一片新天地。至少从目前看来,这个期待要想落实,恐怕不会轻松。

责任编辑谢奕秋 xyq@nfcmag.com

猜你喜欢
火箭航天太空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上太空,安个“家”
逐梦航天日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太空遇险
畅游太空
迷失在太空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