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2)“重温初心,面向未来”

2022-05-30 10:48
世界知识 2022年18期
关键词:邦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关系

2022年8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2)“重温初心,面向未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形势剧烈震荡,在中国内外两个大局的统筹中,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都很重要。值此邦交正常化50周年重要节点,中日双方更需重温初心,从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面向未来,推动中日关系沿正确轨道不断发展。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承办,旨在从历史与现实维度对中日关系各领域发展的历程、现状、经验等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其未来方向与改善路径,为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提出新思路、新办法、新方案。

中国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刘延东,日本国原首相福田康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石泰峰,日本国驻华大使垂秀夫,中国驻日大使孔铉佑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原驻日大使程永华和日本国原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分别做了纪念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闫坤主持大会开幕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日本兵库县立大学理事长、日本防卫大学原校长五百旗头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原理事长、青山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小仓和夫,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日本京都大学法学部教授、日本国际政治学会原理事长中西宽分别做了学术报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日本学会会长高洪主持了大会的学术报告环节。

随后,本次研讨会进入到分科会讨论阶段,分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原点的回顾与思考”“中日关系50年来的历程与经验”“面向新时代中日关系的思考与展望”三个分科研讨会。中方代表蒋立峰、汪婉、王新生、江瑞平、胡令远、黄大慧,日方代表天儿慧、西园寺一晃、河合正弘、川岛真、山口广秀、加茂具树共12位专家学者作为报告人进行了发言。他们围绕各分科会主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体会,畅谈了想法和感受。在报告人发言后,中方代表初晓波、刘江永、王众一、胡继平、吴寄南、张季风、姜跃春、陈秀武、罗洁、张景全、张玉来,日方代表园田茂人、丸川知雄、王敏、小岛华津子、小原雅博、宮城大藏、濑口清之、高桥邦夫、野田昭彦共20名专家学者作为评论人进行了发言。评论人不仅结合各分科会主题,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了回顾和点评,还通过自身经历回顾了邦交正常化50年的历程,并就如何开拓中日关系的下一个50年建言献策,贡献真知灼见。100多名嘉宾、学者及媒体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欧洲严重干旱使 “饥饿之石”等“文物”重见天日

近日,持续的高温少雨导致欧洲数国气候严重干旱。8月17日,在德国沃姆斯最大河流的河岸上,低水位致使岸边出现了“饥饿之石”。据报道,这些石头上还带有1947年、1959年和2018年等日期。其实,这些“饥饿之石”是一些河床岩石,往往只在水位极低时才现身,有的还刻有以前的人们留下的警示灾害的信息。

与此同时,在遭受几十年来最严重干旱的西班牙,一座位于水库底部的环形巨石阵得以重见天日。据外媒报道,这个巨石阵被称为“瓜达尔佩拉尔石墓”,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而在塞尔维亚东部的普拉霍沃附近,数十艘曾属于纳粹德国时期的黑海舰队战舰残骸裸露出了水面,很多战舰上还遗留有大量弹药。此外,意大利波河水位下降,附近渔民也在裸露的河床上发现一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留炸弹。

根据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的数据,干旱警告目前正在影响着60%以上的欧洲地区,专家表示,今年可能是欧洲500年来干旱最严重的一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来自黑洞的声音

8月23日,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发布了一段音频片段,声音是根据2.4亿光年外的英仙座黑洞的压力波而合成的。NASA表示,近20年前在那里发现的声波今年首次“提取出来并发出声音”。在收听过NASA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段音频后,有人说来自黑洞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也有人说“轻灵动听”。 网友对这段音频的反应似乎既兴奋又害怕,他们将其与《指环王》和《寂静岭》系列电影配乐进行了形形色色的比较。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听起来像是怪异咕噜声的东西能逃出黑洞感到吃惊。对此,NASA表示认为太空没有声音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误解”。NASA解释称,尽管太空大部分区域都是真空的,没有让声波穿行的介质,但星系团“存在大量气体,包围着内部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千计的星系,为声波的穿行提供了介质”。

挪威计划回收储存二氧化碳气体,打造全球首个“二氧化碳墓地”

9月4日,据法新社报道,工程师正在挪威一个岛屿建造名为“北极光”的“二氧化碳墓地”。该项目由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及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合作开发,项目完工后,从欧洲工厂烟囱中捕获的二氧化碳气体将被压缩冷却至液体状态,然后注入地下2600米的盐水层,并在其中溶解。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这将是世界第一个开放式安全处理、运输和永久储存二氧化碳的基础设施,其建造目的就是减少大气中的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报道称,“北极光墓地”首期将于2024年投入使用,每年将“埋葬”多达150万吨液体二氧化碳。但长期目标是,每年储存1000到2000万吨二氧化碳。

《法兰西西部报》指出,目前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增势令人担忧,在某种程度上,“北极光墓地”提供了一个几乎无可争议的二氧化碳储存方法。国际能源署估计,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存储二氧化碳的做法将有助于减少10%至15%的温室气体排放。

猜你喜欢
邦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关系
双重竞合: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双边安全互动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略論春秋時期的邦交文書
春秋时期楚国邦交研究
我校学报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扩展版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哥斯达黎加宣布与古巴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