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包含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在内的综合国力较量,归根结底,是众多高新技术的科技实力的较量。科技是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动力,科技发展驱动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是当前知识型经济产业的支柱,在国际社会上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具体体现,也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国际政治地位。然而,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的石油、纺织、建筑等产业存在很大区别,其自身兼具了科技发展的特点,即需要高额的资金连续投入,同时又面临着科技突破带来的市场风险。因此,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尚处在发展初期,与欧美国家技术实力上存在一定差距,故政府应充分发挥对市场的调控职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财税政策是政府在宏观上最简单、最为直接的调控市场的手段,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政策扶持,对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及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详细叙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并思考对高新技术进行财税扶持的方法,希望对我国的财税政策制定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新技术;财税扶持;政策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已无法满足国家经济高质量的发展需求,而高新技术产业是新时代知识型经济的主要支柱,在未来将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增长及实现国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国家在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应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高水平、高层次的经济产业结构,为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家从政府层面给予了众多的政策扶持,其中财政税收的扶持力度最为明显,极大推动了基础性科学研究的进步以及重点科学技术突破,并催生了众多科技成果转化,是最为重要的核心政策手段。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综合国力竞争实力的重要先导产业,也是一个国家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依靠力量。虽然当前国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众多的财政优惠政策,但扶持的力度仍有待完善,此外,我国高新技术发展与国家的部分财税政策存在不适应的现象,其部分财税政策存在的缺陷已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综合论述了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家给予其财税政策上存在的不足,并根据财税政策与时俱进的原则,从政策制定与税收减免优惠当面,提出改革完善当前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良好发展。
一、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扶持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政策都有较多的调查研究,国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981年,美国在科普期刊《High Technology》的月刊上发表相关高新技术的研究,以达到普及高新技术概念的目的,同时也引起了全球各界对高新技术创新运用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的重视;1986年罗默以高新技术创新运用所创造的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不仅可使企业的收益增加,而且在物质资本和劳动要素上同样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这种收益递增可促进经济的长期性增长;安沃·沙赫在对加拿大的财税减免措施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财税减免措施可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同时也能得到较高的经济回报。此外,安沃·沙赫和 J·巴夫斯也对巴基斯坦的税收政策与有幸资本投资之间的考察分析,结果同样表明通过财政措施激励引导投资是最佳的手段。
在国内同样从各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政策扶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方面,李成威等学者研究了政府各机构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政府在社会科技投资引导上具有重要作用,是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与社会供给的关键手段;从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方面,曹欣等学者分析了金融在促进高新产业发展上的作用,提出政府部门除了引导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也应鼓励不同主体企业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同时建立完善对高新技术的融资机制。陈昭锋等对欧美发达国家政府主导科技投入的特征,由此得出科技研发投入的推力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带动,另一方面则是国家的引导。除此以外,国内王玉春、袁志明等研究学者将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高新技术创业思想萌发期、进入产业构建创业期、技术产业进入市场的扩展期以及技术市场稳定后的成熟期,并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在不同阶段所能采用的融资策略。陈建先则提出可通过建立基金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资金扶持,这种方式可充分发挥政府对资本的引导与调节作用,这对高新技术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财税扶持的重要性
高新技术的产品研发一般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甚至需要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在研发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保证研发不会中断,这就会造成企业的收益率大大减少,同时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与运用,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且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容易被其他企业山寨模仿,造成开发公司的利益受损,在长时间内难以收回研发成本,更不用说高新技术产品的进一步升级研发,结果将会使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与积极性受到伤害,甚至从根源上丧失对高新技术创新的想法。此外,高新技术的创新也能间接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或工艺水平提升的提升,使高新技术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因此,政府部门对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财政支持是非常重要,从社会层面上优化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配置。
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创新上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创新离不开企业整体的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过程也是产品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任何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创新都具有独创性、前沿性及复杂性等属性特点,这些属性使高新技术的研发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其自身是追逐利润的投资商,面对风险性的长期投资一般都会根据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信息进行谨慎的抉择,同时也容易赌上企业的发展命运。然而高新技术创新的重要信息都會存在一定的保密,以保证自身创新产品不被其他厂商模仿,这就造成了企业与创新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因此,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保证产品的创新不中断十分重要。
高新技术产业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容易造成供给不足及后续升级改善的动力缺失。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对于尚不发达的地区市场,高新技术企业便很难实现融资,且作为知识型产业,其持续的发展对市场各方面也提出了各方面的要求,在市场尚不成熟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将面临重重困难,这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高新产业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进行资源的调控,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性的基础条件,同时完善跟进财税政策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政策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税收优惠相关法律并不多,因此税收优惠政策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我国对企业的征收税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这对于吸引外资高新企业进入国内发展较为不利。目前,我国扩大开放,在税率上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内资企业税率征收方面,这将极大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利用个人及企业所得税对高新技术产业扶持的相关政策已逐渐完善,但在其他税种的扶持方面仍缺乏一定的政策机制,比如流转税。此外,我国也实行了高新技术开发费用的累计扣除制度,即包括对企业在新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技术等所投入费用的累计补贴,以吸引社会企业对高新技术的研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这对保障基础科学研究十分重要。
自国家实行新税法以来,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认定逐渐严格,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产品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附加值低,这主要由于欧美国家占据先发优势,造成企业研发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不明显而放弃加入研发。而且。我国创新能力强劲的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但在财税减免政策上却低于大企业,这对于激发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十分不利。我国对于高新技术研发人员的财税减免政策上相对欠缺,应特定给予科研人员的一定的政策支持。
四、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相关建议
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涵盖了财税减免、土地减租、金融贷款等各个方面,其中财税政策是政府扶持力度最强,也是作为直接的扶持方式,是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最有效方法,高新产业的财税扶持重要包括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优惠两个方面,两种手段的配合使用,使政府的财政扶持效果最大化。尽管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一)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
国家应完善相关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财政投入政策更加灵活自主,是以政府的财政收入作为保障,通过直接给予企业提供资金补贴或研发资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而资金的投入不足将阻碍科学技术的更新进步,甚至是技术瓶颈的突破,进而难以实现技术的市场化运用,国际上认为科研技术资金投入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潜力的重要指标,且认为一个国家相对理想的科研资金投入比例大约占全国GDP的3% ,欧美国家自20世纪开始其科技投入资金均达到甚至超过了其国家GDP的3%,而我国自1949年以来,虽然在持续不断追加对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然限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截至2019年,我国的科技研发投入仅占总GDP的2.3%,与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仍需进一步提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科研投入资金支持力度。当然,提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科研投入资金支持力度的前提是国家的财政收入能保持稳定甚至是持续的增长,财政资金投入后也需要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后续的监督以及跟踪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性、透明性。
第二,完善高新产业信用担保政策。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来自政府投资,通过技术贷款维持。其中银行贷款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最常使用的方法,高新技术的研发则是风险性较高的项目,极其容易出现坏账,对于银行来说信贷的风险过高,因此银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放贷审核慎重。这就造成了高新技术要获得银行的放贷资金过于困难,银行贷款作为主要方式,其效果也被严重削弱,而且高新技术企业依靠自身在社会上进行融资也同样困难重重,因此,进一步造就了当前高新技术产业资金获得不畅的现状,资金的缺乏将很大程度上削减科研技术人员的热情而阻碍技术的提升。故政府应完善相应的高新产业信用担保政策,可财政补贴银行的方式建立高新技术的担保机制,尤其对于一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但风险较高的高新技术项目,政府以自身的信用担保,以使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资金。
第三,国家也可增加制定高新技术产品的采购政策,我国的政府采购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每年的采购目录中,可在同类型的产品中,优先甚至倾斜选择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产品,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一定的需求市场,同时也能获得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高新技术的研发风险。
第四,健全完善我國的风险投资机制体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决定了其资金的来源是多元性的,仅是财政与银行信贷是不够的,故政府应健全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体系,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国外资本等进入高新技术产业。且政府可带头参与风险投资中,以增加风投的信誉,使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效应增加。
(二)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
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撑政策机制中,税收支持是最主要的手段。税收减免优惠的本质是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使市场更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对参与高新技术的研发的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个税优惠,高新技术的研发本质上是高科技人才参与企业的创新制造,因此应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这样有利于鼓励高科技人才加入高新技术研发中。此外对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者进行税收优惠减免,这样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当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应当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对高新技术的商品市场化中起到关键的领导作用,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税收扶持,将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更好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
第二,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的产业增值税改革,我国是双税制,即个人所得税与流转税,我国的流转税在设立之初未充分考虑高新技术产业的因素,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进行一定的变革完善,其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力度,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增值税的税率进行适当调整降低,这些都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三,可适当调节降低企业的所得税,企业是高新技术发展创新的主体,调节降低企业的所得税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同时对于高新企业专利成果的转让,经政府考察允许后,可税率优惠。
五、结语
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力,是经济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具有较高的风险,且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政府应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并在为其营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也需要构建一个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高新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助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银梅,王晟.高新技术产业的财税扶持及政策思考[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47-50.
[2]林彩云.扶持创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税收征纳,2019(02):6-8.
[3]王琳璐.财税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J].纳税,2019,13(10):29.
[4]王千贻.略谈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J].财富生活,2019(14):96.
[5]屈文建,唐晶,陈旦芝.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特征及演进趋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03):61-69.
[6]邓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考[J].软科学,2011,25(05):65-68.
[7]邢舒.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J].中国集体经济,2020(09):91-92.
[8]张弛,杨磊.关于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扶持作用的思考[J].消費导刊,2019(01):187.
[9]杜薇,李海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支持政策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0):51.
[10]何涛,陈晓雪.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与财税支持政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1):10-13.
[11]黄玲.财政税收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J].财讯,2022(05):97-99.
(作者单位:山东省正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