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史学科的学习颓势及兴趣导引

2022-05-30 17:00:15孟应增
新课程·上旬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文史学科教育

孟应增

进入中学阶段后,学生面临的课程门类逐年增多,学习压力不断增大,课业负担层层加码。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随年级增长,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渐渐消退,厌学情绪慢慢滋长。久而久之,学生对课程的选择重心出现了偏移,不少学生把精力主要用在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上,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被人为地看作副科,往往遭到轻视和偏废。文史学科教学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颓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相互阻滞,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在当今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已经很普遍,与我们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背道而驰,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业绩考核中的棘手问题,更成了阻碍学生全面发展不可忽视的难题。

分析其中原因,其一,客观上现在的中学课程门类繁多,教学要求灌输给学生的知识量又大,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力、体力消耗和心理负担。在这种学无止境、苦海无边的马拉松式的教育氛围中,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无法做到对知识的有效消化,只得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得到全面发展。其二,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挫折中、逆境中学习的劲头,缺乏艰苦环境下的磨炼,吃苦能力较弱。这也是中学生学习兴趣逐年减退,无法使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原因之一。其三,教育教学模式自身的程式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短视行为以及社会、家庭的过高期望等,都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从未间断,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问题依旧突出。其四,由于中学各学科运行的不平衡性以及文史学科的社会重视程度和学生的学习现状等方面的原因,文史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也日趋低落,这也是文史学科出现颓势的一个原因。其五,这种文史学科的颓势也有教材本身、学生基础条件以及教师个体教学能力、方法、人格、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因素。

文史学科在整个教育教学知识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还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今天重视素质教育、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世界不断走向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不断形成、各国文化交往不断加深的新形势下,文史学科在传授知识、交流文化、扩大视野、沟通世界、塑造灵魂、经济合作、相互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新课改背景下这种文史学科的教学颓势会有明显改变。我们每一个学科教师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分析新情况、及时适应新形势、适时研究新问题,在调动学生文史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因。要改变中学生文史学科弱化和偏废的颓势问题,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其一,巧设故事,以事勾趣。文史学科有大量的说理内容,往往容易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枯燥厌烦。特别对十二三岁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最怕空洞抽象、长篇大论的说教。如果我们巧置故事、史实故事化、事件情境化、以事喻理、讲究趣味性,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课的内容中都有大量鲜活的史事,完全可以运用其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史事、文人趣闻、口笔论争等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断调动学生情趣的调味品;现实事件、外交风云、伟人史事、国际争端、政坛要闻等则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历史之最、历史故事、人物轶事、成语故事、考古发现、名物史事等则在历史教学阐述史事中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名山大川、海陆发现、地理之最、风物变迁、名胜奇观、地形变化等则在地理教学中为学生所关注,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

其二,图示对比,化简引趣。在中学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涉及大量数据、许多事物、各类事件等具有相似性和相关性的知识内容,需要我们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好地掌握,准确地理解。如诸多人物的生平主张、各类事件的详情始末、众多山脉的海拔高度、各大河流径流大小以及各国国土资源比较、各地矿藏容量多少、各种时事因果始末等,这些庞杂的知识内容都需要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适时运用各种手段,按照规律,分类归纳,对相关相似的知识进行列表、绘图、对比,分清相似点,理清不同点,就会化繁为简、转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从而保护学生原有的兴趣,激发新的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或者编成有趣易记的口诀,熟读成诵,久记不忘。如我国的历史朝代歌、省市区简称口诀、二十四节气歌等,意趣盎然,都为学生所称道。

其三,设置问题,以疑激趣。教学实践表明,疑问式导学是教学成功的有效方式之一,无论文史学科教学还是数理学科教学莫不如是。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以疑激趣,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培育和激活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思维活动。

面对中学文史学科教学的窘境,文史学科教師要注重在每一个知识片段传授过程中,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认知特点,有效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难易适中的学习问题,以问设疑,让学生在每个知识片段掌握之前首先在思想上产生困惑,然后主动求解,通过设置问题—自学教材—讨论求解—讲解指导—归纳总结的教学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疑问一一化解。这样既能保持学生稳定的求知兴趣,又能不断以疑激趣,使学生主动钻研、探究课程内容,最终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问题情境的创设,关键是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扣紧教学内容,抓住核心环节,以一当十,决不能随意化、一般化。同时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如果问题过滥、设置杂乱,反而会弄巧成拙,引起学生的厌倦和逆反,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注意设疑技巧,方式方法灵活合理、把握有度,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其四,名言点染,以情牵趣。中学生往往容易对历史、现实中的重要人物产生敬慕、崇拜的情感,甚至把他们看成了人生的偶像。我们可以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名人名言把人物、史事串联起来,加深学习印象,强化知识记忆,陶冶人格情操,收到全方位、多方面的教育效果。例如,在语文、历史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把伟大诗人屈原与楚辞、与战国史事、与端午节风俗等联系起来;用“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把宋代名将岳飞与抗击金军入侵的历史事件、与岳母刺字教育儿子、与岳飞著名的《满江红》词的欣赏有机联系起来;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雄心壮志把孙中山与推翻帝制、与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相联系;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把周恩来与南昌起义、与黄埔军校等联系起来。这样,名人、名言、史事有机结合,抓住了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富有正义感的个性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其求知探究的浓厚兴趣,给文史学科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其五,言行感化,示范导趣。中学文史学科肩负的学科育人责任更大,除了知识的育人作用,教师的榜样力量必不可少。教师丰富渊博的知识水平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同样是育人的重要资源,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育其健全人格的双重责任。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文史学科的教师尤其如此。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更是文史学科和文史学科教师的重任。因此,要引导学生学好学业,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培育健全人格,必须强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言行示范作用。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行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和谐向上、亲近合作的师生感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古人说过“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现实生活中往往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教师,大多不仅仅是因为教师传授给了他们多少知识,更多的是老师的人格魅力给了他们终身的影响,成了他们人生追求的形象楷模。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一是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日常工作中能够爱岗敬业、乐教爱生,以其人格魅力让学生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二是要有良好的学习力,能与时俱进,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及时学习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积极适应教学新要求。同时,教师自身的学习又是对学生的示范,学生会从教师不断进取的精神、刻苦学习的意志中汲取营养、得到启示、受到感染,从而爱学、好学、乐学。三是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得法的语言技巧、合体的课堂教态、亲近的情感感化、灵活的对流方式、多样的表现艺术,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四是教师要在教学管理活动中重视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创设与营造,使学生能在尊重、平等、赏识的环境中学习,既保持平稳的情绪、和缓的压力,又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积极进取。

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激发学生持久旺盛的学习兴趣,肯定会对中学文史学科的教学有所裨益和帮助。

猜你喜欢
文史学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2022年7期)2022-08-27 05:40:10
【学科新书导览】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2022年2期)2022-03-25 10:45:20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2022年1期)2022-03-25 10:18:10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