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愈系插画本土化特征与艺术风格研究

2022-05-30 13:46:13倪龙娇
关键词:风格本土化插画

倪龙娇

摘 要:读图时代,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治愈系插画以其有力的治愈力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理应得到重视。通过概念解读,文章认为治愈系插画是通过解读与联想等形式引发观赏者的艺术想象,使其身心放松、压力释放,实现治愈功能。同时,基于对中国“治愈系”插画本土化特征的探讨,文章还认为中国的插画师们已经由早期借鉴逐渐向本土化过渡,正在努力探寻着治愈系插画的本土化发展之路,中国的治愈系插画在主题内容、题材、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艺术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关键词:插画;治愈系;本土化;特征;风格

中图分类号:J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22)02-0063-05

Research on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Styles of Chinese Healing Illustration

NI Longjiao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Anhui 232038,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increasing competition,In the era of picture reading, facing the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healing illustration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spacewith its powerful healing power,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depression and anxiety no longer the preserve of the “vulnerable”,but a common mental state, how to help individuals release stress, relieve their bodies and soothe the nerves conveniently and effectively has become a social issue that deserves our consideration.On the strength of conceptual interpretation, the paper aims to argue that healing illustration is a form of art triggering the viewer′s artistic imagination through interpretation and associ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ealing.Meanwhile, based on discussions of the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ealing illustration, the paper also indicates that Chinese illustrators have realized the transition from “borrowing” to “localization” and are exploring the localization of healing illustration.In a word, Chinese healing illustrations are showing their trai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erms of theme, genre, plot design, image-shaping and use of artistic language.

Key words:illustration; healing;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style

21世紀,人类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在愈发便捷的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电子终端阅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首选。在此背景下,传统绘本与新兴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在本体、作者、内容、营销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形态与发展趋势[1],绘本艺术形式逐渐得到年轻人青睐。而作为绘本的一部分内容,插画艺术本身具有的使人身心愉悦的指导性心理意象,在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下,渐渐成为舒缓身心、释放情绪和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2012 年,当“治愈系”成为国内网络热搜词汇之后,一批插画师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治愈系插画的创作实践中。治愈系插画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逐渐成为众多插画类型的一个分支。

一、 “治愈系”概念及其本土化认知

“治愈系”概念普遍认为来自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日本。面对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过大等问题,致力于能够抚慰人们心灵、缓解人们压力的日本治愈系文化应运而生。最初,“治愈系”概念只是在音乐界和演艺界使用,主要是指节奏舒缓、轻松的曲调和让人感到内心平静、舒畅的演员与艺人。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转化,这一概念由点向面不断拓展,“治愈”一词逐渐向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渗透,如文学、动漫、美术等领域。当前,日本的治愈系文化已经发展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带动了音乐、电影、动漫、文学等领域的发展。作为绘本文化的一部分,插画艺术也受到治愈系的极大影响,逐渐形成了治愈系插画。现在,人们一般把能够让人产生安定感和释放感,具有抚慰心灵、净化情绪功能的人或物称之为治愈系,其典型特征就是拥有温暖、抚慰、舒缓、满足等情绪。

我国21世纪初期开始对“治愈系”概念有所认知,但一开始并未能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也没有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治愈系在中国只是零星出现。直到2012年,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被称为“国内首部全面解读日本治愈文化的暖心力作”的《完全治愈系》[2],对日本的治愈系文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国内才开始对治愈系有了一定程度的系统了解。随着《大鱼海棠》《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超能陆战队》等动画电影的热播,治愈系在我国逐渐升温,学者关于治愈系的研究也开始渐渐深入。

杰拉尔德·D·奥斯特在《绘画心理评估与治疗》中系统地介绍了绘画疗法的功能与临床应用[3],治愈系插画就属于美术治疗范畴。国内艺术治疗研究学者孟沛欣认为,艺术治疗“从狭义上来讲,是以绘画艺术(Fine Arts)为主的视觉艺术形式在心理领域中充当介质时的作用过程”[4]。在视觉艺术形式中,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所产生的心理关联表现出艺术的治愈性特征。

当下,在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下,人们已经难有闲暇时间慢慢品味文字,读图已然成为一种习惯,各种商业插画、绘本作品、艺术海报等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首要选择。生活、工作与学习中存在的多重压力带来诸多问题,纠结于心,难以缓解,导致抑郁、焦虑渐成一种普遍心态,此时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慢慢将自己焦躁的心灵从各种困扰中解脱出来的舒缓方式,因而日常接触较多、具有治愈介质的插画作品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人们视野。尽管学术界对于“什么样的插画作品才可以称为治愈系插画”并没有定论,但已经普遍认同治愈系插画是一种艺术治疗的重要媒介。很多时候,当人处于孤独状态或产生情绪困惑、障碍时,仅仅依靠言语是很难达到预期安慰效果的,尤其是当个体进行自我疗伤时,尽管缺少语言的交流,但随着笔尖的滑动,绘本或者说插画不经意间转化为释放和宣泄各种不良情绪的载体,形成了对自己的一种精神理疗。同样,作为观赏者,当他所接触画面的主题、内容、色调、构图等触动了其内心某种情绪时,他可能不自觉地会有一丝感动或者说感悟,进而达到对某种困扰的释怀,有效地减缓了心理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作者利用视觉语言实现了与欣赏者之间的心灵碰撞与交融。插画师 Lost7 喜欢将收集到的不同人群的各种情绪定格在自己的画里,虽然历经都市的繁华与忙碌,画中的“我”却是那样的宁静与安详。如他的作品《GOOD NIGHT》[5] 晚安系列,画面内容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写照,熟悉的场景、日常的事件,但细腻的笔触里却充满故事感,使每天劳碌的我们身心放松,宁静中却又富余治愈的力量。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龄玩伴,还要在父母、爷爷、奶奶的呵护下成长,渴望自由自在的孤独感蔓延在这一代孩子中。郭婧的绘本作品《独生小孩》[6]将这种孤独以梦境的形式展现出来,一位胖乎乎的小姑娘游走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穿梭于变幻莫测的云朵之上,呈现出安静、祥和、温暖的效果。欣赏者从画面中仿佛看到了自己,渴望自由、挣脱束缚之情感共鸣油然而生。

由此可见,治愈系插画不同于普通意义的插画,它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而且创作过程更关注于作品背后的心灵成长,将绘画与心理关联在一起,通过视觉传达使观赏者的情绪得到稳定。治愈系插画是视觉和心理感悟的融合,通过视觉语言实现情感信息的准确传达,达到温暖人心、净化心灵的效果。治愈系插画的治愈性依附于人的情绪和感觉的存在,这种心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悲伤时看,得到安慰;闲暇时看,能修补自己心灵上的缺陷。这类插画作品能够给人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通过解读与联想等形式引发观赏者的艺术想象,或快乐,或忧伤,在这个安全的想象空间内,使欣赏者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压力得到释放。

综上所述,关于治愈系插画,主要是指插画创作者或观赏者,通过主题内容、构图形式、色彩变化、人物造型等,在感知中完成主客体角色置换,唤醒人们内心世界的審美体验,在不断的满足与平衡中,逐渐缓解人的负面情绪进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安慰,最终使情绪的伤痛或身体的伤痛得到治愈的插画作品。所以,在治愈系插画作品中,不全是阳光、积极的画面,也有郁暗、消极的画面。

二、中国治愈系插画的本土化特征

治愈系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引进之际始终在影响着中国治愈系插画风格的形成。同时,在插画艺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插画艺术创作者们在引进、借鉴外来治愈系文化的同时,亦在努力探寻着自身的艺术发展之路,治愈系插画的本土化意识逐渐萌醒。

(一)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治愈系插画的功能是通过视觉系统影响欣赏者的心理实现的,因而欣赏者眼中画面的形式、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治愈系插画的内容选择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会成为插画师们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并在本土插画师们的创作实践中,完美地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生活内涵的紧密融合。传统图腾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和美食文化等元素与现代插画艺术的结合,也即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精华的融合,更容易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实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缓释,甚至治愈功能。人们对亲情的共同坚守,对家园的共同热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凝聚成为炎黄子孙的共同价值追求[7],对家的眷恋与坚守构成了中国人固有的归属感。中国插画师的艺术创作实践深深地体现了这一点。如朱成梁先生的《团圆》插画[8],作品利用民间艺术的形象、色彩、语言等元素描绘出了中华民族春节时期万家团圆的景象。徽派建筑、大红灯笼、春联、饺子等特有的中国元素融入画面之中,传统风俗加上作者对于儿童时期特有的心理情感的表达,一幅浓郁的父女情画面,观赏者在见证感人亲情的同时也被唤起难忘的童年回忆。同时,该作品中所体现的父爱,对全世界来说又是一个共性的情感,所以它必然会引起国内外观赏者的共鸣。而近年来国潮风格的兴盛,也体现了本土化的插画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青睐。倪传婧的作品就将中国元素,如井底之蛙、猴子捞月等中国历史传说或典故完美地融入到插画艺术中,创作出了极具中国风味的插画作品。

(二) 图文并茂艺术形式的延伸

插画,中国俗称插图。无论是唐代的佛经插图,还是明清时期的版画艺术,图像与文字并存的方式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插画艺术的一大特征。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艺术性与商业性并存的插画艺术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

中国插画师的创作借用传统的插图功能,表述自己的生活感悟,图像本身的叙事功能加上文字表述,使我们能更好地解读和品味作品。治愈系插画中短小凝练的文字表述,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符号载体,更是图画的延伸,蕴含着大量值得深深品味的视觉信息,易于引发欣赏者丰富的情感共鸣。如寂地的《我的路》[9]系列作品,一个个小故事讲述着对亲情、爱情、友情的生活感悟。作品色彩具有强烈感染力,所配文字温暖而忧伤,绚烂的画面和简短的文字,让欣赏者感受到的不仅有自己经历的喜喜悲悲,还有亲情、爱情、友情的细腻、美好。再如几米的作品,通常没有固定的主角和形象,同一页上出现的两幅图画,有时运用极大的色彩反差,显得极不协调,图像叙事上似乎也丝毫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具有较大跳跃性。但如果我们借助于作品中“碎片化”和“符号化”的图像和文字去仔细品味,心中总有一丝对都市生活的体悟,或苦涩、忧郁,或感动、抚慰,在感悟作者内心世界的审美体验中构建起自我审美理想。

(三) 诙谐幽默的审美体验

如前所述,治愈系插画的特点就在于它更加关注人们的情绪与心理,通过审美体验去打动欣赏者的内心情怀,进而使其放下各种不如意,实现解压、静心的作用。因而,画面构图巧妙、故事情节有趣、文字策划俏皮、色彩对比鲜明、表现手法丰富的诙谐幽默的插画,更易于使人感到有趣、开心和愉悦,无疑能给欣赏者帶来更多这方面的体验。中国现代漫画事业的先驱丰子恺先生深受大家的喜爱,他以诙谐、幽默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插画作品。寥寥数笔,人们的日常喜怒哀乐,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便展现在一幅幅充满趣味的画面上。欣赏者从画面感受到的不仅是淡淡的愁绪,还有暖暖的温情,显示出丰子恺先生对人生的深层感悟和思考。

三、中国治愈系插画的艺术风格

治愈系插画主要有三大体系: 一是日本体系。从温馨动漫到清新田园,从温暖治愈到淳朴亲切,既有源于日常人与事的,也有童话般故事情节的,风格多样。二是韩国体系。主人翁通常被设定为形象夸张、可爱的小动物或小孩,画面色彩简洁明亮,画风清新。三是欧美体系。在崇尚独立、乐观、勇敢的背景下,欧美插画家乐于根据个人喜好创作赋予了个人主义的插画作品,以获得具有共同兴趣爱好者的共鸣。

中国的插画师队伍是在全球化插画体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同以上三个体系存在着一定关联度,但由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以及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中国插画师的艺术创作在主题内容叙述、题材选定、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艺术语言运用等方面均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特征。

(一) 唯美主义风格

唯美主义风格是中国治愈系插画中较为常见的艺术风格。“天人合一”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基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艺术上构成了既彰显主体又趋于和谐的心理诉求,在审美意识上形成了追求意境美的心理理想,表现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征上,便是强调写意性和抒情性。

唯美主义风格插画,体现着插画师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审美意识的现代传承。近年来,传统工笔绘画技法备受创作者青睐,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插画作品中,呈现出了新的艺术价值。唯美主义风格插画强调超越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上的美感,通过平面装饰性的艺术处理,营造出一种人们追求理想事物的唯美意境。例如唯美主义少女形象,清新脱俗、色调柔和,在人物角色刻画上,从妆容到着装,从人物到场景,无不给人唯美时尚的感觉。张苡诺的插画作品,将仙气十足的在水伊人设置在荷田间、穿行于树林中、站在鹿身旁…… 插画作品成为她的一种情绪表达。当想念朋友时,当感叹爱情时,宁静的氛围,细腻的情感,忽略情节和色彩,朦胧优雅,渗透着淡淡的意境美,带有治愈的感受和力量。

(二) 简约主义风格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10]。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美中的重要表现方法,“留白”这种表现手法也被广泛应用到治愈系插画创作中。简洁空灵的画面不是主题内容的删减,而是构思上的高度凝练,简约的画面组合能够给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豁然开朗的感受。现代人的生活观念悄然而变,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里,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大,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坦白直率更容易为大众接受,这些变化使得简约主义有了更广阔的空间。造型和构图上适当的留白,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色彩统一又略有变化,给人平静如水的视觉感知。如慕容引刀的《我就是刀刀》[11],通过一只养在心里的狗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安宁、忧郁、天真、感恩、无奈与期待。画面构图中,不同形象的小狗刀刀,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语句,仅此而已,却能让欣赏者在会心一笑的瞬间感受到一丝温暖。

(三) 超现实主义风格

超现实主义风格插画形式上更为重视新技巧,内容上注重表现内心世界的传达,通过现实与梦幻之间的自由转换、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融合,带给欣赏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这种风格需要更多心灵的触碰。

几米作为超现实主义插画画家的代表人物,更加关注于现代人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隐痛、孤独、困顿与压抑,善于将都市人的心声转化为诗意的文字和明丽的画面。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隐喻性,叙事表意中具有一种超然、朦胧的感觉,委婉含蓄的绘画语言给人以无限的思考空间。童年的天真与成人的冷静、现实与梦幻元素的综合运用等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高度的融合,观赏者在产生心理认知的同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体悟,最终得到一种温暖的抚慰。

(四)混搭主义风格

治愈系插画的混搭主义风格是指通过寻求要素之间的融合性,将不同的文化、生活状态、艺术形式等元素组合、重构、混搭,塑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抚慰人们的心灵。如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混搭、现实生活与童话世界的混搭、数码技术与手绘艺术的混搭等。

数字化技术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认知能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美学表达方式。如插画师良根将数码技术与手绘艺术风格进行混搭,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先纯手绘完成,再在电脑上进行数字化处理。其作品使用明丽的色彩、细腻的线条、自然的笔触表现着普通人生活中的街头小摊、家庭聚餐、新年大扫除等日常行为,画面总体洋溢着怀旧的年代感,显得质朴而有温情。插画师卤猫则运用现代插画手法创作了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图,画面中充满温暖的童趣、自由的想象以及生动的色彩,清新的画风带着欣赏者一起感受着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21世纪,人类已经逐步跨入读图时代。面对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治愈系插画以其有力的治愈力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应用价值,治疗性也应得到足够的认知和重视。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中国治愈系插画本土化的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在创作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需要不断凝练民族特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总之,治愈系插画是具有审美性、艺术性、精神治疗性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治愈系插画慰藉心灵作用、治愈功能的达成,需要艺术家和心理学家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遙远,黄朝晖.“互联网+”语境下绘本的形态特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7-141.

[2] 任知.完全治愈系[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2.

[3] 杰拉尔德·D·奥斯特,帕特里夏·古尔德·科农·绘画心理评估与治疗[M].何伦,何含子,谢岩岩,等,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4] 孟沛欣.艺术疗法: 超越言语的交流[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

[5] Lost7.Good night 星·光:主题手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6] 郭婧.独生小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7] 齐泓鑫.在亲情团聚中积蓄更大力量[EB/OL].(2017-01-27) [2021-12-10].http://www.cnr.cn/sxpd/sx/20170127/t20170127_523538355.shtml.

[8] 余丽琼,朱成梁.团圆[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8.

[9] 寂地.我的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10]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841.

[11] 慕容引刀.我就是刀刀[M].北京:线装书局,2003.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风格本土化插画
就要紧紧粘住你
科学大众(2022年7期)2022-04-25 06:44:38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浅谈云冈石窟造像的中国民族化发展
画廊室内设计全息论探究
从服装史的角度研究《唐顿庄园》中的女性服饰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01:05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25:04
无脸小插画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超暖萌治愈系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