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红
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手杖,是人们腿脚不便、身体抱恙时,用以辅助行走的一类工具。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那艰难曲折却辉煌厚重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同手杖发生过一段生动的故事,从中即可读懂其间深蕴的共产党人坚定信仰、大公无私和清廉爱民的一贯作风。
“行军不怕累,全靠行军棍”
长征中,红军战士大部分时间跋涉在深山老林中、羊肠小道上,爬雪山过草地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根这样的行军棍。过草地时,战士们用它试探深浅,上山下山,用它牵拉战友;晚上宿营,用它支起床單油布作帐篷……
它是长征时期红军战士们的忠实伙伴。红军战士们都很爱惜它,给它取了各种各样的名字:“一只手”“一条腿”“探亲棍”“互支棍”和“离不开”……战士们还别出心裁各显神通,把自己的行军棍装饰得十分漂亮。他们在棍子上提笔勾画山水景致,刻上虎头龙头吉祥图案,还刻上有意义的话:“路行万里,名传四方”“行军一棍棍,走路才有劲”“行军不怕累,全靠行军棍”“草地探险家,安全接力棒”……在部队休息时,大家就把行军棍放在一起进行展览评比,苦中有乐,充满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草地行军时,战士陈士民掉队了。他急于追赶队伍,不想却一脚陷进了淤泥,眼看着就要被吞没,幸亏被路过的掉队战士徐忠敏发现,用棍子借力将他救起。于是,两人手牵棍子,结伴同行。前进的路上,他们碰到一位躺倒在地上走不动的战友,两人小组变成了三人小组,走在中间的人拿着两根棍子的两头,再用绳子把手和棍子固定在一起。他们一起赶路,互相扶持。一条河流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三个人手拉手,棍牵着棍,试探了几次,都没有能够成功渡河。这时,他们遇到了同样为过河发愁的另一位战友,他手中有粗绳子。四个人互相帮助,每个人用绳子把腰拴紧,手牵着棍子在水里试探着走,他们齐心协力,紧紧地拴在一起,向下游漂去。由棍子联系在一起的四个红军战士,不仅渡过了急流险滩,而且还一同走出了草地,找到了各自的部队。
险象环生的漫漫征途中,女红军的生活主旋律跟男兵是一样的,那就是一边行军一边打仗,在作战中行军,在行军中作战,一点都不轻松。女红军杨厚珍是一双小脚,坚决不坐担架,硬是拄着两根棍子跨越万水千山,从瑞金胜利走到了陕北。
“把我拄的这根竹手杖送与你作个留念”
1938年4月,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转战于山西省沁县、武乡县西部山区。由于战事繁忙、条件艰苦、营养差,朱德日夜操劳,在从义门村移驻去寨上村前,朱德左小腿上生了一个大疮并已化脓,痛得他日夜难熬,人也瘦了许多。为行走方便,他不得不拄着一根竹手杖助行。
后来,朱德查访到一位名叫弓茂昭的老中医曾为很多穷人治好疮病,便决定前去试试。经过弓茂昭精心治疗半个月之后,朱德的疮疾痊愈了。朱德要付给老人药费和行医费,结果被谢绝了。弓茂昭说:“我活这么大岁数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的好军队。我是个穷医生,可我有许多穷朋友,我为你治病,就是为咱穷人的好军队治病,我是心甘情愿的。”
朱德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便准备了一顿便饭招待弓茂昭,并拿起他经常拄的那根竹手杖,情真意切地说:“我是个当兵的,又在抗日战乱中,没有什么好礼物赠送的,就把我拄的这根竹手杖送与你作个留念吧。” 弓茂昭欣然接纳,高兴地说:“礼轻情义重啊。我也老了,收下这根手杖,就让它陪伴我走乡串户为穷人治病吧!”
事后,弓茂昭得知了朱德的真实身份,便将这根竹手杖当成“宝贝”保存在身边。战乱中,弓茂昭为了确保这根竹手杖不落入敌手或遗失,用油纸将竹手杖包了又包,埋于房后。弓茂昭临终前,将其侄子弓献玉叫到面前,告诉他埋藏竹手杖的地方,并要他在战乱平定后及时挖出,好生保管,并嘱托说:“那是咱家十分珍贵的传家宝。”1945年家乡解放后,弓献玉曾多次寻找这根竹手杖,却都未能找到。幸运的是,1956年春耕刨地时,这根手杖被意外地刨了出来,还完好无损。1978年,山西省武乡县文物管理所将这根竹手杖征集回了武乡革命纪念馆展览。后来,当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落成之际,此文物又被移至纪念馆展示至今。
“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烽火四起的革命战争岁月中,南征北战、运筹帷幄的毛泽东一向注重官兵一致和廉洁奉公。他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当时,他肺炎初愈,身体很弱,但拒绝上担架,要求和官兵一道徒步行军。有个警卫员便找来一根柳木棍,对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手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就一直拄着这根手杖转战陕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出行时一般都要带上手杖,手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手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究其因,主要缘于他以身作则与节俭律己的理念与习惯。在这众多手杖中,毛泽东却特别偏爱一根竹手杖。这根竹手杖是1960年代初毛泽东在杭州爬丁家山时所用。
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手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手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毛泽东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
毛泽东对这根竹手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后来,不管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大江南北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竹手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过精致的手杖,然而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手杖,他反而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这根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手杖。其间,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面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手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漂亮精致的手杖,扬起自己手中的那根竹手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我还是用我的讨饭棍就好。”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疑惑不解,对此,毛泽东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过去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一二十里山路算么子”
徐特立的故乡是湖南省长沙县五美山。1956年6月,一个喜讯传遍山村:“徐二爷(指徐特立)要回乡啦!”那时,公路还只通到江背,从江背到五美要走20里山路。乡亲们说,徐二爷就要满80岁了,不能让他老人家爬山越岭,我们要用轿子接他回来。
这天清早,20多个乡社干部抬着“马轿”(当地的一种简易轿子),来到江背迎候。8点多钟,汽车来了。徐特立身穿褪色的灰卡其布制服,脚踏平底布鞋,满脸含笑,向乡亲们招手致意。当地干部把轿子抬到他身边时,他却连连摇头说:“不坐,不坐!安步当车。”
乡亲们再三劝说,徐特立执意不坐,而是拎起手杖,只管朝着通向五美山的羊肠小道大步走去。一顶空轿只好跟在他的身后。途中,陪同的干部担心徐特立受累,几次劝他坐轿,徐特立总是说:“过去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一二十里山路算么子!”
徐特立返回长沙市时,仍坚持步行。走到复水桥时,他转身向乡亲们招手说:“大家都回去,莫耽误了工夫。我也是个普通的老百姓,不要远送。”
在热火朝天的和平建设时期,一根手杖则更像一条精神纽带,折射出广大共产党员牢记人民公仆本色,恪守朴素生活作风,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态度和追求。
1993年春,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他马不停蹄地实地考察、求计问策,与当地干部一起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他在西藏工作期间,下基层时由于路险难行,通常随手在路边捡个木棍拄着。工作人员觉得这样既危险又失身份,就准备花百十块钱为他買了根好的手杖,却被他谢绝了。一次,孔繁森应邀到驻地部队观摩实弹演习,临走时看到地上的空弹壳,就和部队领导商量后拿回一些焊接成手杖,没花什么钱却有军人味,还很实用。这根手杖便是“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俭朴生活的真实写照。
曾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在任期间恪尽职守,退休后又扎根深山兴办林场,一干就是20多年。跋山涉水一心扑在植树造林事业上的他,一次在山间不慎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以为,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但是半年后,杨善洲又拄着手杖进了山。有人问他:“何必自讨苦吃?”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杨善洲去世以后,遗留下来的这根手杖,便是留给后人最生动的革命本色“教材”。
(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