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亚
“阅读支架”就是指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阅读水平,捕捉合适的点,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让学生朝着学习目标逐步自主攀登,它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提示、引导的功能。“学的课堂”旨在构建一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学习机制。在“阅读支架”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自主对话文本,由表及里,循环渐进,快速找到阅读规律和科学方法。
一、由何:搭建阅读支架缘由追溯
(一)对话文本的需要
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依托和凭借,不同的文本特质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教学、教材内容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围绕该文本采取的独特的教学策略。当文本与学生之间存在时代距离,认知差距,情感隔阂时,学生要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教师就需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步一步适当的支撑、小线索或提示等,将文本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艰难为有趣、化理性为感性。
(二)对话认知的需要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即不断地由旧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换的过程。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但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往往存在信息差,当新知进入学生的注意范围,就会引起与旧知的矛盾,产生认知冲突。这时,就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设立连接点。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形成层级化的学习支架。
(三)对话生命的需要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是师生生命彼此成就、相互激活、共同生长的场所。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为学生习得新知识新技能搭建各种技术层面的有形的支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搭建心理层面的无形的支架。教师要善于调动和提供各种以教材为核心的资源链接,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等认可、鼓励、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的生命在场。教师对所有资源的综合利用就是一种广义的支架,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二、何为:搭建阅读支架路径研究
(一)情境支架:关注身体,体验“产生——运用——创造”,激发探究渴望
情境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造成的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情境支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必然要求。情境多种多样,一般有生活情境、实物情境、图像情境、动作情境、语言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学中,不论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情境,其目的都应着眼于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如笔者在执教三下的《肥皂泡》一课时,将吹泡泡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直接搬到课堂。文中冰心对肥皂泡的描述语言细腻优美又独具特色,例如“轻清透明”“玲珑娇软”“轻清脆丽”等很多词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成语,也不是常见的四字词语,而是带有作者独特体验的个性化表达。对学生来说,虽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但这样的表达是抽象的,模糊的,陌生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还原吹泡泡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请学生来吹成串的小泡泡和“颤颤巍巍”的大泡泡,引导学生通过亲眼看、亲手摸这样具身的体验来加深对肥皂泡美丽的感悟。当学生将身心融入情境后,心理体验更真切了,就能化抽象为具象,化模糊为清晰,化陌生为熟悉,进而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當然,搭建情境支架也要避免一些误区。误区一:情境创设过多,频繁转换,应该因课制宜,一以贯之;误区二:情境创设脱离生活,是虚假的伪情境,应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还原生活的真实;误区三: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与文本毫无联系,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与文本高度吻合的情境。
(二)问题支架:关注提问,有序“生疑——理疑——释疑”,形成阅读逻辑
1.生疑。问题从何而来?其一,学生之问。“学的课堂”倡导学习应该基于学生真实的起点开始,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学情,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当然,这些原生问题或许是零散的、浅层的、单一的,甚至是无效的,但只要善加重组利用就能成为学生的生长点。其二,教师之问。当学生之问纷至沓来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引领学生发现梳理、辨析归类、筛选提炼,形成一两个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这就进入了理疑环节。
2.理疑。怎样梳理问题?第一,呈现原生问题,引导比较分类。一般可以把问题分为三种类型:通过自学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全班讨论解决的问题。第二,辨析重组,筛选提炼核心问题。最后一个类型的问题往往生发于文本的重难点处、关键处,也就能成为统领全篇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具有准确的指向性、高度的整合性、适度的开放性,可以引发后续的深入探究。
3.释疑。如何解决问题?筛选提炼出核心问题后,就能形成以此为核心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具有系统性的问题链或问题网,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发现过程,更要有意识地强调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客观自如地评估自己提问、探索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笔者在执教三上“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搭船的鸟》时,让学生在先学时根据课题自由提问。学生的原生问题角度不同,质量不等。这时,教师就要从单元语文要素“留心观察”“仔细观察”出发,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哪些问题通过读课文就能一目了然解决的;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请教他人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假问题,毫无价值;哪些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据此,筛选出深层次的核心问题:这只翠鸟美在哪里?(关联“留心观察”,即“写什么”的问题)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写出翠鸟的美的?(关联“仔细观察”,即“怎么写”的问题)要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就会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网。整体上,学生发现作者是从外形和捕鱼动作这两方面描写翠鸟的美的。细节上,学生又发现作者按照一定的观察描写顺序,抓住颜色表现翠鸟的外形美,妙用动词表现翠鸟的动作美。在品读课文的同时习得了写作方法,落实了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
(三)范例支架:关注典型,促成“类比——鉴赏——超越”,融合元认知要素
范例的本意是“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阅读教学中,细读文本、涵咏语言往往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关键点。教师需要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关注文本中典型的语言表达形式,挖掘训练点。教师可以改写文本内容,呈现出与原文有别的“负向文本”,构建对比范例支架,引导学生对两个文本进行类比与鉴赏,发现范例文本表达上的独特密码,深化文本理解,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同时,学生主动明确学习目标,构建表达系统,选择解决策略,监控、修改并反思解决进程,融合元认知要素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实现自我超越,快速提升认知水平。
如,我校顾丽芳校长在执教四下《猫》一课时,在句式训练上就巧妙运用了对比范例支架。顾校长将老舍描写猫“老实又贪玩”的片段进行改写,去掉“说它……吧,它的确……可是……”“说它……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这样的表达形式,再将原文和改写同时呈现给学生。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很容易发现原文口语化的句式表达像聊天一样风趣生动,也更能体现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借此,顾校长让学生迁移运用这一句式来修改先学时写的动物描写片段,效果显著。如,一个学生加上这一句式修改《我家的狗》后呈现的片段是这样的:说它温顺吧,它的确温顺,当我伸手去摸它时,它就会用舌头舔我的手。可是,有陌生人靠近的话,它就会就会汪汪大叫,仿佛在说:“离我远点儿!我会咬你的!”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顾校长充分运用对比范例支架,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对比和品鉴,在体悟中修改运用。这样,“学生的思维行走在字里行间,迈向文本的内核,实现了言语与思维的高度融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高效发展。”
阅读教学中的范例支架搭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范例要具有典型性,凸显范例的使用价值;第二,范例要指向语言运用的关键要素,将学生的言语习得落到实处;第三,范例的使用要讲究契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在学生愤悱之时恰当介入。
(四)图表支架:关注建构,呈现“具象——提炼——抽象”,达成思维可视化
图表支架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表格、思维导图等多种图表形式为媒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内化所学知识的工具。图表支架符合小学生正由具象逐渐向抽象过渡的思维过程,为很多处于“浅思考”状态的学生提供了策略支持,使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视化,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提供向上攀爬的依托。
如,在教学四上《故事二则》中《扁鹊治病》一课时,为使学生对扁鹊为蔡桓侯治病的经过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图表支架:
借助这一图表支架,学生边阅读边填写,将连续性文本转换成了非连续性文本。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借助表格把扁鹊为蔡桓侯治病的经过简要复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可以对事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围绕图表支架,学生读课文、填表格、讲经过、学复述并发表看法,不但把学习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还极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学习能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根据文本特点,尝试使用情节曲线图,直观呈现情节的发展变化,这适用于叙事类文本。如五上的《小岛》情节一波几折,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抓住文中的几处“意外”绘制情节曲线图,学生容易把握故事情节,又能深刻领悟小说的情感主题。
图表支架具有“提纲化”“逻辑化”的特点,不仅能呈现作者创作、读者经历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谋篇布局、情节安排等策略性知识。在“学的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图表支架有着特殊的价值,它不仅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本主要内容,凝练文本主题,还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文本阅读,强化阅读策略的整体性构建,从“教的策略”转变成了“学的策略”,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三、若何:搭建阅读支架效能预估
(一)支援阅读推进,亲近文本
“学的课堂”上,教师深入研读文本,紧扣文本的文体特点、行文风格、主题思想、语言实践点等,设计切实可行的“阅读支架”,能有效打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阅读壁垒,让学生与文本相知,亲密对话,在阅读推进中有所发现和感悟,欣赏文本的精妙,触摸文本的灵魂。只有走进文本,挖掘出文本的核心内涵,才能培养语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经历真实学习,提升认知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体验活动,学生只有经历真实的学习才会学有所得。“阅读支架”建构的目的就是寻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激活思维,唤醒求知欲,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状态。阅读支架应该搭建在学生思维受阻处、学有小成处、思维拓宽处,让每个学生都深度卷入学习活动中,丰富学习体验,促进学习迁移,实现认知素养化。
(三)丰富意义创造,馥郁生命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不断发展、富有尊严的独特个体,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的课堂”构建的广义的阅读支架,营造了积极向上、交融畅达、智慧碰撞的学习场域。在这样的场域中,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融入其间,既能表达个人的认知见解,又能与学伴一起相互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呈现,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增强,最终在集体智慧和集体构建的阅读活动中有效实现脑活动,使思维实现由低阶向高阶,由粗浅到深化的自然升华,丰盈儿童思维,提升学习品质,给学生的持续学习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