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输出与产业需求之间,出现一些矛盾与问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就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教育行业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高职院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职业教育与特色社会主义产业的结合,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产教融合
(一)现状
1.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协同育人,互利共赢,过程互管,以企业为主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注重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培养专业对口的技术性人才,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深化产教融合,由企业提供平台,学生在社会环境氛围下进行实践,且与教学紧密结合,在这样的前提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与培训,促进了社会产业的个性化发展,保障了人才资源的质量。在校内的理论学习是对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实习过程中的实践则注重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对于供给侧的需求关系,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是主要所需,同时,展示人才个性的平台建设,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需要满足需求,这样才能做到一体化的驱动发展。
现如今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十分激烈,众多学校为进行长远的发展,寻找可靠的企业合作伙伴,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增加工作经验,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有理论的灌输而没有实际领悟的课堂弊端,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书本走进现实,在实践锻炼中感悟课堂所学,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转型。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得到大力推广与实行,但是校园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完全协调统一,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远瞻性不足等诸多因素,未能有效商讨建立一个合理、健全的合作机制,导致后期校企合作对社会地方经济发展没有多少实效性,只停留在浅层的“三分钟热度”合作,表面功夫的形式化背离了校企合作下产教融合的初心。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高职院校对于产教融合没有深层次的理解,认识观念不强,导致师资力量缺乏、合作内容流于形式化、合作模式单一、缺乏完善的产教融合体系等等。学生群体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初出茅庐的学生是职场新手,职业素养在实习期间稍显薄弱,不能有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需要自己在工作期间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的工作经验。同时,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意识不够强烈,对于实习生的工作要求并不能发挥学生的专业能力,可能只是将其作为廉价劳动力,而不能做到协同育人,知行合一,这样的合作终究不能做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1)学生未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21世纪的新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态度,但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可能是被迫或随便选择的校企合作专业,且对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选择也没有未来规划。一方面对于专业认知不够,没有考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没有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在工作岗位竞争中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在优胜劣汰的职场环境中不能立足。另一方面实习是学校考核的重要环节,但也有许多学生不能兼顾升学与实习,在企业实习中对工作敷衍塞责,潜意识里没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2)教师教学能力与观念未与时俱进
在高职院校中,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完善,教师教学任务重。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师对于合作企业的特色产业并不是十分了解,教师也相当于边教边与企业之间学习沟通,这种逐渐流于形式的企业实践参观,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教师自身在大量的培训学习下,繁琐的工作任务减少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观念的理解和消化,打消了工作积极性,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新理念更好地展示,从而不能有效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此外,企业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项目,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书育人以及学校内的工作考核安排上,在与企业进行科学研发方面的合作效果成效微小,极少数制作开发的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微乎其微。
(3)各方的不协调性
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选择时,可能双方都不是最佳选择,并且双方合作没有统一规范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协商的合作内容并不能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合作模式具有单一性,大部分都采取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学生很难在实习中提高经验值,没有动力去创新工作研究,企业从他们的工作表现评定学生并不具备岗位要求,这样将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在每天工作过程中,企业对实习生考核,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教师的指导。实习生报告的信息反馈中,相关问题涉及到的教师也需要综合总结,在之后的实践教学中提前做好防范。另外,学校对于师资力量的引进,需要更多“双师型”教师来支撑高职院校的转型,以此来保障高质量技术型人才的输出。但各方成员的相互了解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时间内不能明显看见产教融合的成效。
(4)未完善管理体制与考核机制
学校与企业各自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学校在校企合作专业设置上,不能与企业岗位和行业发展进行对接与匹配,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对其考核的评价单一,从而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学校与企业之间不能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并影响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使企业积极发展,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用自身发展实力得到合作学校的认可,发挥经济与教育价值,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学生实习的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划,监管力度不严,学生可能会对实习报告弄虚作假。另外对教师的激励制度与评价导向,需要设立具体的标准,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者,政府对地方校企合作的经济鼓励没有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没有后续关注教育经费的监管与实际操作,无法形成良好的产教融合教学环境,使校企合作在运行中多为经济利益问题产生分歧,阻碍了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
(二)意义
1.有利于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校企文化的有机结合,为产教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更深层次地提高了自身技能素养,还能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将他们的知识理论转化为经济价值,有利于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企业对于毕业生人才的吸纳与发展,获取政府优惠补贴,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
2.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
校企合作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学校与企业成为一个共同体,共同培育、输出人才,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这类学生凭借于较高职业素养与专业技术能力,将站在工作岗位的第一线。他们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推当地经济走向繁荣。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共同进行科学研发,并服务于社会经济,互利共赢。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资源配置,各方协调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各方利益的对接中共同体通过相关政策的规范与支持,有效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在此基础上的产业学院为各类人才的培训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而激发了更多可能性。利益主体间的紧密联系,推动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保障了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良性运行,进而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产教融合促进地方经济的路径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产教融合改革
完善校企合作下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明确职业教育中各方利益关系之间的关系与权责。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定好统一的经费使用标准,使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协商经费使用时有一个前提保障。比如高职院校作为甲方,与作为乙方的企业积极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请有关的政策激励与资金扶持,用于产业学院的建设,或是在双方共同建设的场所产生的费用,双方有法律可依进行协商安排。其次,发挥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统筹协调管理的责任,对于企业来说,积极向政府部门申报产教融合的建设项目,减小了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压力。
深化产教融合,同时也需要推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众所周知,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增加供应,吸引就业,同时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和投資人的财产性收入。完善这个潜在的激励体制,从产业项目中获得的收益用于教师、学生、企业工作人员的绩效性奖励,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深化人才模式改革,共建优质师资队伍
企业协同高职院校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产业学院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校企合作共创的产业学院主要面向电子商务、数字新媒体运营、虚拟现实、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等产业,培养兼具技术能力、艺术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产业学院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订单人才培养,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融合,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经验和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授经验的融合,毕业生社会实践研究与企业业务拓展融合,产业链需要的人力资源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融合。
按照岗位需求,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特点及接受能力,校企协商研讨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专业课程的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将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通过产业学院平台,学院教师不仅可以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及时对接,提高学生实习的时效性,还能在校企合作中,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教学进行相互探讨,从而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教育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整理出产业学院的专项课程,通过提供社团项目引领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专业能力;列出完整职业能力的培养计划,提供选修课程嵌入式;联合企业,提供创业、就业岗位,与用人单位合作,实行顶岗实习就业订单式。
比如在新媒体运营、跨境电商与电商设计这些项目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上,在社团项目引领的人才模式培养下,学校做好思想工作,企业派遣专业人员,共同创建新媒体社团,帮助学生理解新媒体在信息传媒链条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开设选修课程,产业学院组织安排讲座、参观园区等活动,给学生新的体验。
(三)构建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区域经济转型
对于科学技术的研发创新协同发展,要建立共享平台,有利于帮助校企合作。相关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新的研发思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多元化产教融合体系,秉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共建原则,推动校企合作走向新高潮。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师,可以协同企业技术人才,将教育与科研成果融入地区经济发展建设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建校企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同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共同培育专业对口的人才,为实习中的培训与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不断优化升级示范基地,为更多人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设置符合当地发展特色的产业与专业相结合,合理利用信息资源,避免专业重复,进而带动当地产业链发展。
结 语
常高职数字文化产业学院项目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企业与学校共同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创建优良的合作平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推进双方互利共赢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转型与发展。在校企合作的产业项目研发中,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增加地区工作岗位,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统筹发展。校企合作双方友好协商,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下开展新型合作模式,将协同的战略蓝图实际化,满足双方利益需求,进一步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武进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