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康
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全国上下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和焦点,在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推动农村转变升级的基础上,根据当前本市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环境,本文总结了本市农村的农民增收状况以及制约本市农村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扩大农村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一、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在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增长极快,80年代下半期迅速下降,90年代上半期稳定增长,90年代下半期明显下降,21世纪前11年中高速增长,自2012年以来逐渐下降。从增速的变化来看,已经进入了下行通道。稳定下行的势头已经出现,高概率不是短期现象。
过去,经济和税收收入增长迅速,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的总体供应不足,通过采取许多政治手段,诸如促进生产、提高价格、增加补贴、促进转移和提高工资等政策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税收增速下降,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农民工供需匹配难度加大,农民增收战略制定难度加大。
二、影响我国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
(一)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途径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中国农民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了调节与优化,农民收入的途径也在扩大。但因为历史的因素,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农业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仍然偏高,与之相关的经济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约占了50%,同时中国小农产品(90%以上是种植业)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量的比例也偏高,达到了40%。正是这种高度依赖小农产品尤其是种植业的收入构成,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日益完善的今天,中国农村增加收入门路也变得非常狭小。
(二)与农业供求脱节,价格低,严重影响农户增收
由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农产品提出了高品质性、高级化、多样性的要求。但由于中国农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较慢,高质量农产品中大路货和初级产品均供过于求,优质高端商品供应严重短缺,结构性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中国虽是世界水稻产量和消费大国,但水稻产品中仍有将近50%的为低质常规种类。优质水稻种类及饲料供应严重不足,无法适应广大消费者的生活需要,而果品、蔬菜等也面临着同样的现实问题。由于优良品种少,而传统的普通种类又多,产品在旺季推出时常常发生卖难的现状,产品价格也一路下跌,因此直接影响着农户的收入增长。
(三)农民技术欠发达,农业产品技术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户收入水平
由于中国农村的技术人员较少且分配不均,中国农村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创新机制,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储备不足,也没有既能够大幅度增产又能够改善农业质量的新品种和新科技。随着农村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农村增收的二个支撑点,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出效果均较差,且种植业成本高昂,严重影响了农户纯收入的提高。
(四)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发展滞后,农村工业化水平低下,农户增加收入的难度加大
目前中国农业产品化水平还是很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也不大,对全国农业辐射拉动的能力也不强。而且很多农产品都只是以初级产品形式或以原料加工方式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也难以增长。同时由于农产品营销多处在自然状态,农户虽然承受了全部的市场经济风险,却并不能获得在农业产品加工、运销过程中所形成的巨大收益。家庭式小商品生产和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也严重限制着农村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有效提高。
(五)农业生产成本高,制约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户收入增加
由于农产品成本长期以来相对较高,农产品在国内大市场的争夺中居于劣势,农产品特别是经济作物相对利润低下的问题凸显。统计资料指出,在农村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以每百元为经营费用所获得的纯收入,在1995年农业收入是295元,第二、三产业则为798元,前者约占后者的37%。到了2000年第一产业为201元,反而相較之前下降了94元,但第二、三产业则分别为623元和713元,和之前相同。农民每百元经营费用,所得的纯收入只是经营第二、三产品的32%和28%。同时,改革开放后农村曾一度逐渐减少的工农业生产较差,但近年来却在逐步增加,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经济效益,农村比较利益的降低已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生产积极性的最主要原因。
(六)农业投入太少,发展没有后劲,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虽有所增长,但在财政开支中所占比重却呈现减少态势。农村基建投入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入的比例减少,财政农村开支占国家财力总开销的比例减少。农村贷款占国家信贷总收入的比例减少,农民家庭生产费用开支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减少。农村使用银行贷款困难。吸收外资困难也很多,农村生产投资大大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不少农村财源有限,多年来农村集体对农业投入大幅下降。农村对生产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其最直接结果就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老化失修,农村生产条件更加恶劣,农民对抗自然灾害的力量减弱,更直接影响着农村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一)推行农村现代化战略,增强农村总体实力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实行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战略,需从具体实践入手,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十四五期间,更应持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稳住农业基本盘,积极开展对农村现代化的研究工作,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乡村地区率先发展,不断总结经验,进行试验示范。同时,尽力创造新条件,扎实做好“三农”工作,为实现农村现代化这个宏伟目标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二)积极发展高优农产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在现阶段,中国加入WTO之后,进一步调整优化中国农村产品结构,就是要把握中国当前农产品供应相对充足的良好机遇,在保持全国粮油等重要农产品总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上,顺应中国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通过提高农产品种类和质量,增加农村生产综合效益,逐步促进中国农产品的高优化、高效率,进一步扩大农村农民收入。
1.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
种植业调整的总方针是力求完成农业从传统的以国民经济粮食作物为主导的生产结构向粮油、经济粮食作物协同发展的结构过渡,并逐渐使饲料作物产量成为比较自立的行业。进一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优化产品结构、品种结构和质量结构,消除缺乏市场销路和经济效益较低等原因的劣质产品。通过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逐步扩大高档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商品的生产能力,建立和推广一批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基地。
2.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促进畜牧业的集约化经营
当前畜牧生产形势比较严峻,要适时调整家畜种类,做好疾病防控,发展饲养工业等关键环节,并严格遵照国内外市场规定,进一步提高动物健康技术标准,积极扩大产品出口。
3.调整水产养殖业和林业结构
水产养殖要着重发展水塘等大中型水域以及稻田鱼虾等几个领域,进一步优化养殖种类结构,增加名特优新产品销售比重。并且积极带动休闲渔业蓬勃发展,扩大畜牧业的空间。林木结构调整工作基本方面,在要着重维护好既有自然林与防护林的基本上,因地制宜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与短时间工业园生产原料林、竹业和名特优经济效益林,并着力于扩大提高农户经营林木收入的空间。
(三)完善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完善农村市场经济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搞活在农村市场经济流通领域中建立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制,一是要加速形成以主要产区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运作,使大宗农产品的价格稳定和农民收入得以顺利实现。二是在充分发挥合作社等农村商品重要渠道功能的同时,大力鼓励发展以农民为主导的农村市场营销队伍,厂牌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三是要积极举办各类大宗农产品的展销宣传活动,并着力研究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心服务等新型的流通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市场营销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村商品销售规模。四是政府要取消各类关卡和三乱现象,并设置绿色通道,以保证农产品流通尤其是新鲜农产品的运销畅通无阻,并努力减少农村商品流通成本。五是地方政府部门应设置权威性的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产品、库存情况等方面信息,并提供中长期的农村市场预测分析,以支持和引导农民按照需求开展农村商品生产和销售。
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促进农户增加收入的产业体制和效益激励机制
发展乡村产品化经济,是联系农户自身生产和市场的最合理的经济组织形态与经营模式,是乡村生产、原材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是解决乡村产品供应和市场需求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其实质内容就是让广大农家获益。农耕生产商品化的发展,应当因地制宜,精心谋划。政府应当多渠道、高水平地打造一大批农业经济产品化骨干龙头企业,并且理顺龙头企业与村民之间的利害关系,积极引导公司和农家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并存的共同利益机制,使农家共享原材料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从而做到生产供销一条龙贸易与加工工業农产品为一体,既使农家获得经济实惠,又满足了公司利益,从而使公司和农家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共享发展。
3.积极支持农户建立不同形式的专业协作小组,增加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中国农产品的销售基本处在自由发展状态,但市场上依旧是完全由买方控制的,不仅导致农民农产品的价格难以实现,而且致使市场信息不能准确反映。因此,要积极提升农民作为主要农产品供给方的组织式能力。在家族制经营长期存在、规范化经营发展条件不好的情形下,通过把农户组织起来,并引导农户尤其是各种专业户以劳力合作、资金联营等形式建立专门的合作机构,以提升产供销一体经营管理的水平和组织式程度,提高对抗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农户利润。
(四)加速发展乡村企业的步伐,以提高村民的非农收入
1.调整城市乡村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地区布局的城市集体企业,应当着重发展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保鲜、贮运为主攻方向的农副特产加工企业,将城市集体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和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城市集体企业中的运用与转化,采取立支柱产业、上规模、创品牌、争首位的经济发展策略,积极地应用现代化实用科学技术,增加中、高端产品,不断开发资源耗能较低、对社会环境影响小、产品市场附加值大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科技。提升城市集体企业,特别是农村产品化的龙头企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质量,提高农村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辐射力。优化了产业区团城格局,着重繁荣发展高增加值产品、科技密集型产品、科技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
2.推进乡镇企业改制,健全公司的机构和管理体系,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政府应当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改制,重视农户对企业组织形态和经营方式的选择权,积极稳妥地推动乡村中小企业资产重组和机制转变,并进一步充分调动企业投资方、经营户和生产商的各方面积极作用,以提高企业发展活动能力。成立乡镇企业集团,以增强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强化乡镇企业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建立和健全规范的企业运作方式,提高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成立乡镇企业集团,强化乡镇企业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建立和健全规范的企业运作方式,提高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把经营管理当作乡镇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和改变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来抓,指导乡镇企业干部苦练内功,学习应用现代经营方法、现代投资方法,以现代的管理思想来管理和经营乡镇企业,不断完善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民劳动成本
依据农业农村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应当对当前农村资金进行规范化管理。不仅要让村中有集体资金、集体劳动力以完善村中基础设施及便民服务,也要从实际出发,切实结合农民经济水平及整体收入状况,不因集体筹资造成农民负担。在涉及农民切身利益事情上绝无小事,要严肃对待涉及农民利益的违规行为及相关问题。
结 语
作为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大国,农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状况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来稳定国民经济的增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山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