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零做起
从崇尚自由多元的大学校园,来到强调整齐秩序的军营大院,巨大的环境差异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适应和学习。新兵连是“兵之初”,要在三个月内把一群“新兵蛋子”培养成具有基本军事素质的合格战士, 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
队列、体能、战术、包扎、防护……我们的训练课目五花八门,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受点小伤自然也是家常便饭。练摆臂把大腿擦出淤青,爬战术被锋利的“八一杠”划破手臂,三公里冲刺猛了造成肌肉拉伤……每个人身上多少都会“挂点儿彩”。
刚开始还会有吐槽和牢骚,但时间久了,这些伤痕反而成了我们互相调侃甚至“攀比”的“资本”。与其说是苦中作乐,我想更贴切的说法是,我们把伤疤看作了自己全力以赴的见证,它是部队在我们身上刻下的独特的青春印记。
除了身体上的磨炼外,我们还必须面对“每逢佳节倍思亲”带来的情感考验。当兵那年是我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但我的教导员告诉我,这是他不在家人身边的第10个春节。
除夕晚上,我们趴在窗玻璃上看天边绽放的烟花和附近村庄温暖明亮的灯火。我忽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之前就很喜欢的鲁迅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部队里经常讲“一家不圆万家圆”,那一刻,我也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万家圆时心亦安”。
从穿上这身迷彩蓝开始,我就打开了那扇属于小家的门, 走向了更大的家,有了更多想守护的人。这种责任意识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2021年5月,我完成新兵连与学兵连的训练,被分配到辽宁舰,开启了新的旅程。
保障力也是战斗力
远航大洋、战机起降,应该是许多人对航母生活的想象, 我自然也不例外。得知自己被分配到辽宁舰时,我心中的激动与期待真是难以言表。但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航母上的生活也不只有热血沸腾与惊心动魄。当新鲜感褪去,日复一日的平淡与琐碎仿佛成了生活的主基调。
战位、食堂、住舱三点一线,打磨、除锈、涂漆无限循环。即使是舰载机起飞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 初来乍到时,我也只能在驾驶室里远远观望,能做的只有起飞前的甲板异物排查。而在我眼里,这和打扫卫生没有两样,无非是把甲板来来回回清理几遍,确保上面没有残渣碎屑。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怀疑与失落也在心里见缝插针地滋生出来。
一级飞行员曹先建的一次分享解开了我的这些心结。他讲自己的从军经历,谈自己的心路历程。提到舰载机起降的危险系数高,需要极为细致的检查准备工作时,他动情地说:“我们的保障人员,真是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
那时我才知道,甲板异物对舰载机起降是极大的安全隐患,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有可能损坏轮胎、撞碎座舱盖,甚至损害发动机,严重威胁舰载机起降安全。我也明白了,在这艘钢铁巨舰上, 没有哪份工作是无足轻重的,每一个规定动作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在这些看似重复、琐碎的日常中,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从“船能动”到“机上舰”,再到走向远海的飞跃。
航母像个庞大复杂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坚如磐石钉在战位,一丝不苟执行命令,小小的螺丝钉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这些道理,我也终于从一个好高骛远的“新兵蛋子”,开始向着“革命螺丝钉”的方向发展。
舰艏行处是长城
都说航母上是“千人同操一艘船”,可真正能握着舵轮“开航母”的,只有我们操舵兵。操舵兵讲究“快、稳、准”,而航母操舵兵则有着更严的要求。对于舰载机起降而言, 超过0.1度的误差都有可能导致舰载机与母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当好航母的舵手,成了我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航母块头大,机动性受限,想要精准实现指挥员的操纵意图,就要综合判断风和流对舵效带来的影响。而如果想做到准确判断, 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熟能生巧。经过数百个小时的跟班学习,我记下了厚厚一本装备笔记。终于,在通过了严格的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之后,我取得了独立值更资质,成为一名合格的航母操舵兵。
2021-2022年间, 我随辽宁舰完成了十余次演训任务,也见证了许多重要时刻。在编队远海实战化训练中,我们跨黄海、过东海,进入西太平洋进行多课目演练。穿越宫古海峡时,我就在驾驶室里值更,亲眼见证了辽宁舰又一次穿越岛链,奔赴远海大洋,锤炼实战能力。一瞬间,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从我的心中腾起。
二十余天的演练, 我们昼夜奋战,一架架战机连续起飞、安全回收。其间,外国舰机一直对我方进行抵近侦察,但越是如此, 全舰官兵越是全力以赴,展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与使命必达的硬实力。我们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大洋上航行的二十余天, 举目远眺,只有远在天边的海平线。想到祖国大陆离我们很远很远,我像第一次离家的孩子一般, 突然有些寂寞和茫然。但一位班长告诉我:“我们的头顶是五星红旗,我们的脚下就是中国领土。”
“北大红”到“海军蓝”
回想这两年,我从未名湖畔来到万里海疆, 从北大学生变为海军战士,身份的转变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刚刚来到部队的那段时间里,“北大”的标签为我吸引了更多目光。我怕因此而显得特殊、格格不入,也怕自己的许多不完美无法达到大家对北大学子的预期。
但后来我发现,这何尝不是一种激励?面对更多期待与审视的目光,我有了更大的目标,有了拼命证明自己的动力:不只是“我能做到”,还应该是“我还可以更好”。
训练场上、学习室里,我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打磨着北大人的执著和韧劲,也慢慢读懂了军人的纯粹与赤诚。
北大与军营,从来不是“鱼和熊掌”取其一的关系。正是北大“把个人价值汇入时代洪流” 的精神引领我走入军营, 而军营里的探索和实践则让我明白,如何在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人生的价值。“北大红”与“海军蓝”在我的青春里共同交织成了梦想的诗篇。
如今, 我即将告别军营, 重返校園。身上的军装脱得掉,但心中的航母情怀永远忘不了。北大有胸怀家国的志气,航母有忠诚无畏的担当。我将永葆她们赋予我的这些精神, 在青春之路上不断开拓、求索,在拼搏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的航母事业也必将在新时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