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规管融合”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秉持的是搭船出海、借鸡生蛋的发展思路,即通过主动对接城乡规划学一级硕士点,探索城市管理与城乡规划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经专家评审,教育部2013年备案通过,浙江农林大学于2014年开始招收学术型城市管理硕士研究生,开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率逐年提高,城镇居民人口数量持续递增,城市中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态结构、文化结构越来越丰富,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系统。与此相对应,城市管理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这一方面对城市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昭示了城市管理专业光明的发展前景。
现代城市管理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素质。我国目前的城市管理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特别是高层次城市管理人才缺口仍然较大,有必要加大城市管理教育,培养更多的城市管理高级人才。我国高校中开设城市管理本科专业的已有多家,但城市管理硕士点还较少,这就造成城市管理高级人才培养的短缺。因此,设置城市管理硕士学位点,对于加强高级城市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城市管理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在国务院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增加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城市管理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内首个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于2004年开始招生。浙江农林大学的城市管理本科專业建设结合长三角地区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特色,将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为城市行政执法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和城市社区管理,充分体现学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定位。
基于本科专业的发展成就,浙江农林大学充分利用城市管理人才培养上的特色与经验,提炼城市管理学科内涵,达到对现代城市管理整个流程的优化,更上一层楼地设置城市管理二级硕士点,探索“规管融合”的硕士生培养模式,培养城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适应城市管理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这是浙江农林大学优化、提升办学质量和层次的必然选择。
现代城市管理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含城市执法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社会管理等内容,是一项庞大的动态系统工程。城市管理集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综合要求高,建设难度大。城市管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现代城市管理发展的关键之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浙江农林大学提出在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下增设城市管理二级学科。该学科是综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涉及工程学、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种学科,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探讨现代城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另外,从我国城市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看,设置城市管理二级学科非常必要。当前,我国城市管理发展现状与城市化要求具有较大差距,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因为受制于学科地位不明确,导致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严重滞后,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需要。这些都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潜力,因此我国城市管理学科建设有着长远的发展空间。
围绕城市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以现代化理论为理论背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探讨现代城市的生态、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将城市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互结合,为现代城市管理创建新的模式;分析、比较传统的城市化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区域竞争理论在城市管理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与缺陷;收集国内外城市管理的典型案例,结合相应的城市管理理论,综合分析城市管理理论对实践的推进与反馈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究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决策调控机制等手段,调整、控制和优化现代城市管理的全程控制机制。
主要开展以下四方面的研究:现代城市管理模式研究、城市管理理论综合分、国内外城市管理比较分析、现代城市管理的全程治理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已经被公认为是新一轮城市间竞争的焦点所在。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专业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与规律,对生态城市的基本模式展开研讨;分析研究生态城市间的基本要素及评估体系;归纳、总结世界范围内著名的生态城市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从政府、市场、公民三方面入手,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性决策与执行机制。
主要开展以下四方面的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研究、生态城市的基本要素及评估体系研究、著名生态城市案例比较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性机制研究。
城市管理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政策与法律。根据“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城市管理相关法律与政策应具备合法性与合理性。本专业根据法学、特别是行政法学的基本要求,研究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以实现城市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总结、分析发达国家在城市管理上的法律法规,归纳其特点;分析城市执法管理过程中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并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主要开展以下五方面的研究: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合法性研究,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合理性研究,发达国家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比较研究,城市执法管理过程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研究,城市综合执法改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培养具备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城市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城市治理”理念及方法,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有良好的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能适应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及城市物业管理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具体而言,掌握城市管理,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公共管理、行政法等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城市管理实务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胜任本学科、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教学、推广、开发及管理工作。
1.生源要求。进入该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应至少具备下列要求中的1项以上:具备城市规划类专业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知识背景;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的能力;掌握城市学、社会学、规划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論、知识和技能。
2.选拔方式。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与复试相结合,择优录取。
1.公共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英语。
2.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城市管理案例分析,城市管理法规,管理心理学,管理学专题,社会学专题,经济学专题等。
3.选修课:管理运筹学,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物业管理,城市文化学,城市景观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应急管理,社会工作等。
1.学制与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下经审批学习年限可延长1年,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在此基础上可再延长2年。中期考核优秀者经批准可申请提前毕业,申请提前毕业的学制不少于2年。
2.培养环节设置。主要分为课程学习环节、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学位论文写作三个阶段。研究生应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用于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时间不少于2个学期。研究生应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论文写作,尊重科学,切忌弄虚作假。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研究生应在中文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或有被正式录用的通知),作者单位须署名为“浙江农林大学”。
表1 “规管融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备注: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研究生补修3 门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3.质量保证措施。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设置要服从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强化课堂教学,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评估机制。
4.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体现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在本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论据引用要正确,数据要翔实,引用文献资料应注明出处,论证及结果要合理,论点应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参考文献
[1]张本效. 城市管理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7.
[2]张本效. 城市治理现代化:杭州样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责任编辑:严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