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缔造理念下北京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机制研究

2022-05-30 10:48王伟王昊陈琳张涵睿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居民社区

王伟?王昊?陈琳?张涵睿

编者按:本期围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个主题,特邀中央财经大学、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北京清美道合规划设计院的知名专家教授,分别以《共同缔造理念下北京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机制研究》《我国城市更新治理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论数字孪生方法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城市更新中的战略新兴产业选择与发展——以青岛市为例》《城市更新:淄博市城市视觉一体化设计的实践与思考》等为题撰写署名文章,从不同视野和视角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出意见建议。

社区作为城市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基础单元,是居民生活、居住的必需场所,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19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社区为基础,坚持群众为主体,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到2022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目标,初步建立“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2021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提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

现实中,由于居民年龄、收入、教育程度、户籍等因素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社区居民组成情形。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情形对于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多样需求,成为当前开展与考量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变量。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在开展城市更新行动中更加需要精准响应和满足社区居民需求,而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社区生活中居民需求显性化的典型载体,具有社区治理公约数和同心圆的衡量标尺价值。为此,本文聚焦北京社区公共空间,探索共同缔造理念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机制,以期为北京城市更新实施提供有益思路。

一、基本概念

(一)社区与社区公共空间

本研究界定的社区,是指处于城市居委会管辖范围内、居民有一定的内部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居民小区。社区公共空间则是指社区内部的公共空间,是社区内部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存在目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它具有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同时也是一种特型的公共空间。相对于一般公共空间,社区公共空间更为私人化,受众更具针对性,人们在其中的活动更为频繁,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因此,社区内部公共空间的供给对居民的需求与生活氛围也有着更为深入的影响。

(二)共同缔造与公共空间供给利用机制

“共同缔造”是指,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開展“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由政府为主向社会多方参与转变,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共同缔造视角下,本文对“社区公共空间供给利用机制”的界定是,从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内公共空间的需求偏好与使用频率出发,着重物质型设施建设、服务型活动开展及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等方面,在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建设、运营和治理中采取或遵守的规范性方法、手段与制度。

二、北京社区公共空间需求与供给调研分析

(一)公共空间类型划分

按照主要用途,将社区公共空间分为运动健身型、绿色生态型、休闲娱乐型、科教文化型和社区服务型五大类。其中,运动健身型主要包含:健身器材、游泳池、户外球类体育场地等;绿色生态型主要包含:绿地廊道、人工水体、生态景观小品等;休闲娱乐型主要包含:露天小广场、儿童游乐场地、老年活动中心、公共客厅、棋牌室等;科教文化型主要包含:手工制作工作室、活动排练室、青少年活动室、社区书屋、文化交流报告室等;社区服务型主要包含社区服务站等。

(二)人群类型划分

为体现不同人群类型在社区公共空间选择上的偏好性,研究以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作为主要的人群类型划分标准。在调查问卷中,将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种类型。根据2017年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中等收入人群需求金融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北京市低收入人群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约为八千元以下,中等收入人群的家庭人均月收入约为八千元到五万元,而高收入人群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五万元以上。

(三)多样人群需求偏好分析

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北京市三种收入人群的需求偏好进行采集,回收有效问卷1072份,其中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所占比例趋近于1:1:1。综合三类人群偏好,共同需求排名前五的社区公共空间为:绿色廊道、人工水体、健身器材与场地、露天小广场、社区书屋。相比较而言,低收入人群更偏好运动健身型公共空间。从低收入过渡到中等收入人群,人们对于绿色生态型与休闲娱乐型公共空间的重视程度有所上升。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人们对于科教文化型公共空间的相对偏好上升,对此也更加重视。总体来看,不同类型人群对于体育运动场地均有一定偏好。这些发现为我们开展社区更新、建设完整社区提供了依据。图1为各类收入人群对于不同大类公共空间偏好的雷达图。

图1 三类收入群体公共空间偏好雷达图

(四)社区公共空间供给与利用特征分析

为消除无关变量影响,并保证对各社区特征归纳和类比分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对北京六环内住宅小区实地调研发现,一般而言,越是新建小区,公共空间及配套设施越完备;越是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建设就会越显落后。而在新旧程度相同、地段接近的条件下,小区公共空间及设施配套的完备程度又受小区开发商实力、小区房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按照小区新旧程度与公共空间配套完备程度进行组合分析,定性分为“旧建—不完备、旧建—完备、新建—不完备、新建—完备”四种类型(见图2),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针对四种类型选择了12个社区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其公共空间供给利用状况。

图2 北京社区类型二维分类矩阵

通过实地调研,对北京市当前四种类型社区公共空间的供给与利用情况初步总结见表1。

表1 调研社区公共空间供给特征与利用情况

调研还有以下几点发现:一是小区管理的开放性程度对社区公共空间利用情况有较大影响,如何平衡社区管理安全性与设施使用效益需要关注;二是儿童和老年人是目前社区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中青年使用频率低,如何实现全龄友好值得关注;三是房屋租住者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关心程度较低,参与度更低,如何满足流动性人群的公共空间需求需要创新做法。

(五)北京市社区公共空间供给存在的问题

1.社区公共空间数量不足,人地空间冲突加剧。当前北京社区公共空间多以绿地水体、小广场及健身器材等开放型空间为主,缺乏多样性且功能较单一,很难实现娱乐休闲功能。此外,部分社区在公共空间打造方面缺少设计美感,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活动的愿望,降低了社区活力。且同一社区内居民的文化层次、文明程度和生活习惯各异,部分社区存在居民私自占用社区公共空间、私家车乱停乱放、商业小贩挤占公共空间资源等现象,导致社区公共空间更显不足,人地空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

2.社区公共空间质量低下,公众需求无法满足。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社区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按照其具体的服务层次进行划分,如住宅基本生活单元的配套设施、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住宅区的配套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根据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情况,很多老旧社区乃至新建高密度社区的公共空间基础设施配套存在不达标且质量差的现象,无法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3.公共空间运营制度松散,社区主体行动力弱。由于现有社区公共空间存在设施不足、损坏等问题,亟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但经过调研发现,当前许多社区存在缺乏维修保护等有效管理资金、措施的状况,运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且一些社区管理人员主动性较差,导致社区内部活力较低,公共空间氛围相对不足。

4.居民社区建设参与度低,共同缔造未得落实。部分社区虽然提出了居民共建共享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理念,但是居民对于社区“共同管理”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部分居民如租房居民满足于现状,并不关心进行更新改造以营造更好社区环境;另一部分居民则由于上班等原因,并没有时间精力在社区公共空间内活动,即使在周末,也会由于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弱而不愿在社區内活动。居民社区参与度低且不具有“共建共享”意识,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科学良好的缔造和治理难以注入动力,甚至产生消极影响。

三、共同缔造理念下北京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建议

2021年6月,北京市政府编制出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规划引领,民生优先;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共建共享;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更新原则。社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一块主阵地。在此,笔者提出基于共同缔造理念下的北京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建议,以期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尽一份力量。

(一)社区公共空间供给分阶优化策略

针对前文总结的北京社区公共空间供给利用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共同缔造理念下北京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应采用一种多元渐进式更新模式策略,见图3。

图3 北京市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机制示意图

1.共修共护:建立居民间及居民与社区发展的情感纽带。社区可实施小型、有趣的公共空间更新项目或定期开展活动项目,邀请居民参与空间更新与活动运营,通过共同参与来加强居民间的互动,提升居民间情感联系。进而,在对社区后续必要性计划建设项目的设计及项目维护中,邀请居民、专业人士及社会群体等在一定范围内直接深度参与,提升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的主人翁意识和成就归属感。

2.共谋共建:围绕居民切身利益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宜人性。在社区居民与居民间建立情感联系并在对社区形成归属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居民关心的切身利益,共同谋划确定实施载体,引导其对建设更美好社区产生从“要我干”向“我要干”的思想转变,采取修缮资金募集与申请、建立社区维护委员会等方式,通过让多方主体参与,营造让人人舒心认同的社区环境。

3.共创共评:目标分解推动多元主体渐进式参与制度建设。在共治导向下,将总体目标转化为分阶段的、适合多主体参与的小型阶段目标,注重依托社区更新培育居民、社会组织参与和谋划社区建设发展的能力,以形成社区议事团体、社区制度、社区公约等来保障社区改造,从而实现居民及其他主体自主联系社会资源,进行社区更新的自觉行动能力。

4.共治共享:形成社区共同体下长效更新治理进化轨道。依托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营造,推进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共同商议拟订居民公约并监督执行,建立健全公共空间认领、公共设施等维护认领的“爱心积分机制”及志愿者积分机制,以积分评比奖励的形式,激励各方积极参与公共空间建设成果的维护管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邻里和睦关系和社区融洽氛围。面对处于不同状态的社区中居民对公共空间需求的差异性,在考虑不同需求的前提下做出动态趋优决策,实现一种“进化型”治理,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和生命力。

(二)社区多元主体共同缔造分工体系

结合公共空间需求匹配模型和四类社区创新优化模式,提出北京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中的多元主体共同缔造分工体系,见图3。

1.党委政府:政策机制制定者。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规则,提供机制平台,包括便民政策支持体系、沟通平台搭建机制、空间建设资金运行机制、全流程监督机制、社区规划师机制等。

2.居委会:共同缔造平台搭建者。居委会发挥政府职能在基层社区延伸的作用,应主动搭建交流平台,如议事协商会,汇集居民、开发商、物业、社会组织、政府和规划师等各类主体,使居民意见有向上反馈、政府规划有向下表达的途径,以凝聚各方共识。

3.居民: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利用的主体。从居民群体的改善需求出发,通过交流平台为居民意见提供反映渠道,组织居民报告会,由社区规划者向居民说明方案,同时公开发布方案,以便居民了解,让居民能时刻监督跟进项目的进展;在最终的方案通过阶段,设计居民投票表决制度,实现自下而上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物业公司:社区公共空间运维与管理者。监督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利用状况,采取实质性行动制止“公共空间私人圈地”等行为。同时,作为小区的管理者,物业也应积极举行各类活动,吸引居民的参与,提高社区公共空间活力度。

5.开发商:社区公共空间最开始的建设主体,争取将其纳入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建设者。开发商拥有相对雄厚的资金、有效的组织架构等资源,应充分利用好这方面优势,从全周期开发运营角度推动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更有效地实施。

6.社会组织: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资源链接者。社会组织拥有强大的社会网络,能够连接各种居民难以获得的资源,同时,还可汇聚社区居民意见,依托组织凝聚力量,使意见得到重视。社会组织还可基于其专业人力支持,从不同的角度更有效地发现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7.社区规划师: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协调者角色。在制定更新规划中,规划师要在考虑各主体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将各方诉求转化为具体的规划设计并落实到社区发展美好藍图中;在规划实施中,规划师应全程参与,协助建设实施部门落实规划。

(三)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组织机制保障

在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与更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规划统筹,更需要自下而上的信息掌握。为此,一方面政府应对社区公共空间现状进行精细化考察,明确社区公共空间类型,厘清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对公共空间利用方——居民的需求进行深入考量。通过与公共空间建设与更新相关的各主体部门建立组织机构,并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对居民需求所涉及的各层级各部门权责等进行明确规定,保证需求得到系统化、专门化的响应实施。

同时,须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保障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可与建设部门签署授权书等保障协议,落实责任,确定项目负责人,规定项目负责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及相应的行政权力;可通过居民委员会或者居民自治小组等成立监督委员会,监督社区公共空间供给与利用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多方主体的行为活动;可委托社区管理者采取听证制度,打造社情民意反应平台等,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各项需求,以保障在应用过程中需求更匹配、供给更优化。

参考文献

[1]王育. 重读《雅典宪章》[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9(3):110.

[2]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0-12.

[3]周进.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蒋涤非. 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5]鲁静.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的空间评价与空间机制研究[D]. 2017.

[6]卓健,孙源铎. 社区共治视角下公共空间更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J].规划师,2019,35(03):5-10+50.

(责任编辑:严陈玲)

本文受“中央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助(CUFEZF2022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和“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居民社区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TOD/城市更新
1/4居民睡眠“不及格”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