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锋
摘要: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感染后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牛在发病后会出现消瘦、淋巴结肿大及在皮肤部位出现大量坚硬的结节,严重时会导致病牛的死亡,给养牛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文以防控为落脚点,对牛结节性皮肤病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
关键词: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03.027
Bovine Nodular Skin Disease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LI Xiaofeng
(Animal Husbandry Office,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Sanchuan Town,Yongsheng County,Lijiang City,Yongsheng Yunnan 674200,China)
Abstract:Bovine nodular skin disease is a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bovine nodular skin disease virus infection. Cows will suffer weight loss and lymphadenopathy and a large number of hard nodules in the skin after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In severe cases,it will lead to the death of sick cattle and cause very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to the cattle farm. n this paper,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ovine Nodular Dermatosis for the foothold of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Keywords:cattle,nodular skin disease,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0引言
牛結节性皮肤病也称之为牛结节性皮炎,在我国属于二类动物疫病,可给牛养殖业造成较为严重影响。该病的发病率通常在2%~45%,病死率可达10%[1]。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该病的预防,避免对牛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病原简介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为双链DNA有囊膜的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且极少发生变异[2]。病原对环境均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受到污染的环境中生存数月,但其对高温和消毒剂比较敏感,常用的消毒液可将其杀死,但如果病毒存在于痘疹中则很难被杀死。通常应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季铵盐等,应用正常剂量均可达到消毒效果。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病原也可在短时间内死亡,如在65 ℃的环境温度中,病原存活不会超过30 min。
2流行病学
该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牛及带毒牛,通常病牛可通过分泌物及结痂脱落的皮肤组织向周围环境中排毒。排出的病毒可对周围环境及饲料饮水等形成污染,当健康牛接触到这些被病原污染的物资和采食到这些食物和饮水后就会受到感染,从而引发疾病。该病的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多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还可通过公母牛的交配及胎盘进行垂直传播。较多的传播途径造成该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蚊虫活动的季节,带有病原的蚊蝇等昆虫的叮咬也可造成传播。该病的易感动物为牛,不同品种的牛均有易感性,而且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牛的易感性均无差别。
该病的发生具有一定季节性,通常不感染其他动物,夏秋季节的发病率稍高,但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呈现出零星发生或一定的地方流行性。昆虫间接传播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甚至有人认为该病的病原是通过“牛一昆虫一牛”的途径进行不断循环传播。
3临床症状
当牛发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就开始出现临床症状,通常潜伏期的时间为1~5周,也有的牛发病快,可在4 d左右就出现发病。最初病牛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达到41.5 ℃。病牛多呈现出稽留热,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均可出现坚硬的结节,深浅不一,结节多为圆形凸起,大小在1~5 cm,触摸时有痛感。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结节会逐渐形成破溃和结痂,结痂后形成的瘢痕为永久性的,不能完全修复。较大的结节形成的结痂会在脱落后形成深的洞腔。容易发生结节的部位有头颈部、乳房、四肢及生殖器。病牛口腔内会有一些溃疡灶,导致发病牛表现为流涎。有时可见鼻腔内流出带有脓性物质的鼻液,还会出现角膜发炎的症状。在腿部和腹部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导致病牛不愿站立和行走。处于妊娠期的母牛发病后会导致流产,没有妊娠的母牛则大多表现为发情延迟。哺乳期的奶牛发病后表现为产奶量下降。而发病公牛则表现为暂时性的或永久性不育。发病严重的病牛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治疗,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最终导致病情严重,影响痊愈时间。
4病理变化
对病牛进行剖检,可见在其消化道和呼吸道内均有明显的病变,主要表现为长有大量的弥漫性结节。内脏器官也会出现严重病变,表现为心脏和肺脏出现肿大和不同程度的出血,有时可见病牛有肺炎病变。肝脏表面有出血点,边缘为钝圆形。胆囊常可肿大到原来的2~3 倍大小,在外表面可见有数量不等的出血斑。肾脏也有肉眼可见的肿大,且质地变硬还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周身淋巴结也可见有肿大变化,有时还可见有充血和出血的情况。对病牛胃肠道进行剖检后,可见在胃肠道内黏膜有弥漫性的出血。随着病情不同,病变也有所差异,病情严重的病牛会出现血管内栓塞,多是由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引起的。对牛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进行检查,可见在其内部存在着一些包涵体,外观呈圆形。
5诊断方法
该病通过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用实验室技术,如病理学方法、血清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
5.1病理学方法
应用病理学方法可分辨出副痘病毒和疱疹病毒,但很难区分山羊痘病毒和正痘病毒,因此,该方法在进行诊断时存在一些缺陷。
5.2血清学方法
血清学方法主要有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但血清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国家推荐的检测标准。这两种检测方法均有可靠的结果,重复性和稳定性也良好。瓊脂扩散试验不仅能与羊痘病毒属的病毒反应还能与副痘病毒产生交叉反应,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也能与其他痘病毒产生交叉反应,特异性不好。
5.3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常见的为PCR技术。在实验室常用的为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这两种技术均是国家推荐的检测病原的方法。应用PCR技术可做到精确的检测到病原,并且能检测出病料中微量的病原,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适合于在临床确诊,也可应用于大规模的样本进行检测[3]。此外,在分子生物学方法上还有LAMP和RPA等,也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6防控措施
6.1预防措施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疫苗接种,这也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措施。当前接种该病的疫苗常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养殖场常会选择接种山羊痘疫苗来预防该病,效果良好。接种的剂量选用给山羊接种剂量的5倍。接种方法为皮内接种,且要在接种后出现1 cm大小的鼓起,表明接种正确。在接种疫苗的基础上要对养殖场内的蚊虫进行灭杀,同时要驱除养殖场内的野生动物。在饲养中,要避免从疫区购买牛,如确需购买,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检疫和进场隔离制度,确保在隔离期未出现发病,方可混群饲养。
6.2治疗措施
该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平时主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牛,应及时对病牛隔离并对原牛舍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和杀灭蚊蝇工作。对发病牛的治疗通常采用对症治疗结合预防继发感染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效果。
7结束语
我国牛结节性疹病确诊时间较短,养殖户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导致防疫意识松散,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使养牛也产生较大的养殖风险。在饲养过程中,要注重对该病的防控,提高防疫意识,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防止出现爆发流行,造成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郑素琼,邹永旅.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预防与治疗[J].畜禽业,2021,32(8):127-129.
[2]石昔兰,陈明.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养殖与饲料,2021,20(7):76-77.
[3]奉佳,颜克旭,陈智,等.牛结节性皮肤病研究进展[J].湖南畜牧兽医,2021(3):45-48.